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印:赵孟頫“松雪斋”,名家的篆刻作品到底好在哪儿?

 三个小布丁 2021-11-12
最近在整理名家印的180方篆刻作业,以供篆刻初学者临摹学习,这是500方篆刻作业的名家印部分的工作。
我原本只打算从明、清两代的作品中选择临摹样本,选印的标准也只限于这样四点:
1、这方印出自名家;2、这方印有明显的代表性;3、这方印在篆刻史上有较高的知名度;4、这方印在篆刻技法方面有需要初学者掌握的、相对特别的内容。
于是我们选择样本时尤其倾向于只从清代名家的作品中选印(篆刻基本上是越到晚近,成就越高),但整理的过程中发现,如果割裂或抛开篆刻史,从漫长的篆刻史中不顾时序地拿出一方印,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开始临摹,初学者往往会陷入知识的支离破碎之中,不知道这方印在整个篆刻史中的地位,进而也无法真正掌握所临作品的神髓,这不利于“系统化”地掌握篆刻知识,也不利于真正养成良好的技法习惯,学来学去,“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得要领,容易陷入“野路子”。于是,听从印友(或者说是粉丝们)的意见,将【读印】系列重新整理,沿篆刻史的发展时序,选择名家之印作为我们的临摹样本,之前发布的名家篆刻临摹作业,在遇到相应的篆刻名家时,再顺序编入。
这样做当然是有好处的,因为这样做等于我们重新梳理了一遍篆刻史(宋元之前只能称为“印章史”,篆刻就是从名家印开始的),于是,某方印在某个名家手下创作出来,我们会放入它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讨论,进而促进初学者较好地消化吸收一方名家作品中的养分,抛弃名家作品中的糟粕。
思来想去,赵孟頫的这方“松雪斋”就成了第一方名家印(之前已经发布了82方会陆续编入这个系列)。

( 赵孟頫和他的松雪斋)
在篆刻史上,赵孟頫这个人很重要,甚至可以说,远比赵氏在书法史上的地位重要,尽管他是“楷书四大家之一”。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鸥波。吴兴(今浙江省湖州人)。是宋太祖之子秦王赵德芳的第十世孙。入元之后,赵孟頫历官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学士,封荣禄大夫。卒后追封魏国公,谥文敏。他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善诗文,兼精篆学,提倡印学,他所处的历史时期,篆印与刻印尚处在文人与匠人分工的时期,因此,赵孟頫常常以自己擅长的小篆亲写印稿交由印工镌刻成印,因此印风典雅,带有强烈的文人气息,遂开有元一代的朱文印风,世称“元朱文”。

(赵孟頫像)
“元朱文”是现代篆刻的重要“印式”,在篆刻创作中,斋馆印、词语印、收藏印等闲章常常采用这种印式,原因很简单,它印文线条细,清新典雅,相对于印色浓重的白文印,有不易污损书画、图书的优点。
赵孟頫留下的印学理论,就是他的《印史序》,不长,我们可以全部照录过来:
余尝观近世士大夫图书印章,壹是以新奇相矜,鼎彝壶爵之制,迁就对偶之文,水月、木石、花鸟之象,盖不遗余巧也。其异于流俗,以求合乎古者,百无二三焉。一日,过程仪父,示余《宝章集古》二编,则古印文也。皆以印印纸,可信不诬。因假以归,采其尤古雅者,凡模得三百四十枚,且修其考证之文,集为《印史》。汉、魏而下典型质朴之意,可仿佛而见之矣。念于好古之士,固应当于其心,使好奇者见之,其亦有改弦以求者、易辙以由道者乎!
这中间有个重点:当时的印坛审美风气,从追求“新奇相矜”转向追求“汉魏而下典型质朴之意”,说白了,从赵孟頫开始,“印宗秦汉”真正成了印学典范,他与稍晚一些的吾衍(1272-1311)堪称元、明、清文人印章艺术的奠基者,后人并称“赵吾”,“印宗秦汉”从他们两个开始。

(吾衍像)
“松雪斋”这方印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元朱文”起源于这方印,细朱文作为“斋馆印”(斋馆印起源于“端居室”,但那是白文),也起源于这方印。
回到这方印,我们来读这方印。
这是一方“元朱文”印,印面三字,印文篆法以小篆完成,印文线条以朱文细线完成,印文接边,也就是说,它符合所有“元朱文”印的特征(主要是这三大特征)。
临这方印,是因为它出现在一个合适的时间点上。秦汉印多用于抑压封泥,所以,多以白文完成,因为白文印抑压在封泥上之后,呈现出来的是凸起的线条,文字清晰,容易辨认且更有利于防伪。

(抑压在封泥上的汉印“范昌私印”)
但是到了东晋以后,由于纸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开始使用朱文印,因为朱文印蘸完印色钤盖在纸张上之后,印文同样是朱文的,也易于辨认且有利于防伪。加之因为增加权威感的需求,印面变得越来越大。
于是问题来了,朱文线条本来就细,要把它们放在越来越大的印面上,就势必增加线条的盘曲折叠,这就使得隋唐、宋、元几代的印章,印面文字出现大量的盘曲折叠(甚至出现“九叠篆”“十二叠篆”印),在这个折叠盘曲的过程中,对篆书越来越隔膜(因为篆书已经脱离人们的日常使用)的人们开始为了实用胡乱修改篆法,甚至在印面出现错别字。

(金代官印:勾当公事之印)
盘曲固然增加了工艺美感,但因此损失字法的正确,实在不合适。在赵孟頫的时代,正如他在《印史序》中所说:“壹是以新奇相矜,鼎彝壶爵之制,迁就对偶之文,水月、木石、花鸟之象,盖不遗余巧也。其异于流俗,以求合乎古者,百无二三焉。”人们在印章中使用的文字,常常只顾新奇巧妙而失去了印章的端正属性以及字法的正确。
临摹这方印要注意到哪些方面呢?
1、“端正安静”的属性。在赵孟頫的“松雪斋”这方印里,我们看到了“端正安静”的属性,这实际上是“秦汉”印的属性,它足够安静、端正。这种端正、安静的气息如何来的呢?我们来看:

(与边框平行的横与竖)
在这方印中,他保留了足够多的与边框平行的横与竖(包括上图标出来的和未标出来的线条),有了这些线条,印面的气息就有了足够安静、端正的前提,再加上需要保证“匀齐”的线条与线条,他都处理得足够匀称、等矩的,比如“斋”字的三个封闭的椭圆之间的间矩,比如“雪”字中部的两个“丰”部的间矩与线条之间的间矩。
2、没有非必要的盘曲。这方印里的,我们看不到非小篆篆法之外的线条,没有为了满足印面“匀满”而导致条增加和故意的盘曲,更没有相应产生的文字“字法”错误。也就是说,没有那么多故意的“新奇相矜”,没有那么多的文字学之外的“工艺添加”。
3、小篆的流美婉畅。这是元朱文印美的根源,小篆之美来源于线条婉畅,来源于线条的流美,来源于线条的等矩,来源于弧形线条与曲线产生的阴柔婉约之美,这与秦汉印字形的方正与线条的垂直与平衡并不相同,元朱文之美,就在于它既能保证全印的平衡安静,又能够保留全印的柔媚遒劲气息。我们在这方印里,能找到足够多的圆转线条。
4、字与字之间的咬合揖让。元朱文印式的创立,实际上开创了文人篆刻所特有的字与字之间的咬合揖让(这实际上是来源于唐宋印的“妙处”)。我们看这一方印,“松”字中部下沉,“雪”字顶部让出了位置,于是形成了咬合、揖让关系,让这两个字的关系格外紧密;同理,“雪”字的下部也给“斋”字的头部稍稍让出了咬合的位置;同时,印面三字也互相有牵丝联系,互相连接。如图:

(三个字之间的联络与咬合揖让)
由此,印面三字关系紧密,气息团聚,这与秦汉印是不同的,因为秦汉印在章法方面是“均分印面”的格局,字与字之间几乎不产生关系,各自占各自的位置。
但这也不代表这方印没有缺点,这方印最大的缺点是来源于这方印来源于匠人镌刻,匠人没有较好的篆书造诣,篆书线条的书写感、时序感在印中的线条上体现不出来,这削弱了这方印的艺术感染力,因为它不具备相应的“书法美”,缺少了审美元素,而这恰恰是元朱文很重要的审美元素。但是,赵孟頫那个时代,还不具备自己动手刻印的条件,这是没办法的事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