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所长汪天平:大战大考炼真金

 风之力1234 2021-11-12

人物名片

汪天平,男,1963年出生,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所长,主任医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国家卫健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长期从事疾病控制工作。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血防楷模”等荣誉称号。

梅花香自苦寒来。从1984年参加工作37年来,我始终坚守在血吸虫病防治第一线。当年上班不到一周,我就被指派到铜陵血吸虫病重疫区参加防治试点工作。疫区走访、现场察看,当地居民受到血吸虫病和各种寄生虫病双重折磨的痛苦不堪深深刺痛了我。从那时起,我便下定决心,要深入一线、扎根基层,切实履行一名公共卫生医师的职责。

这么多年来,我始终坚守初心,以佑护人民生命健康作为自己的使命,每年都在血吸虫病疫区工作半年以上,为安徽省有效控制血吸虫病作出了积极贡献。为获得第一手防控科研资料,走村串户,披星戴月,深入田间地头,与疫区居民同吃同住。村民废弃的房屋就是检验实验室,检验的标本主要是居民的粪便,一天工作下来,难免恶心呕吐。由于长期工作在血吸虫病疫区,我也感染上了血吸虫病,没有声张、没有休假,默默地吞下几颗PTQ药后,又投入到防治科研工作中。

30多年来,我多次谢绝去国内外其他地方工作的机会,一直坚守在江淮大地的江洲湖滩上,不懈努力不断换来新成果。其中,对藐小棘隙吸虫的发现,创造了国内外八项首次发现,填补了多项研究空白。作为原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我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家畜是血吸虫病主要传染源、以机代牛是控制家畜血吸虫病和农业发展的方向等观点和主张,为我国阻断血吸虫病传播奠定了基础。带领团队白手起家,经过成千上万次反复实验,掌握了血吸虫病诊断试剂关键核心技术。牵头制定了血吸虫病间接血凝IHA法国家卫生行业标准,诊断试剂被原卫生部制定为全国血吸虫病监测使用产品,广泛应用于全国血吸虫病筛查。主持和参加省部级、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12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先后荣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齐心协力克时艰。我长期从事疾病防控工作,带队参加过1998年抗洪抢险,经历过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圆满完成过西藏包虫病流调任务。作为一名有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我深知,是党和人民培育了我,每一次国家有难、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我都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奋战一线履职尽责。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我主动请战。1月27日,我作为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安徽总领队,带领185名队员逆行出征,连夜奔赴武汉。临行前,领导叮嘱我:确保完成救治任务,一定要把队员们安全带回来。这是一份重托,更是一份责任。

作为全国最早支援武汉的医疗队之一,面临的困难超乎想象,但我深知,时间就是生命。我带领队员兵分三路,分别接管东西湖区人民医院3个病区81张病床、太康私立医院130张病床,在没有隔离带、缓冲区,甚至基本清洗、消毒都不具备的条件下,不到2天,新建了重症监护室,使大量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作为总领队,我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还是为队员们服务的“大管家”。每天晚上,组织召开工作例会,分析讨论治疗问题、组织专家远程会诊、引进最新治疗方案,竭尽所能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主动对接武汉当地卫生健康部门,积极承担社区隔离点、发热门诊巡查指导和病例甄别任务,前移诊断关口,提高诊治效率。每天清晨,坚持为上班的队员送行,为他们加油鼓劲,风雨无阻,从不间断;千方百计协调防疫和生活物资,哪怕是一个苹果、一瓶牛奶,也要送到队员们手中;开通暖心热线,送上生日祝福,让队员们时刻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增强战胜疫情的动力和信心。

到达武汉的第三天,医疗队成立临时党组织,一时间,入党申请书像雪片般飞来!先后有524名医疗队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每个急难险重时刻,都闪现着广大党员冲锋在前的身影。没有医用防护服,工业防尘服穿两件;没有N95口罩,普通口罩戴两层;没有靴套、没有正压头套就用塑料袋替代。为了救治更多病人和节约防护物资,国家规定每班4小时,我们每班6-8小时,甚至10小时;国家规定半个月轮休一次,我们的队员一个月才轮休一次!由于反复进行消毒,有的队员双手严重过敏,红肿破损;长时间配戴口罩,有的队员鼻梁磨破了皮,后脑勺勒出了血肿。连续高强度工作,疲劳过度,体力透支,有的队员晕倒在岗位上,短暂休息后,依然坚持进舱工作;有的队员被污染的针头刺破手指,应急处理后继续救治病人;有的队员被情绪崩溃的患者撕破了防护服,却依然紧握病人的双手,给以安慰和鼓励!

作为总领队的我,能做的就是和他们共同战斗!

守得云开见月明。同心协力,没有翻不过的山;心手相牵,没有跨不过的坎。在武汉的65个日日夜夜,我带领全体队员破除万难,守正创新,坚持到最后一刻,实现了“打胜战、零感染”的庄严承诺。医疗队累计管理床位2166张,收治患者3156例,其中危重症745例,救治数量名列前茅;组织实施的VV-Ecmo救治操作难度,号称世界最高级;探索出的托株单抗具有抗炎症风暴作用,写入国家治疗指南,在全国推广应用;发起的方舱广场疗法,广为传播,成为网红;采取的分期分症,一人一方,辨证施治尽显中医精髓;开展的社区巡诊,关口前移,防治结合,在医疗队中独树一帜;率先摸索推出的院感控制“三化方案”,确保了全体队员零感染;接管的每一家医院,每一个病区,党旗始终在一线高高飘扬……形成了抗击疫情的安徽战法,做出了战胜疫情的安徽贡献,受到各级领导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

我深知,成绩和荣誉只属于过去,身逢盛世、当不负盛世,身逢其时、当奋斗其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再接再厉,以实际行动诠释“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与全国医务科技工作者一起,以专业技能和科技力量,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担负时代使命,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坚定护佑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