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儿考59分,这位教授爸爸的做法让人意外:成长型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福气

 太行森林 2021-11-10

在一次采访中,心理学家贺岭峰老师讲了一件关于女儿成绩的事,令无数父母深表佩服。

有一次,女儿数学考了59分,需要家长签字。

她不敢把成绩单拿给妈妈看,就用手捂着成绩,让贺岭峰老师签字。

贺岭峰老师看穿了女儿的心思,但他没有强硬地让女儿把手拿开,而是很温柔地跟女儿商量:

“这样吧,爸爸保证,不管你的分数有多难看,我保证不说你。”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女儿把手拿开后,贺岭峰老师一看59分,立刻深吸一口气,心里告诉自己要控制情绪,然后很平静地问女儿:

“你们班这次成绩最好的同学考了多少分?”

“100分。”

“有多少个100分?”

“好多个。”

听完女儿的话,贺岭峰老师依旧强迫自己平静,他开始给女儿做客观的分析:

“考试分为两种,一种是选拔测验,就是说考多少分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超过别人;

另外一种是诊断测验,就是说老师教了一段时间,出一张试卷,测一下看看你对知识点掌握的怎么样。

中高考是选拔性测验,平时的考试其实都是诊断性测验。

你看,你们班那么多人考100分,意味着他们没必要参加这次考试,因为他们没有诊断出任何问题。

你就不一样了,你诊断出了41分的问题,你把这41分的问题找到、改正,你就是这次考试最大的受益者。”

看完贺岭峰老师的这段分享,很多父母恍然大悟:

是啊,孩子的成长比成绩重要。成绩反映的是过去,未来取决于现在。

指责孩子,惩罚孩子,并不能帮孩子成长。

只有找到问题,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有的放矢地帮孩子解决问题,才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珍妮.艾里姆说:

“孩子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

深以为然。

养育孩子,考验的是父母的智慧、认知层次和格局。

一个拥有成长型思维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福气。

允许孩子犯错

让孩子在试错中成长

曾在网上看过这么一个故事:

女儿一岁大的时候,每次吃饭都很喜欢玩弄自己的碗筷。

她一会儿用手使劲敲,一会儿扔到地上,再捡起来,再扔掉……

爸爸对此很是头疼。

为了让女儿学乖,爸爸就效仿网上“训狗”的方法,拿一个丑陋的娃娃去吓唬女儿,试图建立条件反射。

结果,女儿确实不再玩弄碗筷了,但却变得畏缩胆小,再也不愿意坐在饭桌前吃饭了。

爸爸后悔莫及:“不允许孩子犯错,孩子放弃了成长。让孩子害怕犯错,孩子反而错得更严重。”

《正面管教》里说:

“你会允许自己和孩子犯错误,允许不完美,允许反复尝试,为什么呢?

因为你知道错误是最好的老师,并且人类就是这样成长的。”

其实,孩子犯错并不可怕。

孩子成长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尝试、不断改进的过程。

孩子不停地试错,不停地改正,才能不停地成长。

一位在医学界很有成就的科学家曾讲过自己童年时的一次经历。

那时,他才两岁。

他想从冰箱里拿出一瓶牛奶,可是瓶子太滑,掉在地上,牛奶撒了一地。

妈妈看到满地的牛奶,没有责怪他调皮,也没有骂他为什么这么不小心?

而是很温柔地建议他,你要不要在奶水坑中玩几分钟。

之后,妈妈又建议他将地面打扫干净,并给了他三个选择:

你是要用海绵、毛巾、还是拖把?

选好之后,妈妈陪他一起把地上的牛奶清理干净。

最后,妈妈又把牛奶瓶装满水,教他如何抓牢瓶子。

他在反复的练习中,终于明白了其中的技巧,同时也领略到了妈妈的苦心。

妈妈没有让他害怕错误,而是教会他把每一次错误都当成一次学习的机会。

他把妈妈的教导贯彻到自己的整个人生中。

每一次面临挑战,每一次遇到困难重重的科学实验,他都告诉自己:

“试试吧,即使失败,我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无数事实证明,父母不允许孩子犯错,孩子就很难取得进步。

父母接纳孩子的错误,引导孩子从错误中得到经验,不让错误继续发生,孩子会在错误中成长得越来越优秀。

父母对待孩子错误的方式,决定了孩子对待错误的方式。

方式不同,结局也不同。

所以,把错误当成孩子成长的契机,才是最好的教导方式。

常常认可孩子

给孩子良好的成功体验

一位心理学老师曾在一次讲座中,邀请一名孩子和一名妈妈再现在家里交流的场景。

妈妈对孩子说:

“你写作业怎么这么磨蹭?你看看人家……

同样的题目为什么老是错?

你怎么这么笨,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老师问孩子:

“妈妈说这些话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

孩子无奈地说:

“我感觉自己在家里,做什么都是错,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记得儿童心理学家孙瑞雪曾说过:

“如果你没有去否定孩子,她会有极好的感受能力,她充分信任自己的感觉,对任何事情都要寻求自己的判断和理解,最终,她会成为一个极具独立判断能力和丰富创造力的孩子。”

其实,孩子最深层的渴望是得到父母的肯定。

如果父母总是用挖苦、贬低、和别人作比较的方式打击孩子,孩子会在心底怀疑自己,否定自己。

长此以往,孩子很可能会丧失奋斗的决心和动力,认定自己是个无论怎么努力都没用的失败者,从而变成一个自卑、胆小、畏畏缩缩的孩子。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

“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

孩子的优秀程度取决于孩子的自尊水平,孩子的自尊水平来源于孩子对成功的体验。

看过这样一个短片。

短片里的小男孩很喜欢踢足球,可是,足球老师却告诉男孩的妈妈:

“他看起来很有决心,但他的基础不是太好。”

小男孩询问妈妈老师说了什么,妈妈没有如实说,而是温柔地告诉孩子:

“你的努力教练都看到了。

在这之前,你都完全不会用头去顶球,但是,你现在是不是就能做到了呢,只要再努力一点点,就会有更大的进步。”

妈妈的话,重燃了小男孩内心的斗志。

小男孩更加努力地练球,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时刻记得妈妈的鼓励:

“只要跳得比上次高就行。”

终于有一次,小男孩为队友赢得了宝贵的一分。

妈妈的鼓励和肯定,在小男孩的内心建立起了一座足以抵挡风雨的城墙,护送着孩子一路往前冲。

罗森塔尔效应证明,你对孩子有怎样的期待,某种程度上成就了孩子最初的命运。

只有时常鼓励孩子,肯定孩子,让孩子在内心认定自己是好的,是值得被喜欢的,孩子才会生出自我价值感,内心力量才会被点燃,才会拥有奋斗的决心和动力。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满分150分,孩子考15分,你会怎么办?

大多数的父母可能都会陷入深深的惆怅里,甚至会责骂孩子,疯狂地逼孩子补习。

但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老师的做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听到女儿说“数学考了15分”时,李玫瑾老师的内心刚开始也很不平静。

但她很快调整了自己的情绪,降低了自己的期望值,她安慰女儿说:

“没关系,是遗传基因不好。数学学不好,我们可以学其他的。”

即使是女儿的班主任老师找到李玫瑾教授谈话说:

“孩子的数学太差,是考不上大学的。”

李玫瑾教授不客气地回怼道:

“据我所知,丘吉尔、戴安娜的数学都不及格,但并不影响她们成为名人。”

后来,李玫瑾老师跟女儿进行了一次深度沟通,了解了女儿内心的想法和打算:

女儿想考音乐学院。

于是,李玫瑾教授立刻调整了女儿的高考目标和方向,支持女儿参加艺考。

高考那年,李玫瑾教授的女儿成了那所普通高中里唯一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孩子。

现在,李玫瑾教授的女儿是一名优秀的音乐老师。

斯宾诺莎说:“心灵理解的范围有多大,它就在多大范围内有更大的力量控制后果,而不为他们受苦。”

每个孩子都是带着自身渴望的独立个体,父母的期待并不能代替孩子的成长。

强迫孩子按照大人的意愿成长,很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伤害。

小说《无声告白》里,莉迪亚的爸爸希望她能广交朋友,妈妈希望她能好好学习,完成自己未能完成的学业。

莉迪亚害怕自己会让父母失望,就每天逼着自己坐在走廊里跟朋友打电话,把自己伪装成学霸,死记硬背,拼命学习。

最后,莉迪亚不堪重负,毅然决然选择了自杀。

每个孩子的身体里都只能承受一个灵魂。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爱与期待脱离了尊重,就会变成一种沉重的负担。

有句谚语说:你可以把一匹马牵到水边,但不能强迫他喝水。

教育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

父母最成功的教育,不是强迫孩子“从一颗小草长成大树”,而是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尊重孩子的意愿,尽力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的困惑:

“为什么我们在孩子身上花费了那么多时间精力,却并不是个好父母。”

心理学家贺岭峰老师的答案,值得每一位父母深思:

“孩子将来面对的世界,跟我们面对的世界不一样。

教育不是站在今天看将来,因为将来谁都看不清楚,很多时候,是站在将来看今天。”

父母的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你花费了多少金钱、时间和精力,而是看你有没有抓住孩子长远发展的核心本质。

父母为孩子谋划的人生,未必是孩子想要的人生。

父母在孩子身上倾注的爱,未必是孩子想要的爱。

蔡志忠老师说:

固守惯性思维,一路撞南墙,往往吃力不讨好。

当你感觉走到死胡同时,要看看旁边有没有出口。

好的父母,不会总想着要改变孩子,而是跟随孩子的脚步,站在孩子的角度,相信孩子,唤醒孩子成长的力量,跟孩子一起前行。

养育孩子的过程,有数不清的困难。

我们也许不是完美的父母,但我们可以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父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