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叙事] 走出信息茧房——再谈“幸存者偏差”

 崔无容 2021-11-10

以高考命题研究专家王涛老师提出的“三元方法论”为核心,针对本系列教程,现面向全国高中学校组织深度教研共同体。以学科专家内部教学指导、内部资料共享、内部互动教研的形式,开展直接服务高中写作教学的大型公益活动。

图片

走出信息茧房——再谈“幸存者偏差”

书接上回([教育叙事] 又有多少人真正读懂了“幸存者偏差”),昨天我们谈到了18年高考全国Ⅱ卷的作文“怪”题,然后从这道作文题目谈到当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幸存者偏差”现象。造成这种“幸存者偏差”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生活中的环境视野局限,导致出现了以偏概全的认知误区,而互联网的普及又在有意无意地放大着这种认知误区,使得这种“幸存者偏差”成为现实生活与网络世界中大行其道的普遍现象。

这是一个当代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大问题,也是一个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问题,因此,这个问题会在每年的高考命题中反复涉及、反复考查,比如说去年的高考江苏卷: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这个题目是去年高考作文里的难题,一经考出,学生们纷纷直呼题目读不懂,例子想不到,老师们也纷纷表示不好写。但是如果我们沿着“幸存者偏差”问题继续思考,思考造成这种偏差背后的视野局限,然后深究这种视野局限背后的时代与社会原因,这个问题就变得迎刃而解了。

图片

为什么会出现视野局限?这是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信息环境之中,这种信息环境构成了每个人的生活圈子,而生活圈子中的人往往都是和自己相似相仿的人,在这种同质化的信息环境之中,人们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傲慢与偏见”,造成一个个的“幸存者偏差”。

而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交换的高速、紧密与频繁,这种“傲慢与偏见”正在被无限放大,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茧房”。“信息茧房”概念是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桑斯坦在其2006年出版的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是如何生产知识的》中提出的,是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也就是说,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看似信息“自由”的互联网时代,但是由于我们个人的信息喜好,在自由中只喜欢听悦耳的“声音”,导致我们在“自由”中作茧自缚,把自己包裹在一个个同质化信息蚕茧之中,反而是放弃了“自由”,在信息同质化的海洋里放弃思考,随波逐流。

图片

比如说现在在学生中盛行的“饭圈文化”,就是互联网信息同质化的一个显著表征,为什么饭圈粉丝会为偶像如此疯狂,打榜买碟花费真金白银甚至倾家荡产?主要是因为在互联网之中,加入饭圈就等于加入了一个信息高度同质化的群体,每天被关于偶像的各种信息高频推送,时间一长,很难不被洗脑。

比如说现在互联网上无孔不入的信息推送,也是互联网信息同质化的一个显著表征,我们每天都被各种各样的广告信息打扰,在这些打扰之下做出一个个的购买决策,其中不乏一时冲动的“上头”行为。究其原因,同样是在高度同质化的信息环境之下,我们习惯了来自各大APP的信息投喂,并且乐在其中。

又比如说当代社会比较流行的“玩梗”现象,同样是因为互联网信息同质化。为什么会玩“梗”?是因为当人处于一个互联网小群体之中,每天高频重复的信息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小群体常说的“口头禅”,而这种“口头禅”又在强化小群体中每个个体的身份意识,通过说“梗”能够产生一种强烈的身份识别性和群体归属感,这就导致了玩“梗”文化的普遍盛行。

图片

互联网发明的初衷是让人们彼此理解,更加团结。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却发现人们并未因为互联网而变得理解、团结,反而越来越热衷于在网上结成各种各样的饭圈小团体,从而党同伐异,造成社会隔阂。

可见,互联网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由我们自发组织、自行选择并自我形塑的高度信息同质化的媒体环境,导致了我们的视野局限,这种视野局限造成了认知上大量的“幸存者偏差”。而这种偏差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比如说最近很火的“元宇宙”话题,就是对信息同质化媒体环境的进一步深化,而且这种现象不可逆,也就是说,无论你喜不喜欢,你都处于一个被媒体环境包裹得越来越紧密的时代之中。

但是,这种高度信息同质化所造成的信息茧房状态是无法打破的吗?当然不是,互联网没有思维,算法也没有价值观,织就“信息茧房”的人,其实就是你自己。正如题目中所言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互联网时代,你生活的信息环境,正是你自己选择、组织、形塑的。所以题目号召青年通过思考自己“未来的样子”,从而对当下的信息环境进行形塑,让学生明白在信息化时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图片

这是这个时代的大问题,是每个人每天都要面对的媒体环境问题,也是每个时代有为青年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去年江苏省高考把这个问题以作文题目的形式向考生抛出,可谓是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

因此,在指导学生写这篇作文的时候,老师们不妨先把视野从课堂书本挪到课外,关注社会当下发生的时代大问题,然后再“蹲”下来,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思考什么是时代正在上演的、学生真正关心的问题,放下迂腐成见、不谈陈词滥调、避开“假大空”,自然能写出针砭时弊、抒发性情的“真”文章。

我想,这就是教学任务群所要求的“当代文化参与”。

作者小传:乔国华

乔国华,比较文学出身,王涛老师教研助理。知识多源,爱好广泛,在中学与西学间求打通,在语言与文化间共思考。凡所考论,颇采'二西’之书,以供三隅之反。三尺讲台传道义,一生俯首拜康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