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认知世界的旅程

 谢老师工作室 2021-11-10

导语:不得不承认,人类认知世界是受到一定条件制约的,制约人类认识世界的元凶就是人类自身身体的限制。人类认识世界只能通过肉体这一载体:通过眼睛去看,耳朵去听,鼻子去闻,舌头去尝,肌肤去感受。但是幸运的是,人类还有一个所谓的被开发了10%的大脑。于是,人们便能通过大脑,把看到的,听见的,闻到的,尝到的,感受到的世界,融合在一起,进行重组,转换成人类自己所特有的对世界的认知。而这一认知的过程,便是思考。

       最近,我在断断续续地阅读美国作家房龙的《宽容》一书,最开始从书架上拿起这本书时,以为他就是讲的宽容,直到细细地读了五十页后才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将宽容本身,而是通过人类认知世界的旅程中发生的种种不宽容事件来向告诉人们一个浅显的道理:一个人要改变一个社会的既有的认识是多么的艰难,同时也向我们默默地告诫:那些改变了人类社会整体认知以及引领人类进步的哲学家们是多么的伟大。

       通过思考,人类揭开事物的面纱,探索深层次的奥秘,规律,和原理,找出万物背后的联系。人类正是靠着自己所特有的认知技能,一点一滴,一代两代,慢慢累积知识,慢慢扩充对世界的认识,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才有了现代人的文明。或许现代人,已能靠着显微镜,靠着电子计算机,靠着射电望远镜,靠着无线电,靠着化学实验室,....来突破自身身体的极限,来进一步挖掘这充满神秘的世界。但是认识这个世界的基本规律还是没有改变,那就是我们只能靠着既有的知识,来发现未知的知识。


        在寂静无知的山谷里,人们过着高枕无忧的生活。

        亘古不变的山脉向四面八方伸展。

        知识的小溪缓缓流过残存的深谷。

        这条小溪来源于古老的山脉。

        这条小溪流失于未来的沼泽。

        ... ...

        在不变的山谷里,作者开始了社会从一成不变到天翻地覆的改变的序幕。从垄断知识的老人到无畏而孤独的游子,从古老的知识小溪的干涸到迁徙到新的家园,从死于饥饿的村民到出山后的幸存者,房龙在开篇总结到:这种事情发生在人类的开端,发生在现在,总有一天这种事情不要再发生了。

        在“无知的专横”一章中,从国王到教士,从超然的“神圣”到民众的“忌讳”,宽容的概念在那些国度的早期时代是完全陌生的。正如作者所说的,有时,我们会把无知导致的漠不关心误认为是宽容。原来,这本书的兴趣不在于史前历史或者通常说的“古代史”。人的个性发现以后,为宽容而斗争才开始。

        个性发现是所有现代发现中最伟大的发现,这个功劳归于希腊人。

        接着,作者阐述了为什么宽容的改变来源于希腊——地中海一个偏僻的角落,一个小小的岩石半岛,在近两个世纪中,为我们在政治、文学、戏剧、雕塑、化学、物理等方面所进行的实验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框架。确实,我们发现的太少,但是,我们付出的也不多。我们总是忙于积累事实,确无暇把它们煮一煮,让他们液化、蒸发,从中提取些许智慧的结晶:当所有种族、气候、经济和政治条件达到或接近理想比例时,不完善的世界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化到高级形式的文明世界。

        从摆脱对教会的束缚到科学理性地认知这个世界,人类所走的每一步都是这么的艰辛。早期的哲学家多数是商人,这时那个时代的一大特色。他们出来就没有闭眼不看这样一个事实:生活的秘密要在生命中寻找。他们认为,人类自身有各种各样的品质,有好的,有坏的,有中性的,人是衡量万事万物的最高尺度。

       通过这些哲学家的故事和历史事实,我发现,他们很少墨守成规,不用刻板的教条束缚自己的生活。他们想要表明的是:人类真正的幸福取决于心灵深处的宁静平和,而心灵的平静则有赖于对客观世界真正的理解。

       苏格拉底在接受由他的政敌精心挑选的500名法官进行审判时,面对生死攸关的严峻时刻,这位哲学家稳如泰山,慷慨陈词:“在这个世界上,谁也无权指定别人信仰什么或者不信仰什么,谁也无权剥夺别人思考的权力。”他的话,至今而言,都是通用的——人只要留住自己的良知,哪怕是得不到朋友的支持,哪怕是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都无关紧要。留得良知在,一切都会自然好起来。但是,看问题如果不把问题的正反两方面看明白,就不可能得出正确的认知。因此,人人都应当最大程度地享有思考和探讨任何问题的自由,而完全不受官方的压制与干涉。

       即便到了21世纪,我们对于人本身的认知已经很发达的纪元,我们也没有完全认清世界的万事万物。       

       我们认知的路还很漫长,在这漫长的认知道路上,说不定哪天会有人跳出来,发表一番惊世骇人的言论。而果真到了那个时候,还请你不要太过惊讶,应该保持普通,平常的心情去看待,即使当时的自己不能理解不能接受,那又有谁敢保证百年后,千年后,万年后,它不能成为现实呢?到时候,与其是毫无保留地争锋相对,倒不如是平平淡淡地听完那一段故事。听完后觉得能接受的就接受,不能接受的,也尽量不要态度过激,态度过激,有可能你就会因为自己认知的局限性把人类进化的速度拖慢一百倍,一千倍,甚至一万倍.......不过有的时候态度过激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有的新想法,可能非常危险,想必那天来临时,又会在社会上宣起一场血雨腥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