分享

苏轼题诗求珍砚

 栎阳钓晚 2021-11-10

苏轼题诗求珍砚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不仅是个大文豪,而且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砚痴”。好砚成癖的他,喜欢在砚上铭文,从而留下了30多首砚铭,对端砚、歙砚、洮河砚、建州砚赞美有加,有的砚铭还别有情趣,如:“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生动地写出了采砚的过程和宝砚的难得。然而有的铭文却引出了风波,这就是苏轼与龙尾砚之间发生的一段插曲。

 苏轼题诗求珍砚

北宋时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北部的凤凰山,山如飞凤下舞之状。山下有石,声如铜铁,作砚至美,如有肤筠然,然至益墨。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国子博士王颐用凤凰山下的石头刻了一方砚,送给苏轼,并请求苏轼取个响亮的砚名。苏轼得到这方“涵清泉,闼重谷;声如铜,色如铁;性滑坚,善凝墨”的佳砚,喜不自禁,如获至宝,爱不释手。他弄清该砚的来龙去脉后,当即命名为“凤咮砚”,并诗兴大发,即兴作了《凤咮砚铭》,一抒情怀。铭曰:

  帝规武夷作茶囿,山为孤凤翔且嗅。

  下集芝田啄琼玖,玉乳金沙发灵窦。

  残璋断璧泽而黝,治为书砚美无有。

  至珍惊世初莫售,黑眉黄眼争妍陋。

  苏子一见名凤咮,坐令龙尾羞牛后。

苏轼题诗求珍砚

铭文传出后,其中“苏子一见名凤咮,坐令龙尾羞牛后”引起龙尾砚产地歙州婺源人的极大不满。龙尾砚石产自歙州婺源(今属上饶)的龙尾山,当时已名满天下,然而在铭文中,苏东坡为了突出凤咮砚,而将“龙尾砚”羞为“牛后砚”,如此戏说,怎不令歙州人愤愤不平?后来,苏轼到歙州求龙尾砚,歙州人一律不给他,反而质问:你不是有“凤咮砚”吗?你既然看不上龙尾砚,还跑来求龙尾砚作什么?每次到歙州求砚,苏轼都是扫兴而归。渐渐地,苏轼有些后悔当初的戏言了。

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在奉议郎方彦德处见到一方大而奇异的龙尾砚,万分惊喜,对着砚石夸赞不已,爱不释手。当面向方彦德求这方龙尾砚。方彦德说道:“你既然这么喜欢龙尾砚,为何却在你的《凤咮砚铭》里将龙尾砚羞作'牛后’呢?你若作首诗对此作个解释,挽回不良影响,我便将这方砚石送给你。”苏轼为求得这方奇砚,现场吟下一首《龙尾砚歌》,诗曰:

黄琮白琥天不惜,顾恐贪夫死怀璧。

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于石。

与天作石来几时,与人作砚初不辞。

诗成鲍谢石何与,笔落锺王砚不知。

锦茵玉匣俱尘垢,捣练支床亦何有。

况瞋苏子凤咮铭,戏语相嘲作牛后。

碧天照水风吹云,明窗大几清无尘。

我生天地一闲物,苏子亦是支离人。

粗言细语都不择,春蚓秋蛇随意画。

愿从苏子老东坡,仁者不用生分别。

苏轼题诗求珍砚

苏轼这首《龙尾砚歌》构思巧妙风趣,从前写的铭文赞美“凤咮砚”,而把龙尾砚贬称“牛后”,现在要想得到龙尾砚,就不得不把自己说过的话收回来。他是怎样收回的呢?还得请求龙尾砚见谅自己的戏言,不要责怪。

苏轼在诗中把龙尾砚石比作宝石,称赞龙尾砚寓有玉德金声,品德高尚,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不会责怪他一时的戏言。一开头便说:“黄琮白琥天不惜,顾恐贪夫死怀壁。”这两句的意思是,黄琮和白琥精美绝伦,上天都不顾惜,只有贪心小气之人才会念念不忘。接下去便说:龙尾不是寻常的石材,而是“玉德金声寓于石”。因此,龙尾砚石品德清高,“与天作石”也好,“与人作砚”也好,它都毫不在乎;你“诗成鲍谢”也好,“笔落钟王”也好,在它看来,都和自己毫无关系。人或贵之,加以“锦茵玉匣”,而砚不以为喜,把锦茵玉匣视为尘垢;人或贱之,拿它去“捣练支床”,而砚不以为悲,毫无怨言。龙尾砚既然如此贵贱不移,宠辱不惊,那么,它又怎么会斤斤计较我苏轼“戏语相嘲作牛后”呢?

苏轼题诗求珍砚

苏轼通过夸赞龙尾砚玉德金声,宠辱不惊,来回答龙尾砚不会计较自己曾经的戏言。接下来就是求砚了,苏轼不以自己的口吻,向方彦德开口要,而是以龙尾砚的口吻说:“碧天照水风吹云,明窗净几清无尘。我生天地一闲物,苏子亦是支离人。”天地间万物变化,均是自然的造化,我是天地间一闲物,而苏东坡也是一个闲人,我俩相遇是一种缘分。最后,还是借龙尾砚之口,表示愿意跟随苏轼左右,与他相伴,你是一个富有仁爱之心的人(指方彦德),也就成人之美吧,不用伤感离别,就让我和苏子永远做伴吧!方彦德看了苏轼写的《龙尾砚歌》,见他心仪龙尾砚之切,便兑现诺言,将这方龙尾砚送给了他,“砚痴”苏轼终于如愿以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