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写画面,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谢老师工作室 2021-11-10

    语言的力量,不是仅仅靠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成,而是每个字、词都合情合理,同时又入微入味,才能真正入木三分,让人嚼之有味。

     上一次分享的关于读出文字的画面之美的文章中,一尘和朋友们分享了几篇文章的精彩片段,今天,一尘老师继续分享如何写出画面感、如何写出画面之美。

     文字本身是一个个单字或者单词,或者是词组,把这些零碎的字和词写成句子后,才能表达出我们现实生活中需要的意思。如果你用的词语恰如其分,则能够做到把画面表达准确。比如,句子“窗外时不时响起网吧里游戏者们的欢呼声,迷迷糊糊中几次被吵醒,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中,通过网吧的欢呼声,通过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这位失眠人的困扰。其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体会着人情冷暖,都有喜怒哀乐,都有欲望与回忆,只要我们稍微用心一点点,把我们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就能形成画面感,也才能让人产生共鸣。


写作之首要任务是成文达意


    很多中小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老是想着出彩,想着套用别人的文字,而没有想过自己真正想要写什么、表达什么。笔者认为,作为写作的初学者(笔者也是初学者),首先要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写作的目的,哪怕就是一篇日记,如实地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也是一种成长,哪怕就是一个生活的片段,写活了某个人这对我们的写作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在写作之始,就应该尊重我们自己的内心,用我们的手中笔书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这样显得条理清楚又富有可读性。

    其实要做到成文达意真的不是那么难的。虽然有的孩子在写作之初甚至已经初中了,还没有掌握写作的窍门。可能有一点没有抓住:没有写好句子,甚至不能辨别自己写出来的句子是不是完整的句子。对于这部分孩子,家长们可以让他们多读书,在读书的时候多体会和分析句子,再拿出自己的句子对比对比,看看自己写的句子缺不缺句子成分、语义表达是否重复、有无错别字,如是再三,句子写正确了,自己的信心也就有了。至少不会再怕写作了。    

    至于谋篇布局,在能写的基础之上,多模仿几篇,找到自己写作的结构方法,成文达意应该就是手到擒来的事情了。


胸有成竹,方能展现“入竹万竿斜”


    就拿写竹子来说,很多城市长大的孩子确实没有见过,或者没有和竹子生活在一起过,就算见过的可能也只是观赏竹,他们能够写的内容确实有限。但是生活的农村的孩子,他们房屋的四周就是各种竹子,每天听着竹叶在风中飞舞的声音,每天看着竹子、竹叶、竹笋、竹林,他们基本上就能找到话来说。这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写作素材需要在平时积累。就算土生土长的农村学生,也未必能够把竹子写好,哪怕他们每天都在竹林里玩,只有那些有心的孩子,才能用细致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对于竹子的切身体会。

    对于会写作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没有足够多的素材,但在阅读和日常积累中,他们储备了很多个“箩筐”的的材料。就拿竹子来说,诗歌中有很多佳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郑燮《新竹》)

    在古诗《竹石》中,作者郑板桥那两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不仅仅是写了竹生长的环境,更是写出了竹的精神,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不臣服世间污浊的品格追求。而他在《新竹》一诗中,“新竹高于旧竹枝”这是实写,也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况,但是让我来写,都很难写出新竹的这一特点:新竹从竹笋拔节后,就一路向上生长,慢慢地就冒过了旧竹。旧竹的顶端一般都是斜着的,而新竹则被笋壳包裹着,一路向上,它们一天天长高很快就超过旧竹,一边又开始在竹节出生长出枝叶。但是如果这些竹笋没有老干的扶持,确实很难经受住风雨的考验。


 写作素材,就在咱们的生活中。


   今天放学后,带着班上孩子们一起挖土,准备种点菜。在挖土快挖好之后,我杵着锄头,让他们来分别说一说我们挖土的经过。结果,有的孩子还是能够按照先除草、再挖土、然后再把土块铲成细土这个过程来进行叙述。可是,让他们把这一过程通过一个个动词连贯起来,他们就不能自圆其说了。他们自己干了活,每个动作还是知道的,但是让他们说出来、用文字描述出来却是另外一回事。于是,我又一边挥舞着锄头,一边重复和讲解着动作——放学后,老师领着我们来到学校的菜园子,到了一块被同学们早已除草完毕的荒地。一位同学拿来了宽大的锄头,老师先给我们示范:只见他双手一前一后地握着锄头,将锄头举过头顶,然后快速地向前方的地挖去,哧的一声,锄头没入了黑色的土地里。老师不慌不忙地握着锄头把儿,往他身前一拉,那些大大小小的土就乖乖地来到了老师的脚下... ...

    看似简单的一个挖土体验,如果用心体会了,如果要把这些动作写得很传神,就更需要下功夫了。这不仅仅需要观察,还需要自己耐心思考和组织语言,让小学生们在练习中熟练,在熟练中掌握,在掌握后熟能生巧。

    一尘认为,这才是我们积累素材的日常功夫:要坚持写一写一些生活中比较细小的所见所闻所想。因为,我们每个人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总能找到许多话来说。只要我们围绕着一个主题,有的放矢地阅读或者写作,通过读写结合,我们的进步还是看得见的。



言之有物,方能有感染力。


    任何画面,要么是静态的,要么是动态的。

    2019部编版四年级上的第一单元第三课《现代诗二首》,其中一首是徐志摩的《花牛歌》:

    花牛在草地里坐,

    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花牛在草地里眠,

    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花牛在草地里走,

    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

    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在这首短诗里面,虽然是写童趣,却又是那么的生动活泼。

    第一诗节虽然只用了一个“坐”字,却通过“ 压扁了一穗剪秋罗”来突出了这头花牛的坐姿“文雅”。剪秋罗花是静的,被压后还是静的,坐的动作也只是写了坐之后的状态,可以说也是静态的画面。但是,诗人用简练的语言描述了一幅花牛在蓝天白云之下的青草上享受阳光的美好画面。

    第二诗节里,同样使用了“眠”这个动词,可是花牛确实静静的:管你白云如何霸占半个天,你玩你的,我睡我的。多么惬意而轻松的一幅乡间照呀!

    虽然我们的学生可能写不出如此美的文字,但是,我们也能在一些微写作中凝练我们的文字,让他们更加有力量。也就是我们在写画面的时候,我们要知道我们是看见什么写什么吗,还是通过我们的想象再加上一定的想象来写,很明显,实写是比较简单的,但是想象之后再写就难了吗?

    非也!一尘老师在前面的《如何读出画面,感受语言之美?一文中已经和大家一起欣赏了写景画面的唯美。画面之所以有冲击力,就是因为画面的描写让我们看得见、摸得着。而我们在练习习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会这样的画面描写:要言之有物,又不是随意堆砌。


后记


    此稿几经修改,还是不能满意。很多地方想说却没有说透,不足之处,请朋友们、老师们不吝赐教。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宋 陆九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