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学习和临床中体会到,张老的疏调学说有深刻的学术内涵,在临床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需要反复琢磨,深入研究。现就个人在学习张老疏调学说在老年病中的运用发挥的体会,略述如下。 人体衰老的过程伴随的是:整体脏腑功能的下降,可能临床上具体表现出来的只是某一个或某几个脏腑的病变,但临床上要明确的是该病变只是较突出而已,而且病机往往虚实错杂,这是老年病的特殊性。对于具体治疗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整体把握,仔细分析,用药犹宜详审。 老年病的疏调气机正如《灵枢·营卫生会》言: “老者之气血虚,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其中“气道涩”指的就是多种因素导致的气血运行滞涩的病理状态。老年人因多种原因导致气郁,身体机能降低,影响老年人的情志,特别是一些多方求医,经反复诊治的所谓“怪病奇症”的治疗中,需要注意疏调气机大法的选用。另外,老年患者由于年龄大,记忆力下降,容易出现语言表述不准确,语言重复和反复询问的情况。结合老年患者的特点,在问诊的过程中,注重耐心倾听患者的叙述,耐心解答患者的疑惑,在接诊中注重“疏调气机”,注意应机地开导患者,令其欢喜而回,对于治疗可谓“事半功倍”。 老年人群脾胃运化功能降低,活动减少,导致老年人群多见胃肠积滞的情况,因此常需在治疗中注意配合选用通畅胃肠的药物,本人常用莱菔子、鸡内金、炒槟榔等药物以消积导滞,而非一派攻下之品。由喜用槟榔一药。槟榔一药,正如《本草纲目》言: “……赋性疏通而不泄气,禀味严正而更有余甘,有是德故有是功也。”《景岳全书》言其: “味辛涩,微苦微甘,气微温。味厚气薄,降中有升,阴中阳也。能消宿食,解酒毒,除痰癖,宣壅滞,温中快气。……总之,此物性温而辛,故能醒脾利气,味甘兼涩,故能固脾壮气,是诚行中有留之剂。”故对于老年患者伴有胃肠积滞的情况尤为适宜。 《内经》中有此论述: “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 齿 发 去”( 《素 问 · 上 古 天 真 论 》) 。《灵枢·天年》也说: “五十岁,肝气始衰,……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这说明了老年人由于肾气和脏腑之气日益虚衰,机体也随之逐渐衰老的基本规律。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对于老年病患者更显重要,脾胃和则脏腑得养,只有中气运化有力,疾病才能有转机,况且脾胃一损,服药也难以受纳。正如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指出: “其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通过调养脾肾,调神助眠,对于改善老年人的脏腑功能,治疗老年疾病和延缓衰老都是很有裨益的。调养脾肾才能根本改善老年人的整体状态,从而实现治病和颐养天年的目的。对照疏调气机汤来看,可谓甚为合拍。 另外,老年人睡眠时间减少、生活质量下降,加之多病,往往对睡眠的影响是很大的,改善睡眠状态能更好地使身体得到自我修复,使病体尽快恢复。临床中,本人常根据临床实际,多选药物功用一专多能或性味较平和之品,如莲子肉能心脾肾同养等等。另外,也要特别注意慎用一些偏性比较大的药物,如大苦大寒、大辛大温之品,制方注意从容和缓,可谓“不伐天和尤防其大过”,以求有近效亦有远功。 以上就是个人在学用疏调气机理论在老年病诊治中的粗浅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斧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