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汗+五行; 3、食物入胃后,变化过程, 4、肺呼吸后的,变化过程; 5、食物+氧气就构成了中医的“气”。于是就很关键的一句是“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这一句就是皮穿支针法之所以提出的一个基础。这一句里面的府,就是气府。 6,水进入体内的代谢过程。 7、太阳臧。这一点很有意思,现代中医人已经不用了。现代中医仅仅使用五脏,五臧;很少使用六经作为“藏”。也很少用脉象来判断“六经、六气”的问题。这显然是今人不如古人。 总之,静脉别论这一篇就是讲述经脉视角下的全身生理变化。告诉读者经脉的全身运动是怎么一回事。在告知经脉是什么之前,就先有一个生理关系。因此,此处的“经”是一个动词,即管理,此章节的主题就是“如何管理脉”。 这显然和现代医学的认知体系是不相符的。这也正是中医的牛逼之处。 所以,在经脉别论之下二十一就是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是将十二经脉与藏象学说进一步结合,这样就有了十二经络的名称。 这时候在进一步把“五行”这一种符号体系引入到十二经+五臧体系中,形成了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这显然有两个作用,一个是“五味所入”的内容: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这五入就把神农本草经的内容与经络脏腑联合了。 另一个是疾病的症状被非常简化的对应的某一个脏器或者经络上。这样后世在分析病情的时候就非常方便的使用。 整个中医基础也就是这两篇的内容。下一轮的进一步讲解也就同时展开了,因为这里面引入一个概念就是“气”。 所以,第二十四篇就是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现在脱离黄帝内经的思维路线,我们从现代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去理解一个问题“藏象、经络、气血三个中医概念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相互关系是什么?” 有很多来自中医的说法,现在给出一个我的思考。 大家都知道,中医的方法是司外揣内、取类比象。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因为那时候没有显微镜、玻璃等科学技术。只能通过宏观的表现,揣测内部的变化规律。那么,我思考的问题就是黄帝内经里面的“外、类”是什么。象可以是千变万化的,但是作为本体的“外”“类”是固定的。 古人看到一个“人体形态”,现代人也看到一个“人体形态”。假如这一个现代人不知道这一个“形态”叫什么,他会查医学书籍或者问问医学教授,得出一个名字,而不可能自己独自创造一个名字。同样,古人会去命名,命名时候,会尽可能的借用已经知道的事物的名字。 我们要理解一个事物,肯定是在我们脑海里面看到过的,或者有过什么印象的。比如大家想想外星人、三体人,能够给出画像吗?不能。刘慈欣对三体人最牛逼的设定是三体人相互交流没有“语言”,也就是说两个人交谈,脑子里想的就是嘴上说的,没有“撒谎”或者“误解”这种情况。因此,地球人就可以搞一个“面壁者”计划。所以,三体人很害怕地球人,因为他们不知道地球人是真的假的,即使把三体人当做神的“球奸”,三体人也不信任他们。 但是刘慈欣设定之后,也无法再继续推理三体人会怎么构成一个“三体人社会”;同样,也没法想象三体人的“物理特征”。也就说,人类只是对照我们人类自身的形象来刻画外星人。比如我们是碳基的,对比着就有了硅基的。比如我们语言很麻烦,还得想;所以三体中外星人交流是直接电信号的,没有个人秘密。这些都是“反向”联想。再比如,好莱坞电影中的外星人,都是人类形象和动物形象的某种组合。 这也说明,对人类自身认识越深刻,越能创造出匪夷所思的外星人。比如三体人就是大吴对中国人人性的理解。同样,对人体的运行规律发掘的越多,就有越多的中医理论,比如后世出现了三焦辩证。 现在,要反过来,我们要反思,最开始启发中医古人思考的“本体”是什么,我们必须回到古人的视角,或者叫做“还原”古人思维,此处不是西方“还原论”的还原。 但是,我们很难像古人一样去理解世界。古人命名“形态”的时候,已经把这一个形态的变化特点与命名结合在一切。因此,古人的“本体”和“象意”是无法分开。但是,现代人会分开,本体是一个名词,而“象意”则是一个比喻。 显然,中医藏象学说的本体是真实的人体器官。中医里面有解剖,把这些器官都描述出来了。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中医的解剖时,把器官的营养血管、血液看做一个整体。中医看到了腹腔和胸腔内的心肝脾肺肾,同时也看到了肠子、大网膜这种东西,因此中医把他们分为两类,一类是脏,即实质性的,心肝脾肺肾,是一个空腔的腑胃肠道胆,同时把大网膜及腹膜等结构归为三焦。体腔内的东西归为脏腑,非体腔内的东西,又具有血管供应结构的“器官”比如脑、脊髓等等就归为奇恒之腑。 被包绕的器官之外,就是四肢和体表结构,比如胸腔。中医按照“五”的原则分为五体,即皮、脉、肉、筋、骨。这一个五体和奇恒之腑的划分,也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阴阳五行是一种法则,用这一种法则去规定世间万物的性质。 所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医对人体就行了解而剖的操作,把各种器官分为五大类(五行)。藏象学说就是建立在这一个视角之上。 那么,这一种方式,与西医的解剖,然后研究的路径也一致的。继续研究下去,和西医也差不了多少。这也就是王清任写医林改错的缘由。 但是中医老祖宗,没有像后世人,比如王清任,眼光那么短浅和局限。他们走的更深。提出来一个“六经”。 显然,这一个人体六经和用于描述天的“六气”是结合的。问题在于六经的本体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皮肤血管网的三层结构。也就是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开篇所描述的“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通过上面这一句话也就引出了“气”的最本质的“形态”-血管网密度,即上图中血管在单位组织当中的数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