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薪挖人,解决不了团队自驱力的问题

 股海无涯苦作舟 2021-11-11

张一鸣对如何吸引人才作出了“16字”总结:短期回报、长期回报、个人成长、精神生活。




作者:王娟儿
来源:舵舟(ID:duozhou001)

在字节跳动方恒中心的办公区,创业者们沉浸在全线上办公的场景中,话题围绕效率、自驱力、OKR展开,最终聚焦在如何“激发团队自驱力”这个话题上面。

这样的困惑对于一把手来说很普遍,大多数被归因于团队素质不高、能力不够,于是老板们不惜重金到处去挖人,其依据是:乔布斯说要和聪明人一起工作,张一鸣说要增加人才密度,招高级人才总归不会错。结果却是,高薪挖的牛人原来确实很牛,到了新公司后却业绩平平,甚至还不如普通员工。

这个难题如何解?高薪挖人是错的吗?我们一起来聊一聊。

图片

聚焦“人才”,而非“高薪”

创始人作为人力资源的一把手去吸引高级人才是十分正确的事情,关键是聚焦点在哪儿,高薪挖人,聚焦点不应该在“高薪”,而在于“人才”。

相同的人在不同的公司发挥出的能量完全不同,其背后是动力问题,我们先要去探究人工作的动力来源,也就是回答“员工为什么要积极工作”。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动机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需求是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得到满足的,也就是只有那些低级需求真正被满足的人才容易走上自我实现之路。

图片

回到公司场景,作为新生代“打工人”,对于工作的动力可能跳过了前两层需求,直接从第三层需求开始的,越高级的人才,对于第五层的需求越强烈。

公司作为一个平台,能否承载人才的自我实现需求,就成了关键。如果只是用高薪吸引人才,依然在满足低级需求,远不能激发人才的内在动力。

张一鸣可以说是挖人高手,微软、迪士尼、百度、360等大厂都有大将相继进入字节跳动,同时,他也是最大限度激发人才的高手。

早在2010年,张一鸣就对如何吸引人才作出了“16字”总结:短期回报、长期回报、个人成长、精神生活。这十六个字满足了从安全需求到自我实现需求,重要的是字节跳动做到了。

总之,高薪挖人,聚焦于人才,就在于聚焦高级人才的需求是否和公司发展相匹配。作为一把手的创始人,洞察和发掘人才的真正需求是个必修课。

图片

如何激发员工自驱力

1、拥有共同的高目标

挖掘出了人才的真正需求,就要匹配相应的职责和目标。如果一个人满怀希望来实现自己做项目leader的梦想,你却天天让他写文案,过不了多久就会应付、拖延。

高目标是最好的激励方式。这里所说的目标不同于老板或领导给员工设置的考核指标,而是员工根据公司整体战略自行制定出的挑战性目标。

图片

可能有人会疑惑,如果不是公司设定目标,真的有人会愿意定高目标吗?答案是肯定的,只要这个目标不是用来考核员工的。

我们访谈过很多公司员工,发现凡是积极性高的员工都认为自己在做有挑战性的工作,那种通过不断努力和创新达成目标后的成就感,让他们很兴奋并且愿意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相反,对工作不满意,意志消沉的员工,都认为目前的工作很无聊、都是重复性事务,毫无成就感。

拥有共同的高目标,这本身也是OKR所倡导的管理理念,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目标共创,让员工拥有真正能激发动力的目标。

2、把人当人看 

在字节跳动听过这样的故事,一位经理人从另外一家大厂加入字节,工作时长变长了,股票也没有了,甚至总加班都快要和老婆离婚了,但是他依然更爱字节跳动这家公司,因为他在这里更像个人,以前的自己只是被当作公司快速发展的工具。

讲这个故事是想说,想让员工心甘情愿的工作,不是靠涨薪,也不是靠惩罚,而是“把人当人看”。看上去简单,但很多公司在发展中很容易被各种数字所迷惑,而忽略了员工的需求。

把人当人看,底层是爱与信任。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会在意家人的感受,会包容爱人的脾气,会原谅孩子的错误,因为真的爱和信任他们,所以也会尊重他们的想法和决定。对待员工也是一样的,他们同样可以感受到是否被爱被信任,这种感受会体现在他们的工作当中。

图片

 3、打破信息壁垒,越开放越强大

人除了在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会逐渐丧失动力,还有一种情况也会消磨人的积极性,就是当“信息权力”发生的时候。 

谁掌握了更多的信息,谁就拥有更多的机会,商业世界是这样,组织内部也是这样,信息即权力。

一旦形成“信息权力”,小团体就出现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信息圈里打转,都会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世界,就会越来越封闭,内卷就发生了,组织慢慢变成一潭死水。 

唯一的办法就是打破信息壁垒,让信息流通起来,当信息资源可以共享,一批真正有自驱的人就会涌现出来,充分利用信息创造更大价值,这个过程又会裹挟一部分人进来变得更加主动,慢慢就形成良性循环,成为一种文化氛围,团队就成为了自驱的团队。

打破信息壁垒,OKR就是个很好的方法和工具。很多人觉得OKR很高深,需要高素质的团队才能应用好,并不是这样。用好OKR,很关键的地方也在于信息的开放透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