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网上有一篇曾经是清华贫困生的匿名自白,目前正在网络流传。尤其是清华学子们对此反响强烈。 这个清华毕业的学生已经参加工作,但是,他的收入并不算高,让人们感动的是,这个在大学时靠资助才完成学业的他,在读硕士时,刚刚有了点不多的收入,就资助了四个小学生。 读大学时,他想尽一切办法省钱。 “你们知道T35吗?我很感谢这趟列车,这是唯一一辆从安徽到北京依然有硬座的白皮列车。”这位学生为了省钱,从老家坐着硬座一路北上。 这趟列车很难买到票,所以更多时候,他是拿着一个小马扎上火车,在看书中度过在火车上的一宿时间。 从他的介绍中,也可以看出学校对贫困生的资助还是比较到位的,但是,尽管如此,他也不可能像其他家庭条件好的孩子那样生活。 在清华读本科时,入学时奖学金和助学金共计13000余元,扣除学杂费,一年可支配的资金只有6500元。 他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开支计划,每个月只能花400元。 同学吃西瓜喝饮料时,他只能默默喝水; 在食堂里想办法用最少的钱吃到最可口的饭菜; 无法承担班级出游花销,错过了和同学的合照…… 这些内容琐碎而朴实,却又能直抵人心,令人动容。 除去省钱,他特别知道感恩,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谢: “每年要写两封信,一封是给发放奖学金的企业,一封是给基金会的。”这些信都是手写的,是自己一字一句表达出的真诚致谢。大一大二,他听从家里的教导,没有兼职挣钱,专心学习。到了大三,他通过兼职有了一部分收入,生活开始有所改善。后来,在他的努力下也获得了保研资格…… 这是一个让人发自内心钦佩的孩子,生活有规划,知道节俭,懂得感恩,积极向上,勤奋努力,尤其是当自己有了一定能力后,知道回馈社会,品质高尚,有生命的方向,有做人的温度,这绝对是寒门中的贵子。 他把那些为学校捐助的清华教授作为榜样,他说:“我自己也想像他们那样,哪怕照亮一个人也好。” 有人说,如今寒门难再出贵子。其实,我还在想,寒门贵子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这位清华贫困生已经做出了回答。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如果不幸生在寒门,那么就意味着生活会给你更多的考验,你经受住了考验,贫寒带给你的就是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当然,也有更多的磨练会给带来能力提升;如果你经受不住考验,那么,贫寒的家庭带给你的就是自卑、痛苦、沮丧,还有抱怨、责难,甚至是悲惨。 然而,从这个清华贫困生的身上,我们还看到了贫寒带来的另外一种更加可贵的东西,那就是方向和力量。 有位网友留言:“因为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撑一把伞”,这句话获得了高赞。因为经受了寒门带给自己的诸多伤痛和负面体验,他更懂得获得资助对寒门子弟的意义和价值。这无疑是他决定资助四名小学生的动力,虽然自己收入依然不高。 复旦大学的陈果讲课时说过,人生只有两件事有意义:第一是让自己幸福,第二是让更多的人幸福。 人生只有两件事最重要:第一是让自己好好活着,第二是让更多的人好好活着。 看来,这位清华贫困学子在努力去做这两件事情,并且丝毫不忽略第二件事情。 这种境界不是每个接受资助的寒门学子都能具备的,我想,也正因为有了这种情怀,他才打动了更多人,也才让大家对他敬佩有加。 对寒门子弟的成长,其实也是一个需要社会关注的话题。社会和国家资助了无力支付学费甚至生活费的贫困的孩子,但在同时,我们对这些孩子的成长到底该如何引导? 那些从小就受苦受穷的孩子,会不会在有朝一日获得更多财富时忘乎所以,不知节制,要弥补自己童年少年时的缺憾? 会不会在飞黄腾达时,不择手段地攫取财富?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有太多贪官的自白中那句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话——我是农民的儿子…… 这个清华学子的匿名自白,还应该让我们思考名牌高校的教育方向。想起了北大钱理群教授所说名牌院校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句话。 像北大、清华这样的顶尖高校,不仅仅是引领科技的发展,也不仅仅是培养各行各业的高端人才,更应该引领育人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有为国为民的情怀、有德行、有大志向。 这位清华学子也在最后表达了这样的想法,他理解的清华校训中的“厚德载物”,意思就是我们所得到的一切,应该有相应的德行去支撑。 他说:“我接受这一切(资助),我就应该有相应的回报来匹配我的德行,去资助像我一样的孩子。” 他还说:“希望未来有一天,我的能力能像清华的校友一样,成立基金会,我想我会亲力亲为,去真正做一些实事。” 我相信他未来能够做到,也祝愿他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取得更大发展,更多回报社会,也让自己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祝福这位清华学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