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人们就开始期待一树红彤彤的柿子;
要是初冬再下一点儿薄雪,树白了,柿子红得更加剔透,像挂了一树的红灯笼,更有“独树翘寒色,雪舞映柿红”的美景可赏。


中国人对于柿子情有独钟,因为它有着吉祥的寓意。
“柿”谐音“事”,古人便将诸多种喜庆吉祥的内涵融入其中,如“事事如意”、“事事安顺”、“事事平安”等。
柿子成熟了,果实扁圆,颜色浅黄到深橘红色不等。
它仿佛把积蓄了一年的力量都凝结在这小果子里,使了劲地耀眼、香甜。
看着橘红透亮的柿子,人的心里不觉生出一股希望:愿人生也能事事如意。


柿子熟后,人们便从四面八方陆陆续续赶来了,前来分享这丰收的盛宴。
他们开始争先恐后地摘柿子。
摘柿子用的工具叫“舀子”,是一根四五米长的木棍,末端安一个铁圈,下面缝上布袋。
人们高高举起舀子,让铁钩钩住紧连着果蒂的树枝,往前一推或者向后一拉,柿子便落到了布袋里。


熟透的柿子人们称其为“烘柿”,红红的、软软的,里面满是甜甜的汁水。
把“烘柿”拿在手里,揭去底部的皮,用力一吸,汁水入口,一下子就甜到了心底。
心里有了那么一点甜,就足以勇敢面对生活里的风霜雨雪。


摘下成熟的柿子,人们还会挑出些好的,放在门楼或阁楼上排起来,以备入冬后食用。
软柿子既可以暖着吃,又可以做许多柿子食品。
冬春时节,入睡前,将软柿子浴在锅里,加至微热,早上再热透,吃起来美滋滋、甜丝丝,蜂蜜白糖都无法与之比美。
老北京人会耐着性子,把柿子放在阴凉处晾晒,待到大冬天时,吃上一口冻柿,叫喝喽儿蜜。


想吃时,他们会用凉水化开,不能用热水,那可能会伤了皮。
这叫“消柿”,意思是说,若有什么烦心事,也会烟消云散。
柿子化到八九分时,里头变稀变软了,但还有点小冰碴。
就轻轻把皮剥开,拿根小勺子搅着吃,又甜又爽。
如果它全化开了,那得用嘴嘬。
果瓤里满满的汁水,哗啦啦地流进嘴里,比蜂蜜还鲜甜。
这感觉就像吃冰淇淋,热与冷交织,爽滑与甜美齐飞。
什么烦恼、什么纠结,都会被这种极致的冰凉甜爽给打消。

入了冬,便是柿饼的好时候。
柿饼上会结出一层浅浅的雪一样的糖霜,它在不断地提醒你,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咬一口柿饼,便觉得蜜糖在舌头上跳起了舞蹈。
软糯而绵密的果实抚慰了每一个努力过生活的人。
在一年的末尾,理应有一个甜美的句号。


中国人不习惯拥抱,不习惯说爱,他们把对家人的每一个思念和爱,都放进了食物里。
你还记得每年在萧瑟的金风里,母亲递给你那个沁凉入心的柿子吗,那一丝丝的果肉便是无尽的思念。


一份真正的美食背后,都记载着一份美好的寓意。
人们为一棵挂满果实的柿树而欣喜。
它的果实,新鲜时爽脆甘甜,被风干时也不失风味,照样甜美怡人。

深秋,一树树的柿子红了,是每一个远乡人夜里梦回的故乡,唯愿柿柿如意,岁岁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