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读过去也是福

 新用户5262VE2l 2021-11-12

  (中华铁道网通讯员谢邦成)作为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筑路工来说,长年累月地日夜奋战在施工工地上既没有今天,又没有明天,更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白天上工地,晚上上工地,有时还跟坐火车一样通宵达旦好几日,一辈子到底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除自己知道之外,却无任何人能为筑路工作证,但为了路通,人安全,再苦再累也值得,因为能有机会坐下来重读过去总比孤孤单单地永远长眠在路基旁的那些筑路前辈们的条件要优越许多。

  近期在翻阅《中国铁道建筑报》旧报时有幸读到了《我们正跨越昆仑》、《青藏日记》和《回望瀚海八万里》等部分章节后既感到十分荣幸又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如在《跨越》一文中曾读到铁道兵十师参加了50年代末青藏铁路的建设,人马从柴达木盆地外撤时几乎弹尽粮绝,不少人是挖地老鼠吃才逃出了那个死寂的荒原……笔者认为以上这段文字的描述,不但侧面地表现了一种催人泪下的的辛酸而且还增添了青藏铁路修建史的悲壮色彩。

  在《日记》中使笔者还读到了筑路工们告别妻儿又远离亲情温暖的怀抱,走入风雪迷漫和冰冷无言的地带,去面对苍茫的雪域,用豪情与热血开拓筑路工们梦牵魂萦的事业,可以说在那里普通的感冒就可以夺走一个人的生命,头痛欲裂、胸闷气短和胀气水肿更是家常便饭,最可怕的还是空旷山野中难舍的寂寞,特别是在风雪交加的夜晚打接手机又没有信号的同时,对家人的思念就更加剧烈,因为忙于自己的工作而无法尽到做儿子或丈夫的责任和义务,愧疚就会自然涌上心头让筑路工们彻底难眠,是《日记》让笔者又重新读到了一大批默默的无名英雄,不得不让世人再次回眸重新去审视青藏,再一次走进天路深处去探寻其中更深邃的灵魂内涵,如因严重的高原反应而频频倒下却又屡次爬起来并6上五道梁的方文红、20多年守望回到内陆与人交谈都成问题并辨不清东南西北的孙道民、还有那每天晚上都手提铁棍身背药箱并风雨无阻地去巡诊而最终倒下去的李云增……笔者认为如果没有《青藏日记》的问世,那许多平凡且伟大着的名字将永远隐匿和深埋在那2000里天路之中;当笔者读到《回望》一文时再次感受到了那种剧烈的震撼与心灵的洗涤,特别是在国力异常艰难和自然条件又极其艰苦的岁月里,慕生忠将军带领着英雄的铁道兵战士修通了1937公里长的青藏公路之后又开始修筑青藏铁路,道路每向前延伸1公里就要无情地留下两位年轻的铁道兵战士的墓碑和高原忠魂……笔者认为在青藏高原修路既是体验生命极限的勇敢行为又是向自己理想的挑战,同时还是追求灵魂净化的更高攀登,可以说在青藏线上的筑路工们吃了比其它任何一条路多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苦,为西藏人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虽然笔者也曾参加过北疆铁路、侯月铁路、兰新复线和南疆铁路西延工程、达成铁路和哈齐客专等一大批国家重点铁路工程的建设,也曾用笔墨记录过筑路工们与风沙,与酷暑,与洪水,与严寒以及与一切威胁生命的灾难性自然条件抗争的艰难和沧桑,也曾亲眼目睹过筑路工们告别家人,远离城镇并常年在荒山野岭日夜奋战的情景,在施工中尽管风沙冰雪寒是严重威胁工程进度的5大害,但比起青藏高原的气候和十分恶劣的自然环境要好得多,更比60年代初铁道兵一师二团四连在穷山恶水的乌蒙修建东川铁路时描写的“一进伙房门、稀饭两大盆、四周起波浪、中间淹死人和来到深山小县城、一路极不平、上山拄着棍、下山拉着绳”的艰苦条件要强得多,在这次重读过去的旧文中,笔者认为回顾青藏铁路一二期工程建设并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追忆而最重要的是对筑路工们目前承担在手任务及将来承揽重点工程建设的鼓动和鞭策。

  总之,作为一名兵改工的筑路后来人能在有暖气的房间坐下来,一个人安安静静地重读《中国铁道建筑报》上发表的那些旧文既真实地记录着历史又丰富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筑路工们的精神宝藏,这真是一种福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