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史上,一次旅行,一个谜:用笔千古不易

 0百味书屋0 2021-11-12
书法史上,一次旅行,一个谜:用笔千古不易( 舟,廖雨兵的国画)

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五十多岁的赵孟頫,接到皇帝诏书,从吴兴(今浙江湖州)乘舟北上大都(北京)。

这本来是一次普通的旅行,没想到种种机缘凑合,成就了书法史上一个有名的事件。

船走到浙江南浔,送行的独孤长老亮宝,拿出一件《宋拓定武兰亭》,赵孟頫一看,爱不释手,终于“乞得”,携带此帖上路……

风景如画,水声盈耳,“船窗晴暖,时对兰亭,信可乐也。”

赵孟頫有时一天读帖数十次,他打算,“他日来归,与独孤结一重翰墨缘也。”

因此,有了感触,便随时写入跋中。

船在路上走了一月有余,先后写下了十三段跋文,成为书法史上有名的《兰亭十三跋》。

书法史上,一次旅行,一个谜:用笔千古不易(兰亭十三跋节选)

为什么要说“乞得”呢?

唐太宗最爱王羲之的字,据传他终于弄到《兰亭序》真迹后,命令臣下善书之人,分头临摹,赠给太子诸王与近臣,又以欧阳询的摹本刻石。

唐太宗驾崩,真迹随葬昭陵,存世的摹本,双钩“神龙本”极有名,据传为冯承素所作,石刻则首推欧阳询“定武本”。

唐亡,经宋,到了元朝,多少乱世兵燹,传世的临摹墨迹,以及石刻拓本越来越少,越来越珍贵。在这之前,赵孟頫曾经向一位僧人借阅《兰亭序》,被拒绝了。所以在跋里,他一方面用“乞得”,说明自己从独孤长老处借到此帖不容易,另外又顺便把不肯借的人踩了一脚,说他“不肖”。

书法史上,一次旅行,一个谜:用笔千古不易
书法史上,一次旅行,一个谜:用笔千古不易(兰亭十三跋局部,第七跋)

兰亭十三跋里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第七跋中这一段: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廿八日济州南待闸题。”

字的结体,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变,用笔,即笔法是千古不变的……

千古不易的笔法到底是什么?

他没说。

赵孟頫在这里留下了一个谜。

他说每天看帖,“所得为不少矣”(第四跋)。这个“不少”里面,应该是包括了笔法的。但是从头到尾,关于这个“千古不易”的用笔,他没具体说清楚……

……………………

书法史上,一次旅行,一个谜:用笔千古不易(兰亭十三跋,第二跋)

赵孟頫指出了用笔的重要性,不过没具体说清楚,引起日后众说纷纭,“不独议礼如聚讼”(第二跋)。

廖氏蚯蚓书书法教学体系,首先学习笔法。

经过几十年的书法学习,实践,研究,我们总结出笔法八个字:

中锋行笔,按提捻挫。

分三步来学:

第一步:中锋行笔;

第二步:按提;

第三步:捻挫。

简明扼要,容易掌握。

一般来说,一个月可以初步掌握。

书法史上,一次旅行,一个谜:用笔千古不易(学生笔法练习)

注:绝对不敢说,我们总结出来的笔法,是赵孟頫没有说出来的东西。

但是,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凡是学完的人,基本上都觉得效果甚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