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太极图》《无极图》和风的初探

 乾兴堂 2023-02-12 发布于四川

关于《太极图》《无极图》和“风”的初探

                            四川阆中乾兴堂   637400   牟林

《太极图》是中国古代概括阴阳易理和反映世界产生、发展变化法则的图式,被誉为“天下第一图”。因为黑白图案酷似两鱼交游,因此现代常称为“阴阳鱼太极图”。并常出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而其他东、西方国家的有些徽章也曾选用过这个图案。

1.《太极图》由来

IMG_265《太极图》的出现,据现存文献记载,最早是北宋周敦颐所作1,名为《太极图说》。北宋潘兴嗣:“(周)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濂溪先生墓志铭》)朱熹持此观点(《周子太极通书后序》)。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原名惇实,因避宋英宗旧讳,改名惇颐,又作敦颐。见下图1, 





四库全书图
 

              1                                                                             2

 此《太极图》为五层,分“图”和“说”两部分,后由朱震献于宋高宗,被《易卦图》第一次收录,此时稍作改动见图2,取自《四库全书》。

天地自然河图无极图       第二种说法《汉上易传.表》则认为《太极图》是陈抟传下来的,是陈抟《先天图》的一种,另外还有《河图》、《洛书》,周敦颐是他的第三代传人。事关理学及道学之争,此处不作赘述。以图解易、以图论丹,是从《参同契》以来道教丹鼎派的传统,如汉代纬书《易纬.乾凿度》论宇宙演化过程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孝经纬.钧命诀》在这四阶段后加了“太极”,并统称为“五运”。见《无极图》(图3)。唐代道教学者司马承桢的《服气精义论序》论“太易”形成:“由“一”(道,太极)而生“二”(天地、乾坤),并乾坤,居三才之位;合阴阳,当五行之秀----”这些生成论思想对周敦颐影响重大,正是它们构成周氏《太极图说》理论框架的基础。









                        3                           4    

 另外有一类图式,外圆象征太极,内以 S 曲线分黑白环弧形,白中有一黑点,黑中有一白点,白为阳、黑为阴,象征阴阳互根;环弧形如两鱼交游状,以示阴阳变化循环不已,跟现通行的“阴阳鱼太极图”非常接近。考证最早是明代初年赵谦(1351-1395年)的《天地自然河图》,收载在《六书本义》之中。见上图4。而有学者认为“阴阳鱼太极图”起源于原始社会,陈立夫先生认为大陆先后出土的古太极图,较《周易》等尚早三四千年.伏羲时代的双龙古太极图、伏羲女娲交尾图等,竟早于孔子四千年。但原始时代的这些图文只是太极的思想渊源,古人从男女、日月、天地等自然现象、生物现象逐渐萌芽了“阴阳”的概念,用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来解释和分类阴阳两种不同属性的物质,这种思想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绝大部分就包含阴阳文化。而《易经》阴阳爻、阴阳卦正是阴阳思想的符号化(线条符号),“太极图”的黑白相间、首尾结合正是阴阳对立统一、消长平衡、互根互用、相互转化理念的最佳图示(图5)。






八卦图



fm=173&fmt=auto&h=453&img_JPEG=&s=7E2834638BBBD0CC0C58F4C20100E0B1&u=2978372435,1238805667&w=450.webp



 

 

5                                      6

而近现代有人研究,“太极图”就是古人立杆测日影,研究四方四时的产物,是原始的天文图。复原古人的立杆测影法,根据一年之中日影的长短,则得到了一副立体的太极投影图。(图6)。

2.“无极”

“无极”出自老子《道德经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为古代的哲学思想,指“道”的终极性概念,代表着上古华夏人对事物产生之前状态抽象理解。字面解释就是:宇宙还未诞生,虚无缥缈,还处于一种没有前后,没有左右,没有上下,没有中心,没有边界的混沌状态。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无极品第一》:“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混沌者。无极也。”;2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人神品第十九》:“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人在受胎之初,先结无极,从无极而生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周身百体。”;3《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

3.自己领悟的“太极”与“无极”

“太” 1.大而又大。(孔颖达曰:“太者,大中之大也。”):资治通鉴:“王者以嫡长子为太子。谓之国储副君。”《尚书·禹贡》:“既修太原,至于岳阳。”2.衍义:同“泰”。指安宁、顺利。如:道德经:“往而不害,安平太。”魏源《默觚上》:“不乱离,不知太平之难”。“泰”也即八卦中的泰卦,上坤下乾,三阴三阳,表示阴阳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极”:1.《说文解字·木部》:“极,驴上负也。”2.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人之至高处为亟,屋之至高处为极”。房屋正中的栋梁,是房子的最高处,最高点就是尽头,故“极”又引申为“尽头”。比如“南极”就是南的尽头,“北极”就是北的尽头。

“太极”二字,是否可以理解为宇宙无穷之大,没有尽头,而阴阳的动态平衡如驴之所负,是维持这个世界的根源呢?

“无”,就是没有,为虚无,为混沌。“无极”便是虚无缥缈,处于一种没有前后,没有左右,没有上下,没大没小,没有中心,没有边界的混沌状态。而平常理解的宇宙无穷大,反而是“太极”的状态。既然“无极”,什么都没有,哪还有什么大小呢?“无极”就是一个缥缈的状态,可以画个圈,也可以划个点,从虚无中来,复归于虚无之中。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无形无情;无色无相;无始无终;无首无尾。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无极品第一》:“混沌者。无极也。以待子会之半。静极一动而生阳。阳气上浮以为天。在人为玄关。以待丑会之半。动极一静而生阴。阴气下凝以地。在人为丹田。结合《无极图》图3和《太极图说》图1:混沌即是一种“无”的状态,静极一动而生阳,一阳生就是“有”,而阳气上浮就是往上走。即是无在下,有在上;静在下,动在上。阳极而生阴,待阴阳平衡,是为太极。所以太极就是处在不断运动和消长平衡之中。而最上面一个圈是人之玄关,下面一个圈,即人之丹田。所以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4.思考

通过对以上典籍内容分析,我们可否这样抽象地理解“无极”和“太极”:“无极”就是原点,“太极”则是不断旋转运动的图像,而“无极”和“太极”则构成了一个不停旋转的“漩涡”。我们看到的只是从俯视角度见到的“太极”表面,要从侧面观察才能看全“无极”和“太极”。静止之极而生阳,阳之极而生阴,阴阳互根互用又相互转换,当形成“阴中之阳”和“阳中之阴”,就是“太极”的两仪。两仪代表两个相反的方向,从而形成不停旋转运动的“太极”。所以极之动就是极之静,“无极”就是“太极”。“无”即是“有”,名曰为“气”。

理论上讲:阴阳既分,阳之极为日,阴之极为月,半阴半阳为人;清气上升为天,浊阴下沉为地。因为“太极”的旋转,日月的升降,地球的自转,才有了四方和寒暑四季的更替。阳化为火,阴化为水,浊阴化为土,土与水合化生木,土得火炼则为金。于是日月明,三才现,四方齐,五行聚---逐渐有了我们这个绚烂多彩、活泼泼的世界。所以《黄帝内经》中说:“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上图3中的《无极图》,从下往上第二个白圈,应该为“无极”。那时候没有立体的绘图方式,所以让人悟不透,甚至引起歧义。我认为立体的“无极”和“太极”,就是一个旋转的“漩涡”,“漩涡”下面的点就是无之极。静的是“无极”,旋转的是“太极”。但实际上讲的都是一样。而“漩涡”中间的阴阳变化,才是造化万物的动力和源泉所在。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万物皆生于有,有生于无”。总结一句:“无就是有,有就是无,灭就是生,生即是灭!”跟佛家《金刚经》:“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异曲同工之妙!

佛道两家均有讲:“混沌生万物,本源是地水火风”。“风”是什么?现在的说法是空气的流动,那空气为什么流动,答案是力场,即是相互纠缠产生的能量漩涡。能量的漩涡是看不见的,但有了灰尘就能看见漩涡,叫龙卷风;有水也能看见漩涡或者水龙卷;有火也才能看见火龙卷。而地水火都是死物,因为有了阴阳二气的运动才能有这个活泼泼的世界,所以阴阳二气的变化才是宇宙变化的动能,《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阴阳的不断变化,当“阴中有阳”和“阳中有阴”就构成了“太极”的两仪,而“无极”和“太极”是螺旋状运动的阴阳二气的话,恰恰就是“风”能的二维图形表现。牛顿物理学认为,构成物质的三个要素:物质、能量和信息。我们看的见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再往下分,原子又是由基本离子和夸克构成。而研究发现,构成夸克基本离子就是高速旋转的能量漩涡,正好与旋转的“阴阳太极图”不谋而合,正好这也诠释了一个物质从无到有的演化过程。所以这里说,“风”即是“漩涡”,是“太极”,也是“无极”。量子物理学说物质是由能量构成的,有了阴阳二气,才会有看的见的千姿百态,才会有变化,也才会有宇宙,也才会有人。《黄帝内经》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钝,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既然阴阳二气的“太极”是不断旋转运动,那么物质世界的所有事物都逃不出“一岁一枯荣”和“生长壮老已”的循环之中,这就是轮回。不可能去逆转生死,因为生就是死,死也就是生,叫“向死而生”。要跳出来,这需要“先天一点”的元神回到虚的“无极”中去,就如《道德经》中所说“复归于无”。这就是道家先圣给我们留下的思想精髓,《无极图》《太极图》则是将思想具象化,然而理论的基础仍需要实践去验证,物质的起源也需要从物理学中去寻找答案。“路漫漫其修远兮”,我辈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其成著.易图探秘(1999)【M】北京:中国书店.175

[2]       米晶子著.炁体源流(2012)[ M ].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4.

[3]       米晶子著.炁体源流(2012)[ M ].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6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