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人|赵叔孺

 石安说 2023-04-23 发布于上海

 印人|赵叔孺 
文/石安

赵叔孺(1874-1945),民国著名篆刻家,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其原名润祥,字献忱、叔孺,后易名时,号纫苌。

晚年时因宝藏有东汉延熹年间及三国魏朝景耀年间的二张弩机,故名其斋室为二弩精舍,自号二弩老人。

赵叔孺是民国名士,有高士之风,且诗书画印皆精绝。热衷艺术教育,门下弟子众多,计有名者达五六十位,其中以印闻名者如沙孟海、陈巨来、方介堪、叶路渊、张鲁庵等,皆为印坛一时俊彦。

论民国印人,就工稳类文字印而言,石安对赵叔孺和王福庵两人深为敬服,盖因自己喜欢工整平实又古朴儒雅、形简质丰的印风,也曾临刻过两人的不少印作。

在我看来,赵叔孺印作,既有汉印的工整平实,又有元朱文的灵秀雅美,线条细而俊美,且多精妙变化,又能呈秦汉印风的古拙之味,形简质丰,如饮美酒,甘美朴醇,令人回味无穷。又因赵氏为人谦和严谨,待人宽容有量,有大家风范,具谦谦学者之风,不失为一代宗师,其人其艺为石安所敬仰。

篆 法

从赵叔孺的学印经历来看,其取径广泛,自明清浙皖诸家,直追宋元,乃至秦汉,进而上溯春秋战国甚或三代以上,对各时代的印风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最终化为己用,融自家气质于其中,静穆雅逸,终成大家面目

就赵叔孺先生成熟期的印作而言,其印风主要受秦汉印、元代赵孟頫、清代吴让之、赵之谦等的影响,又以赵孟頫、赵之谦为甚

当我们品赏赵叔孺的印章尤其是白文印和边款,可以显见晚清赵之谦的影响。取法赵之谦,这点在赵叔孺的自述中也有表述,比如他曾有言:“咸同以来,篆刻之妙,当推吾家撝叔”,他的朱文印则更多是汉印风骨与赵孟頫元朱文印形神相结合的结果。

谈赵叔孺的印章时,免不了要谈他的书法。他的书法,楷书和行书受赵孟頫影响居多,隶书和篆书则师法赵之谦为主。以上面这幅赵叔孺的篆书作品为例,该作品无论是对联还是落款文字,都显然有赵之谦书风的影子(此联结体是邓(石如)吴(熙载)的,用笔和线条则是赵之谦的)。诚如其弟子沙孟海所言,赵氏书法“有完白之圆劲,有悲庵之秀逸。”

图:赵叔孺“五百图书之室”白文印

明清以来的文人篆刻大家,在篆法方面无不体现一个鲜明的共同特点——既是篆刻家也是功力不凡的书法家,书风与印风往往息息相关——这是自邓石如“书从印入、印从书出”治印理念形成以来延绵不息的“传统”,同时也是近当代印人们寻求创新突破乃至开宗立派过程中被证为行之有效的方式。

但如果我们看赵叔孺的印作时,会发现有个特别之处:其书法的形态并非直接移植到印作上的,书印与其说形态上的互现,不如说是精神气质层面的互通;与其说是横向的自家形质的相互影响,不如说是纵向的历史沿革的影响。

比如我们看赵叔孺的白文印的文字篆法,与其说和他的书法有形态上的关联,不如说更接近汉印和赵之谦白文印的面目。朱文印和自家书法关联多些,但仍然可看出其实是更直接地取径于赵孟頫元朱文的

综合来看,二赵对赵叔孺的影响巨大。书法和白文印更贴近赵之谦,朱文印更贴近赵孟頫。

图:赵叔孺所刻“寒金斋”朱文印

关于赵的篆法(笔法),其弟子沙孟海在《印学概论》一书中有评价说:“赵时,主张平正,不苟同时俗好尚,取之静润隐俊之笔。

章 法

赵叔孺是典型的工稳印风的印人,其印章章法也表现出此类印风的典型特点,即平正中见奇崛,朴实中见巧思。在章法设计时通过丰富而内敛的变化手段,如分朱布白、线条粗细方圆、笔画增减、疏密对比、挪让呼应等等细微的巧妙处理来化腐朽为神奇,实现寓巧于拙和视觉上的和谐,这种处理又往往是内敛含蓄的,而不是张扬外露的——这正是工稳一路印风在章法处理时的真谛所在。

图:赵叔孺“安和室”朱文印

赵叔孺曾经对其得意弟子陈巨来说章法要义:“刻印章法第一,要篆得好,刀法在其次也,汉印中有“太医丞印”一方,“太”“医”两字笔画悬殊,一少一多,要排列得适当,看上去要匀称顺眼,多者不觉其多,少者不觉其少,此即所谓章法也。

图:“太医丞印” 汉白文印

纵观赵的印作章法,主体是基于汉印之上,再参合元赵孟頫、明汪关、清赵之谦等的章法布局来安排其印面。赵叔孺曾有言:“秦汉印为篆刻之本,既知本矣,乃可博求诸家之法矣。”我对这一点深表赞同,印章一域,当以汉印为根基,再上溯或延展汲取其他印风的营养,是为上策。

其弟子陈巨来曾有评价说,“叔孺先生则自撝叔以上窥汉铸印,朱文则参以周秦小玺,旁及币文镜铭,故其成就,开整饬一派。

书画大家张大千则评赵叔孺有言:“其治印,虽导源其家撝叔,旁及顽伯、牧父,然精意所注,尤在汉印。心摹手追,得其神理,寓奇诡于平正,寄超逸于醇古,非世之貌为狂怪险谲者所可望也。”可为进一步认知赵叔孺印风的参考。

图:赵叔孺“云怡书屋”朱文印

对于赵叔孺的印章,其实他的元朱文印也是很值得一书的,因为他的元朱文印其实有着极高的成就,时人有评其元朱文印为二百年第一,由此可见在元朱文方面,赵和其弟子陈巨来都是其中大家。

在石安看来,若论精熟工致,陈巨来可配青蓝之誉;若论古韵意味,则其师赵叔孺更胜一筹

当代申生在《圆朱文前无古人的赵叔孺》文中有云:“在圆朱文方面,他取赵孟頫的圆、赵次闲的巧、赵撝叔的秀,参用秦玺汉铸的古厚滋养互补,去其板滞,得其雅饬,形成一种空前精到、圆润秀劲、平实生动的气格韵味。在当时即被罗振玉、褚德彝等推为当代第一。”赵氏弟子沙孟海在《沙村印话》中评赵叔孺元朱文印时说:“其为元朱文,为列国玺,谧栗坚挺,古今无第二手。”

刀 法

我观赵叔孺的运刀之法,其印以冲刀为主,稍辅以细碎切刀,冲切结合刻就,运刀时不疾不徐,不燥不厉,通过精准细腻的运刀之法来实现其篆法所需的线条质感,尤其是朱文印,线条细而劲健,圆不柔弱,近接宋元,远承秦汉,俨然有静穆安详之气。

图:赵叔孺“云怡书屋”原石印面

“刀法者,所以传笔法也”,冲刀洁美,切刀古拙,通过两者的巧妙结合,呈现出赵氏特有的灵动拙雅的线条和淳朴典雅的印风。

边 款

赵叔孺的印章边款和他的书法有着紧密联系,且受赵之谦的影响颇深,其单刀边款以北魏碑体入款,单刀冲刻,偶有切刀补刻,字体意趣都和赵之谦相近。赵叔孺也刻其他字体边款,如篆体边款,同样精彩绝伦。

图:赵叔孺“蛟川方氏半闲庐珍藏书画之印”及边款

赵叔孺喜欢在边款上刻述治印取法渊源和刻印感受,这点又和晚清黄士陵的喜好有相似之处,这种做法有助于后人更精准、更便利地把握刻者治印所依。

回顾赵叔孺的治印渊源和印作特点,其弟子叶潞渊在《赵叔孺印存》序言中有描述:“其篆刻由浙派入手,后精研于秦汉玺印、宋元圆朱,于皖派则完白、悲庵,能得其神髓,在平实处见生动,秀雅中见雄伟,绝无板滞之失,又无妄怪之嫌,名闻当代,蜚声海外。”可为概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