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师的万物负阴而抱阳释义

 搜经阁 2021-11-11

​师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的源头是“道”,而不在道外。那么“道”和“万物”是阴性的还是阳性的?

我说“道”寂兮廖兮,看不见,摸不着,肯定是阴性的。“万物”有形、有名,肯定是阳性的。宇宙是阴的,万物是阳的。但宇宙的阴中也必定是阴阳平衡的,万物的阳中也是阴阳平衡的,一样都是负阴而抱阳的。

师父说:糊涂!既然说了宇宙是阴的,万物是阳的,为何不沿着这个方向直接进入“负阴而抱阳”这个话题?怎么又转移“宇宙”中的阴阳、“万物”中的阴阳?

如果你刚才沿着那个理解方向不变,你可能就有一番新见解,可惜在无意间你的思维方向发生了变化却不自知,还以为自己解释得顺理成章,蛮有道理的,这正是当前解老、注老者们最常犯的错误。我真的不明白,我的话题怎么就发生了转移,于是问道:如果话题不转移,会有什么样的别开生面呢?

师父道:沿着你刚才的话题应该是,宇宙是阴的,万物是阳的。万物都在宇宙之内,因此称为“负阴而抱阳”。

我想了一会终于明白了他的意思,原来,宇宙这个时空是虚空的、是“阴”的;在这个无极大的时空中,万物这个“阳”,被“阴”包围着,万物这个“阳”就像被“阴”抱在怀里一样。

我把这种理解方向说出来问师父:这么理解对吗?

师父说,可以这么理解。但是这只是一种思维推导,不可作为唯一的解读方法。不管解释哪一章哪一句,都不要脱离老子原文主旨而将其独立出来,割断其逻辑联系。刚才你说到的“负阴”和“抱阳”是一种互文格式,虽是可取的,但一定要注意,万物作为“阳”,是处在宇宙这个“阴”的怀抱之中的。

要不然,此后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说不通了。《老子》中的一二三,可以理解为从一个原点而裂变为万物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具体的数字“一二三”。

历史上把“一二三”当做数字来理解的是主流,一般认为:“道”是阴阳二气的中和、平衡与统一。万物一出现,就处在虚空之“阴”中,或者说背负着虚空之“阴”,而虚空之阴则拥抱着万物之“阳”,这是“万物负阴而抱阳”的大环境。

这个大环境跟万物内部的小环境是一致的,万物内部的阴阳二气对立交冲、和合互化,从而均衡成一种和谐的状态“以为和”,由此化生了万物,并内附于万物之中。

从植物的生长状态可以一斑窥豹,万物都是根植于静阴,而朝向于动阳。三生万物,就是冲和的中和之气生万物。

听完师父此番高议,深感大道至深至妙,但略显复杂,于是问师父“不是说大道至简至易”吗?

师父说:至简至易的是大道,意识活动的过程却十分复杂,要把这种过程准确地描述出来更不容易。这正是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却不辞辛劳刻下五千字的原因。

太极思维是中国道文化的古老命题,它不是逻辑思维,不是形象思维,也不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而是“唯道主义”,是一种全息的辩证的唯道思维,即整体性思维。

我们的华夏先哲们是何等的智慧,他们把整个宇宙看作成一个太极图,万物和人脑也都是太极图 , 太极图就是全息图,这才是大道至简的精义所在,在太极图中,任何一个元素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人体内的任何一根神经,一个穴位都不能单独对待,这就是为什么说一个耳朵是一个全息元的道理所在,中医、道医通过扎耳针就能够治疗全身各个部位的病,道理也是如此。

因此,解老注老,不可须臾脱离“唯道”理念,“负阴抱阳”不仅指人脑之外的万物,也包括人脑这个思维的工具,人脑若是离开了万物负阴而抱阳这个意念,就永远没发全面领会“万物抱阴而抱阳”的真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