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庆旭:赵孟頫是小楷发展史的“第四代盟主”

 雪峰读书 2023-01-12 发布于黑龙江

图片


元人小楷第一家

——赵孟頫小楷

■庆旭

赵孟頫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不论主观与客观,其情形或与张瑞图、王铎等有相似处。明张丑说:“子昂书法,温润闲雅,远接右军正脉之传,递过为妍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可见,“乏大节”在当时还是影响人们对赵氏书作的全面认识。好在这种因人废书的评价观念在如今已发生变化了,对书法而言赵孟頫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中兴人物、杰出人物。赵孟頫书风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个有较大影响力的流派。其最大的贡献是开启了尊崇二王的复古风尚,扭转宋人对书法“法度”漠视的艺术观念。

图片
赵孟頫小楷《道德经》(局部)

赵孟頫的“用笔结字论”自提出之日起就一直被书法界重视。其曰:“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两段书论从用笔、结字切入,虽然不长,但却清晰而坚定地表达了作者的心得与主张,阐明了“不变”与“变”在古今书法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当然,以今日之观念来看,笔法的“千古不易”似乎也不是绝对的。世界是发展的,艺术也是发展的,艺术史、书法史也在发展,一切都在变化运动中。因此,各种法度都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在艺术发展中,自觉地适应创作主体的审美需求而作潜移默化地变动,最终达成某种表现手法的实现。这种实现过程也许就是某种新的法度形成的过程。如果没有发展,艺术前行之路或许一直在重复、复制前人。事实上,赵氏所谓“用笔千古不易”的宣言应该是其对北宋,尤其到南宋以来日渐显著的重“意”轻“法”的“拨乱反正”,他似乎在做着他认为的“正本清源”的历史使命。

称赵孟頫小楷是“元代小楷第一人”,也是有来源的,鲜于枢说:“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俱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赵氏小楷的代表作有《道德经》《汲黯传》等。

图片

庆旭节临赵孟頫小楷《道德经》

从历史来看,赵孟頫小楷是小楷发展史的第四代盟主。第一代在魏晋,主要书家为锺繇、王羲之。锺繇小楷散发古雅之气,堪可作一种审美风格的追求,也客观上促成新书体的诞生。王羲之小楷显然虔诚地继承了锺繇的古意,但其《黄庭经》《乐毅论》依然透露了追求挺健的新气息。第二代为王献之,他的《玉版十三行》已将隶法完全从古韵小楷中抽离,其丰富的技法已向世人表明,纯粹的“楷法”式小楷已诞生,这种倾向在南北朝写经文书中有大量熟练表现。第三代在唐代,以锺绍京为代表,虽然他是锺繇的后人,但其风格却是二王的异化了。不过在重视大楷、中楷表现,忽视小楷的隋唐时代,锺绍京小楷还是具有一定书法史意义的。第四代即为赵孟頫。他的小楷一方面与锺绍京的历史境遇相似,有重振小楷雄风的愿望;另一方面也是对宋人重行书轻楷书的纠正。而且,经过赵孟頫对严谨的唐楷法度的整理更形成他本人的丰富技巧。

在此,我们看到前两代小楷是从隶到楷的书体建构过程;后两代则偏重风格属性的塑造。陈振濂先生早年曾撰文,将赵孟頫《道德经》与王献之《洛神赋》作比较,结论是:“王书是竭力将小楷写得有大字气象纵横穿插,无不如意,下开六朝《瘗鹤铭》《石门铭》一路;而赵孟頫则是将大字写小,上承唐楷遗风,在方寸之际见出丰富的用笔动作来,他们两人的取向,正堪构成一种对流形态。”此论从侧面道出书写技术在赵孟頫艺术观中的地位了。

图片

庆旭以赵孟頫小楷《道德经》笔意创作的作品

用一家一法来说明赵孟頫小楷的取法显然过于单调。宋濂曾笼统地说过赵孟頫书法的取法范围:“公之字法凡屡变,初临思陵,后取则锺繇及羲、献,末复留意李北海。”在古代名家中,赵孟頫大约临过锺繇、二王、智永、褚遂良、宋四家等前贤经典,于是“萃会众美”。在王羲之那里得到“温雅”、在智永那里得到“秀丽”、在李北海那里得到“劲健”、在宋人那里得到“通畅”,最终形成用笔圆润遒媚、法度严谨、结体形态秀美、使转流畅婉丽、节奏轻快的艺术形态。堪可谓书法史上少见的内在美与外在美极佳的结合体。


图片
编辑 ▏解超晋
供稿 ▏2023年《书法报》第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