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时期的龙泉铺(已核)

 中人364 2021-11-10

                                   民国时期的龙泉铺

       如今的宜昌市龙泉镇(建国之前叫龙泉铺),已是“中国白酒名镇”、区域副中心。集镇高楼林立,街道宽阔,整洁亮丽,尽显繁华。然而,龙泉铺古镇的古风古韵、古人古事、古物古迹,早已难觅踪影,鲜为人知。作为土生土长的龙泉人,是否应该对此有所了解呢?为此,笔者根据自己的调查了解和世居集镇的胡来远先生对龙泉铺的回忆描述,“还原”民国时期龙泉铺的风貌、景观、人物,以及发生在龙泉铺的一些重大事件,让今天的龙泉人对龙泉铺有个大致的了解,观今“见”古,从而更加热爱龙泉,激发建设新龙泉的豪情壮志。

       龙泉铺小集镇成型于何时,志书未见记载,也不知其原始名称。不过,称作龙泉铺倒是“有稽可考”。清朝中期,中央政府将夷陵改称东湖县,全县划分为36铺,如龙泉铺、双泉铺、石板铺...据考,凡铺都是官邮的驿站,即运送牒牍(公文)、邮件的中转站(相当于现在的邮政局、所)。从那时起,小镇才有了“名片”,龙泉铺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街心铺石板  两边“鱼鳞甲”

        龙泉铺街道长约500米,宽5——6米,街道中间铺上石板,两边用寸把两寸厚的石块楞着嵌成“人”字形的立面,因形似鱼鳞,所以称做“鱼鳞甲”。街道除一条主街外,还有一条岔街叫扬杈街子。房子土墙砖墙都有,外墙和室内也有用木板做墙的。天盖大多是瓦,盖茅草的较少。

                                    双日赶街叫“热场”

        龙泉铺人称赶集叫“赶场”,人们习惯于逢双日赶场,叫“热场”(人多热闹生意好),单日叫“冷场”。

        每逢双日,四面八方的人们吃过早饭就纷纷涌向龙泉铺,他们有的挑着粮食、棉花,有的牵着山羊,有的提着鸡子鸭蛋…卖了再买回布匹、食盐等日用百货。若是路程远的,还会到馆子里坐下,炒一、两个菜打上半斤高梁酒,酒足饭饱再回家,临走时少不了给老婆孩子带点“折食”。

                                     龙泉铺的“胡半头”

        龙泉铺原先只有曾、高几个大姓,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江西高安姓胡的一族人迁来龙泉铺,经过近百年的繁衍,人丁逐渐兴旺,成为后起之秀的又一个大姓,几乎占了半头街,于是有此称谓。不过,进入民国时期以后便开始衰败,胡姓渐少,如今姓胡的已不多了。

                                     三大建筑四大商号

        龙泉铺原有三大古建筑,一是龙泉寺。它位于现在的福安街(高家院子),规模宏大,建筑有大雄宝殿、钟鼓楼等。放钟鼓的那间房子很大,一半放钟,另一半放鼓。日本侵华军队没来之前,寺里香火旺盛,时有从各地来朝拜的香客。后来在庙里办起一所小学,有八位老师百十名学生。校长名叫王冕,老师有胡聚生、胡步桥、胡少元等,他们都有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水平。日军攻占龙泉铺,学校被迫撤销。二是万寿宫。这座宫殿蛮大,是江西同乡会的会馆,凡是真正的江西老表,如果遇到困难,会馆会免费提供一至两天的食宿,再发给少量的路费。三是文昌宫。它是供当地或者外地来的戏班、艺人唱歌演戏的地方,里面还有一个大戏台。可惜的是,这三大建筑后来全被日军丢炸弹给炸毁了。此外,在龙泉铺的南端入口处,很久以前曾建有一座小石拱桥,名叫“晏罗八千桥”,什么意思?传说龙泉铺曾有姓晏和姓罗的两个“混混儿”,不知犯了什么条款,“镇长”指使手下将晏、罗押来,令其匍到桥面,各罚打四千大板共八千板,后来人们便把这桥叫作“晏罗八千桥”,这桥的桥面建国前拆掉,换上了预制板。四大商号一是蒋兴顺杂货店。此店除出售日用百货,还代寄放人销售棉花等农产品,收取少量的手续费。二是胡永兴杂货店。主要卖油盐酱醋茶、干货、布匹、鞭炮。三是曾福顺羊行。主营骡马牛羊猪,兼营茶叶、丝绸、布匹。四是孙隆轩客栈(旅店)。解放后孙又到宜昌市杨岔路重操旧业。四家商号中,要数蒋兴顺生意最为兴隆。那时龙泉铺的生意人比较敦厚善良,所卖货物从不掺杂使假,利润也很薄,最高不超过10%,这叫“加一”,意思是成本一块钱的商品卖一块一角钱,有的商店利润还低到8%以下。

                                           名人虽众烜赫者寡

       龙泉铺的名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文化人和政界人士。文化人中,名气大点的有罗崇勋(曾到日本留学)、刘金城(当过龙泉铺小学老师、校长)、胡步桥等。政界有雷运藻、傅调羹等,但都只在县乡两级供职。

                                        龙泉铺曾经有过两次兴盛

        日军侵华之前,龙泉铺社会相对比较稳定,生产得到较好发展,集镇上做生意买卖的较多,人民生活比较得过。但自从日军来了情况就急转直下,出现空前的萧条。第二次“复兴”是日军投降以后至新中国建立,这段时间没有兵荒马乱,人心稳定,市面开始繁荣起来,老百姓的生活逐渐转好。

                                        竖碑建亭祭忠魂

        1940年春,日军以重兵攻占襄阳,渡过汉江,快速推进,直逼宜昌,情势危急。国军第33集团军司令张自忠将军率军奋勇阻击,捐躯宜城。同年秋,驻守在龙泉铺一带的国军第六战区94军55师(师长李雾岚)三个团(163团、164团、165团)奉命赴当阳作战,163团张(名字未能准确查证)团长及数十名战士壮烈殉国,李师长将张团长的灵枢、血衣置于龙泉铺白鹤嘴高台上举行公祭,龙泉铺各界人士纷纷前来祭悼,历时三天。后来又在此地修建了一座纪念亭,亭前竖一块大石碑,上刻“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日军占领龙泉铺以后,将纪念亭彻底摧毁。

                                              新龙泉赋

        龙凤山巍巍,柏临河汤汤。龙泉古镇,坐落其旁。集镇古称龙泉铺,乃明清官邮驿站;地因巫师张法官,驯龙生泉得名焉。龙泉古属彝陵,故文化底蕴深厚;今为(夷陵)区域副中心,综合实力堪称雄。全镇人口五万之众,二百六十平方公里。农民人平纯收入,一万五千有余。天造良埠,商贾云集;地设要冲,三县通衢。川毓美质,清泉自北而南淙淙去;山构佳形,龙腾虎跃凤飞翩翩来。沃野千顷,稻麦瓜果献丰稔;风光百里,山青水碧显生机。

        龙泉多才俊,古今有豪杰。雷家畈人雷思霈,明朝万历一鸿儒。举人进士,连科及第;官至翰林院庶吉士,授职检讨;能诗善文,聪慧勤奋著述丰。《百衲阁文集》、《荆州方舆书》、《蓬池阁遗稿》、《雷检讨诗集》…林林总总,百卷有余。雷公性情洒脱,心志淡泊,教育教学,颇多成果。仅一科会试,一科乡试,门生高中者,竟达一百多!史学界人士,如此评说:这在中国科举考试中,实属鲜见,为数不多!抗日壮士曹耀卿,只身探敌营。拷打拒不招,临刑骂不停。志愿军,刘阳炳,朝鲜战场有威名。一人炸毁两凋堡,粉身碎骨留功勋。谭克礼,黄心柱,群众翘拇指:真心实意为百姓,人民好公仆。好干部,周俊然,一生主政雷家畈。任村支书四十载,办的好事万万千。红旗五十年不倒,百姓于今犹念好村官。人称“怪才”姜祚正,博才多艺,勤奋好学敢打拼。醉石斋里奇石多,河滩山涧苦搜寻。最擅指书、藏字诗,中外政要,多有请把嵌名指书作。

        “中国白酒名镇”,拼搏奋斗所成。稻花香酒香四海,美酒遐迩扬美名。跻身八大名酒,产值年过百亿。如今酒厂,俨似酒城。提供众多就业岗位,相关产业应运而生。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集镇建设有殊勋!社会评价说得好:没有蔡宏柱就没有稻花香,没有稻花香,就没有今天的新龙泉!

        步大道,起宏图,人拼搏,绩一流。进入新世纪,桂冠接踵至: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楚天明星镇、湖北百强(乡)镇、宜昌(市)经济十强镇…前程似锦绣,今朝更好看。区位优势再提升,宜昌主城东外环。统筹发展,卓见成效;“四化”同步,成绩斐然。自来水,进农家,“高山族”,路硬化。四通八达成网络,公交进村人欢跃。更喜河道治理,实现水清岸绿。两岸护坡,石块浆砌。坚固美观,整齐划一。集镇河段,治理有范。两公里建三座桥,长虹卧波人凭栏。无限风光,任君饱览。临河大道,气势恢宏。宽阔笔直,南北贯通。高楼林立,生意兴隆。车水马龙人气旺,盛世古镇更繁荣。街道拓宽,车道划线。隔离栅栏红绿灯,电子监控保安全。

       盛世和谐,天朗气清。把酒作赋,惟祝惟颂:通天大道,九百九十九条路;魅力龙泉,日新月新岁岁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