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月11日,是中国收回镇江英租界的日子

 镇江风情 2021-11-11

92年前的1929年11月11日,英公使兰浦森照会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王正廷,决定将镇江英租界正式交还中国政府。

英帝国霸占了镇江英租界68年之久,今天是双十一,来谈一谈镇江英租界这段历史。

01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和战胜国英法签订《天津条约》,约定开放牛庄(后改营口)、台湾府(台南)、潮州(汕头)、登州(烟台)、淡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这十个城市为“通商口岸”。

1861年,英国政府逼迫清政府同意在镇江设立“镇江英租界”。

不得不说英国人的眼光既毒又准,他们在中国的7个港口城市设有租界,分别是上海英租界、厦门英租界、天津英租界、汉口英租界、镇江英租界、九江英租界和广州英租界,其中汉口英租界、九江英租界和镇江英租界,都是为了维持英国人在长江流域的利益。

英国人早就看准了镇江在长江、运河十字交汇的水运交通优势,所以1861年初,英国驻华公使卜鲁斯就派遣参赞巴夏礼、舰队司令贺伯等人乘坐军舰到新开的长江沿岸各口去查看形势,勘定租界界址。

一个月后,镇江知府师荣光与巴夏礼订立“永租地基”的批约,约中确定将银山上下原有庙宇、民居已毁于战火的空地两段“永租与英国”,其中山下一段西起长江边的小码头,沿江往东丈量140丈,宽度为24丈,面积约112亩;山上一段的长宽均照庙舍原来的规模,面积约30亩。

英国人在中国各地搞的租界,规模最大的是天津英租界,高达6000亩,是平遥县城的三倍大小;最有影响的是上海的英租界,但上海英租界比较特殊,同美国租界一起并入了上海公共租界,统一由租界工部局管理。上海公共租界有33000多亩,不过并不属于英国一家所有;最小的是厦门英租界,仅有24亩,像现在的一条商业街。

相比而言,镇江英租界的规模中等,像现在的一个文旅小镇。

英国付了多少租金呢?山下的平地是每年“每亩地丁银一钱一分一厘五毫,漕米七升八合八勺”!

山上的地就跟白送一样,每十亩作一亩定钱粮,三十亩山地共计三钱五分三厘银子,二斗六升三合米!

考虑到这块地的原住民是因为躲避太平军战乱外逃,因此在约中又写上“山上(每亩)给价值钱二十五千文,山下(每亩)给价值钱五十千文”。

英国人以极低廉的地价取得永租权。

随着英国在镇江的贸易量逐年上升,英国人在当地的生活、娱乐活动也越来越频繁,镇江英租界当局采用了蚕食界外地区、侵占沿界公路、强占界前涨滩、建立界外飞地等多种方式,不断向外扩张。

比如他们在租界以外的镇江土地上建教堂、学校、医院、别墅、工厂、洋行等。这些行为都要侵犯到当地人的土地,以及其经济上的一些利益,所以英国人和镇江当地人爆发过不少争斗。

清政府当然也不会贸然允准外人扩展租界,但倒霉就倒霉在晚清的内政混乱,本身就让清政府自己焦头烂额了,内外交困的清廷,对外的态度十分软弱,镇江英租界当局利用时局动荡的机会,不断蚕食租界附近的公路,在涨滩上修筑“江边花园”。

镇江英租界在几十年内,抓住各种机会,不断的扩展租界,势力范围越做越大。

英租界图

02

首先涌入镇江英租界的,是外国来的侨民,他们到镇江是来“淘金”的。

先一批过来的,是行政人员。1864年(同治三年)英殖民者在云台山建起英领事馆,领事馆踞山坡之上,俯瞰全城。

英领事馆用结砖间夹青砖叠砌而成,是座砖木石结构洋楼,属19世纪后半叶券廊式建筑,称“东印度式”。英领事馆始在此办理事务,并派专职领事来镇江管理英国领事馆,并兼代法国、德国、丹麦、奥匈、瑞典、挪威等国驻镇江领事。

随后,海关、法庭、邮政、巡捕房(工部局)等行政机构陆续入驻,他们拿着高于华人数十倍的高薪。

各种来中国捞一把的商人、冒险家陆续涌入镇江,在做生意的同时,把西方的公园、高尔夫球、舞会、夜总会、马戏、赛马、竞技体育比赛、游乐场、游泳池等,也带入了镇江。

因为租界是“国中之国”,所以就算当时中国社会正在起着巨大变化,租界里仍然是“马照跑,舞照跳”。

西方的服饰、饮食、婚丧礼仪、年节习俗、语言,也在这几十年“洋俗东渐”,逐渐积淀在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我们经常说的镇江话“来丝”,有人认为是当年洋码头上老外常说的“nice”。

跟着英国人过来的,还有“买办”。

“买办”随着中国的海外贸易兴起很早就出现了,外国人驾船来到中国沿海做生意,人生地不熟,做生意很不方便,话说得不好就容易闯祸。那些瞅准了商机的人学了外语,开始做中间生意,帮洋鬼子牵线搭桥,买进卖出。

时间长了,他们跟老外的关系越来越近。在本土,他们眼头见识都跟普通人不一样,在当地复杂的事情都能摆得平,信息来得又快,这就是买办。

1861年开埠,镇江便出现了“买办”这个新兴职业,此后逐渐形成了买办阶层。

最早来镇江的一批买办,是广东人。

鸦片战争之前,就是广州一地通商,中国最大的贸易口岸在广州,广州十三行嘛。广州的商人早就在对外贸易上熟门熟路,等到镇江开埠,西方的洋行在镇江纷纷开业,嗅到商机的广东人立马涌入镇江,帮助镇江洋人开展业务,这些广东人又把更多的同乡叫过去。

镇江伯先路上有名的广肇公所,它的建造者卓翼堂,就是最早来镇江的广东人,卓翼堂精通英语,兼做广东商人与洋行的中间人,后来又自办“丰和洋行”,山巷内的“丰和巷”就源于此因。

广东人不断的来镇江经商,其中广东省的宝安县人居住在大西路这段特别密集,有菜场、有戏院、有茶楼……,相当于把原住地的居住生态移植过来,所以过去在山巷有条老街,叫“宝安新街”。

1979年,撤销宝安县,改设深圳市,才有了后来的经济特区。回看历史,就觉得深圳人多厉害,150多年前就走在时代的风头浪尖上。

随后,来自各地的买办进入镇江。

他们通过长江、大运河这两条黄金水运线,把中国当时的特产,棉花、绸布、茶叶、油麻、木料、南北货等等,把这些东西收购并在镇江中转,然后卖到国内各地和国外,再从国外进口洋货转卖到中国。

镇江就成了国内原材料运到外国,外国洋货运到国内的中转站。

这些买办阶层,因为国外比国内的经济强一大截,中国需要大量进口海外的产品,通过“信息差”,或者说“经济差”,赚到了“泼天富贵”。

比如亚细亚洋行买办周少鹏利用洋行经商,很快积累巨额财富,花巨资在宝塔路横街建造“周少鹏公馆”。

周少鹏公馆(宝塔路横街97号)

也有那种有情怀的买办,美孚洋行经理李皋宇,他利用洋行的资源,兴办了许多实业,收购了“恒顺”这个字号,后来的镇江恒顺酱醋厂能传承至今就是因为了他。

仿古典式、哥特式、东印度式和现代式等样式的花园洋房也出现在镇江英租界内,如今我们走到西津渡鉴园一带,会看到这些充满西式风格的建筑。

西式的生活方式,也潜移默化的进入了镇江。1909年,镇江开始放映无声电影。1922年,镇江英租界内三马路设立影戏院一家,开始放映外国有声电影。租界海员俱乐部,是镇江仅有的俱乐部,其内部设有评剧、台球、昆曲、书报、棋弈等项目,并在太古山、跑马山设有跑马场、运动场、网球场等。

美孚洋行

税务司署(又名税务司公馆)

03

租界的开辟,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耻辱。在镇江英租界,时常发生外国人欺辱镇江人的事件。1889年,因为印度巡捕欺负当地小贩,最后引发了“火烧领事馆”事件。

“火烧洋楼”事件发生后,英国人迫使中国官府赔偿全部损失,并规定永远不准中国商贩入界,也不准华商在界内开设茶馆、酒肆。

洋人和华人之间的矛盾不断在激化,随着中国民族运动的兴起,以及英国“日不落帝国”势力的削弱,英国人发现,他们渐渐维护不了这么多租界了。上世纪20年代后,在上海、汉口、广州、厦门等地相继发生了人屠杀中国民众的血案,从1925年6月到1927年春,全国民众掀起了反对英帝国主义及收回英租界的斗争浪潮。

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中国爆发了空前的反帝爱国运功。

镇江人民连日集会、游行,英租界终日紧闭铁门。某日,银山门铁栅外聚集了数千工人、学生和市民,一位年轻的铁匠把大铁栅弄开,群众拥进租界,准备再现1889年火烧领事馆一幕,因大批反动军警赶到,英国领事馆才得以无恙。

英美日三国调派来军舰,拟武装登岸,要求赔偿损失8万元,遭到镇江交涉署交涉员贾士毅的严拒。镇江各界组织了外交后援会,宣布与英、日帝国主义经济绝交,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查禁英、日货的群众运动。

这一年,英国宣布将厦门英租界管理权交还给中国,撤销工部局,英国人撤退。

到了1927年初,北伐战争进展时,汉口、九江数十万人民群众拥上街头,强行收回英租界。这大大鼓舞了镇江人民,他们纷纷集会、游行,强烈要求收回英租界。

到了3月,北伐军占领镇江。

北平英驻华公使给镇江英领事馆下达“暂时撤退”的训令,但英领事怀雅特不甘心拱手交出强占了66年的“禁脔”,故意不通知地方政府,却和镇江商会接洽暂交租界事宜,以示非正式交还的性质。

商会会长陆小波为了预防动乱,顺应民意,同意牵头交接。3月24日,以英领事怀雅特致商会陆小波公函为凭,陆小波转知县知事卢鸿钧、警察厅长袁季梅、交涉员贾士毅后,与副会长胡健春率领商团团丁100余人,在群众夹道欢呼中开进租界,接收了工部局。

至此,镇江英租界名存实亡。

1929年11月11日,在镇江人民实际收回英租界两年之后,为挽回大英帝国的面子,英公使兰浦森照会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王正廷,商定于15日将镇江英租界正式交还中国政府。

外交部派镇江关监督戴德抚为接收特派员,江苏省政府也派镇江县县长孔宪铿为接收专员,经过磋商,由中国政府拨款68000元作为英人的补偿。15日,举行了正式移交典礼,补足了收回英租界的正式外交手续和法律认可。

至此,英国在华租界只剩下天津英租界、广州英租界和上海的公共租界了。

这三个租界后来都在抗战中被日本占领,英国在1943年同意全部放弃,交还给中国。

英国在中国还有一个特殊的租借地“威海卫”,这是一座军事基地,用于英国皇家海军训练基地及休养地。1930年10月1日,国民政府收回威海卫大部,只剩下刘公岛被大英帝国海军续租十年。到了1940年,英国撤退放弃了这里。

1997年,香港回归,英国人租界中国土地的历史终结了。

镇江的学校

老镇江

镇江名人故事

镇江味道

镇江诗歌的故事

你好,这是我的家乡,镇江!这是我的新名片

伯先公园,多少镇江人珍贵的童年!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