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明会吗?

 小赵作文 2021-11-11

听张老师的讲座,她构建了这样的一个话语系统:

班上有三个孩子,一个不用老师教或者老师点拨一下就会的孩子叫小红;一个是中中间那一大部分孩子,叫小花;还有一个就是学习稍微有些困难的小明。在审视自己的每堂课时,问问:小明会了吗?

反省一下我自己,似乎在备课的时候都没有想到小明,好像还有一些时候没有想到小花。

在备《灰雀》一课时,我除了从教材体系中去把握孩子已经进行过了的默读练习。对于孩子们把默读掌握到什么程度了?我心中并没有底子。整个过程中,我也没有有意识地去思考要不要去调查一下。

第一个活动为: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有哪些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预设中,小红、小花、小明统统不存在,都是小红,顺利地答出:列宁、男孩。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个话题稍微复杂一些,就多请几个孩子起来说,从孩子中的回答中抠出我想要的答案。

当我到课堂上之后,发现:

1. 默读。


孩子们都能做到不指读、不出声,圈点勾画部分孩子没有行动。那么学习带着问题默读,到底如何体现?小明没有指读、没有出声,那他在读吗?读进去了吗?

2. 默读后的效果。

上面一点提出的问题,也有一种表现的方式可以评价。那就是学生默读完之后,对问题的回馈。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故事中有几个人物。

小红、小花、小明都说是三个人物:灰雀、列宁、男孩。这样的表象难道能说,是孩子们都没有带着问题默读吗?不能!孩子的理解能力还在发展中,带着问题默读并不是说就能准确找到答案。

找不到答案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对这个的理解还没有达到,是他真实的学习起点。不一定是理解还没达到,也不一定是没有带着问题默读造成的。

第二个问题:发生了什么事?

一个小红起来把课文基本复述了一遍,另一个小红起来说:“还可以说得简单点。”孩子起来很利落地说出列宁喜爱灰雀、灰雀不见了、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来了。

接下来的课堂就由小红主宰了。因为小红还没明白,是“男孩放回了灰雀”。老师面对着小红,开始了“灰雀是怎么回来”的大讨论。那么,小花、小明呢?如何知道,通过这样讨论之后,他们也明白了?

课堂中,小明直接不见了。

在讨论《推荐一本书》的时候,陈姐姐说:“班级中有的孩子喜欢看书,看的书很多;有的孩子不喜欢看书,这几年估计认真看过的没几本,自己念念不忘的有可能都找不出来。那怎么带着这类孩子进入课堂?”

陈姐姐看见课堂中的小明,随时想到课堂中的小明。

回想起自己平常教学,上新课的时候激情澎湃,以为自己的所讲到了学生的心窝窝里去,落在了每一个孩子恰好需要的节点上。一看到作业的时候,心情就糟糕透了。因为除了小红和部分小花,作业是一塌糊涂。

谁叫自己在备课时不多问问:小明会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