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达摩圣诞:达摩祖师的六个经典故事

 ldjsld 2021-11-10

图片

达摩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元)

图片

农历十月初五,

达摩祖师圣诞纪念日。

达摩祖师,又称菩提达摩,意译为觉法。为我国禅宗初祖,西天第二十八祖。

图片

达摩祖师即菩提达摩,意译为觉法。禅宗第二十八祖,为中国禅宗的初祖,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是天竺国的王子,自幼拜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诃迦叶之后的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罗为师。师父涅槃前告诉达摩祖师,你要等待时机,大乘佛法应该传到震旦,震旦就是中国,大乘佛法将会在中国发扬光大。所以达摩祖师就由印度来到中国。
图片

梁武帝当面错过
崇佛的梁武帝得知了有这么一位天竺僧人达摩的到来,就遣使持诏将他迎至当时的国都建业(今南京)。梁武帝不无自得地问道:“我自即位以来,写经、造寺、度僧无数,功德如何?”达摩淡淡回答:“没有功德可言!”
梁武帝被浇了一盆冷水,问道:“怎么会没有功德呢?”达摩说:“这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梁武帝追问:“那什么是真功德?”达摩答:“真正功德是净智妙圆,体自空寂。这样的功德,不是用世俗的方法求得的。
梁武帝:“那请问,世上有没有佛的存在呢?” 达摩祖师答:“没有!”梁武帝再问:“坐在我对面的是谁?”达摩答:“不知道!” 
几番对答下来,梁武帝难免有些恼怒,显然还不能领悟。两人机缘不契,这场见面不欢而散。
后来,梁武帝结识了志公大师,谈起了与达摩的之番对话。志公大师从旁点拨,“达摩没说错,本来是有功德的,老是挂在嘴上,要人称赞,就是刻意贪求功德,功过相抵,那不就是没有了”。 
志公大师又说,“佛本就不是固定的形式,佛就存在心中,既然您还在怀疑有没有佛的存在,心中自是无佛”。
这下,梁武帝才有所悔悟。
图片

一苇渡江
相传,达摩走后,梁武帝想派人追回达摩。在江边,达摩见有人赶来,随手便折了一根芦苇投入江中,化作一叶扁舟,飘然过了江,北上而去了。 
另有一版本,传说是神光法师(即后来的二祖慧可大师)意欲向达摩求法,紧紧追赶而来之时,达摩一苇渡江。
后世许多的文人,都先后根据这个典故创作了大量的书画作品。达摩,作为中国禅宗的始祖,也成为了佛教艺术题材的重要人物。
图片

面壁九年
五乳峰中峰的上部,离峰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天然石洞,这个石洞高宽不过3米,长度约有2丈。方方的洞门,正好向阳敞开,冬暖夏凉,空气清爽。洞前有一块紧凑的小草坪,周围浓荫蔽日,不见天空。真是:"此地无盛夏,空山听鸟鸣"。 
达摩祖师来到少林寺后,就把这个天然石洞做为他修性坐禅的地方。相传达摩祖师在这个石洞里,整日面对石壁,盘膝静坐。从公元527年到536年,整整面壁了九年(或云十年)。后来就成为佛教史上的美谈。
达摩祖师在石洞里面壁九年,当他离开石洞的时候,他坐禅面对的那块石头上,竞留下了一个达摩面壁姿态的形象,衣褶纹,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画像。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把这个天然石洞,称之为"达摩面壁洞"。直至今日,遗址犹存。 
达摩祖师面壁九年的事迹,为历代人民所敬仰。寺僧们将影石开击下来,放在寺内,瞻礼供养。明万历年间,人们在面壁洞外边,建立了一座双柱单孔的石碑坊。前额刻:"默玄处",后额刻:"东来启迹"。
图片

立雪断臂
传说达摩渡江到少林寺以后,在南京讲经说法的神光,历尽千辛万苦,想方设法,终于渡过长江,追赶达摩到达少林。 神光到少林寺以后,一心一意拜达摩为师,向达摩求教。达摩在南京雨花台和神光会见时,神光傲气十足,极不谦虚。现在神光提出向达摩求教,达摩不知他有无诚心,便婉言拒绝。
神光并不灰心丧气,仍步步紧跟达摩。达摩在洞里面壁坐禅,神光合十,侍立其后,精心照料,形影不离。 
神光跟随达摩九年之久,对禅师的一举一动,真是心悦诚服。达摩离开面壁洞,走下五乳峰,回到少林寺,料理日常的佛事活动,神光在跟随师父从山洞回到寺院。 
时值寒冬,达摩在后院达摩亭坐禅,神光矗立在亭外,合十以待。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夜晚入定以后,鹅毛大雪铺天盖地压了下来,不一会儿,积雪逾尺。 
这时,大雪淹没了神光的双膝,浑身上下好似披了一层厚厚的毛茸雪毯,但是神光仍然双手合十,兀立不动,虔诚地站在雪窝里。 
第二天一早,达摩开定了,他走到门口一看,神光在雪地里站着。达摩问道:“你站在雪地里干什么?”神光答道:“向佛祖求法”。达摩沉思片刻说:“要我给你传法,除非天降红雪。” 
神光解意,他意识到这里圣僧指点他禅悟的诀奥,毫不犹豫地抽出随身携带的戒刀,向左臂砍去,只听:“咔嚓”一声,一只冻僵了的胳膊落在地上,鲜血飞溅,染红了地下的积雪和神光的衣衫。 
谁知这虔诚的刀声穿云拨雾,飞报西天,惊动佛祖如来,随手脱下袈裟,抛向东土。霎时,整个少林,红光笼罩,彩霞四射,鹅毛似的大雪片被鲜血映得彤红,粉扬而来。 
神光放下手里的戒刀,弯腰拿起鲜血淋离的左臂,围绕达摩亭转了一圈,仍侍立于红雪之中,亭周围的积雪也被染成红的。 
此情此景,达摩看得一清二楚。他感到神光为了向他求教,长期侍立身后,今又立雪断臂,原来的骄傲自满情绪已经克服,信仰禅宗态度虔诚。达摩遂传衣钵、法器予神光,并取法名:“慧可”。 
慧可断臂以后,表现出高度的刚毅,他忍受着剧烈的伤痛,双膝跪在雪窝里,用仅有的右手,恭敬地接了“法”。顶礼拜谢而退。从此,慧可就接替了达摩,成为少林寺禅宗的第二代,称之为“二祖”。
为了纪念二祖立雪断臂,寺僧们将“达摩亭”改为“立雪亭”。清乾隆皇帝瞻游中岳时,对“立雪断臂”的故事颇有感触,遂挥毫撰写“雪印心珠”匾一块,悬挂于立雪亭佛翕上方,以戒后生:佛业来之不易。
图片

安心法门
慧可问道:“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祖师答:“诸佛法印,匪(非)从人得。”
慧可听了很茫然,便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祖师说:“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禅师沉吟了好久,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
祖师:“我与汝安心竟。”
这段故事讲的是,慧可问:请佛心印的法门,可以说给我听吗?祖师说:诸佛心法,并不是从别人那里得到的!他听了很迷茫,又问:我心不安,请师为安心。祖师说:把心拿来,我为你安心。慧可听了这话,怔住了,良久,方说:我的心在哪,找不到啊!祖师回答:已安好!这是非常有名的一段公案,慧可当下开悟,叩谢祖师,后来达摩祖师又吩咐他以《楞伽经》来印证自己修悟的工夫与见地。
图片

只履西归
传说达摩将衣钵法器传给慧可以后,便离开少林去禹门(今洛阳龙门),禅栖在千圣寺,于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端坐而逝。达摩死后,他的尸体按照佛教的礼仪装殓入棺,十二月隆重地移葬在熊耳山,在河南省陕县的定林寺内为他建造了一个墓塔,以作纪念。 
达摩是北魏时期影响最大的禅师之一。达摩之死,对禅宗界来说,好像陨落了一颗明亮的星石。 
达摩之死,世所共知。东魏使臣宋云因事出使西域久而未归,对于达摩辞世的事一无所知。 
达摩死后两年,宋云从西域返回洛京。在途经葱岭的时候,迎见达摩一手拄着锡杖,一手掂着一只鞋子,身穿僧衣,赤着双脚,由东往西而来。 
二人相遇后,宋云急忙停步问道:“师父你往哪里去?”达摩回答说:“我往西天去”。接着又说:“你回京以后,不要说见到了我,否则将有灾祸。”二人道罢,各奔东西。 
宋云以为达摩给他说的是戏言,丝毫没有介意。回到京城以后,向皇帝复命交旨时,顺便提到了他途经葱岭遇见达摩老祖回西天的事情。 
谁知话音未落,东魏孝静帝就发了火,怒斥宋云:“人所共知,达摩死于禹门,葬于熊耳山,造塔定林寺,你怎么说在葱岭遇见了达摩,死人怎能复活?这分明是欺君骗朕,岂有此理?”说罢,便令殿角侍卫把宋云扭出殿外,五花大绑投入南监。 
事隔数日之久,一天,孝静帝坐朝审理宋云欺君一案。将宋云传上殿以后,孝静帝问道:“你在葱岭遇见达摩的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你要如实说来”。 
宋云先叩头,后说话:“皇上容禀:葱岭见达摩,祖师光着脚,一手拄锡杖,一手提只履。僧衣随风飘,翩翩向西行。他说回西天,不让我吭声,假若说出去,灾祸必报应。臣觉是戏言,顺便奏主君。如今从实说,句句都是真。不敢欺皇上,万望是非分。” 
孝静帝听了以后,半信半疑,真假难辨,无所敌从。群臣们在殿角下,也是议论纷纷,有的说:“达摩在世,人所共知,哪有死人还阳魂?宋云犯的是欺君之罪,应当依法处置。”有的说:“达摩西归宋云见,监禁岂敢再欺天,既然真假是非难辨,可以开棺验证”。 
孝静帝采纳了后一条建议,遂把达摩墓穴挖开,撬开棺盖一看,果然棺内没有尸体,只剩下一只鞋子了。宋云蒙受的不白之冤遂平反昭雪。 
现在少林寺碑廊内,还有一块《达摩只履西归圆碑》,上边刻有四句话:
达摩入灭太和年,熊耳山中塔庙全。
不是宋云葱岭见,谁知只履去西天。 
图片

在达摩圆寂600多年后,禅宗最终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几乎达到无寺不禅的地步。吃茶去、当头棒喝、顺水推舟…等词汇也都从禅法机锋变成了日常用语。 
之后,禅宗在4-6世纪传入日本、东南亚,20世纪又经由日本传入欧美,成为现代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佛教宗派之一。每当我们追根溯源时,会发现这个隐忍的“面壁者”对佛教文化、中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有着深入骨髓的影响。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