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四耕:迈向3.0课程变革

 课程教学研究 2021-11-13

图片

学校课程变革有三种形态:一是1.0,这种形态的课程变革以课程门类的增减为标志,学校会开发多门校本课程,并不断增减;二是2.0,这种形态的课程变革,学校会围绕某一特定的办学特色或项目特色,开发相应的特色课程群;三是3.0,此种形态的课程变革,学校课程发展以多维联动、有逻辑的课程体系为标志,是一种文化创生形态的课程变革。

中小学如何迈向3.0形态课程变革?接下来我将分享自己观摩学习得出的一些经验。

一、家底清晰化:很多时候起点决定了终点

发展是既定基础上的再提升,学校课程深度变革必须厘清“家底”。根据各种不同的办学基础为学校课程发展准确定位,是迈向3.0形态的学校课程变革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我们可以运用SWOTA(强、弱、机、危)分析,对学校的地理环境、在地文化、政策环境、课程现状、行政领导、学生需求、教师现状等因素分别进行强项、弱项、机遇和危机分析,把握学校课程发展的优势与问题所在。同时,应该注重课程发展思路研究,把破解影响当前学校课程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制约课程发展的重大问题贯穿于调研过程的始终,以增强课程发展情境研究的宏观性、针对性和实践性,以准确合理的目标体系引导学校课程变革,切实做到清晰把握学校课程发展的“起点”。须知,很多时候起点决定了终点。关注每一所学校课程情境分析、界定学校课程发展的优势与经验、把握学校课程发展的问题和生长点、为学校课程发展“把脉问诊”在学校课程变革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愿景具象化:让课程哲学映照鲜活的实践

课程愿景是学校课程使命的具象,是与学校教育价值观联系的、可以调动师生情感的图景。如果说目标提供过程的满足,那么愿景则提供事业的动力。推进学校课程深度变革,我们需要明确学校的课程愿景,并将课程愿景具象化。学校可以用具象化的方式想象课程、观察课程、思考课程、分析课程、建构课程。当我们在与师生沟通的时候,要善于用具象化的愿景去说明学校课程究竟是为什么、是什么以及怎么做。我曾经说过:“课程即品茶,需哲思;课程即吟诗,需想象;课程即力行,需实践。”事实上,人们总是很容易被伟大的愿景所感动。校长要善于把抽象的东西表现得很具体,把看不见的、不容易理解的东西变得易看见、易理解,让学校课程理念带着一股清香,透着一种诗意,以激发师生为之奋斗的动力和情愫。推进学校课程变革,首先要做的便是找到自己信奉的课程哲学,并用课程哲学映照课程变革实践。如若学校有了一套独特的课程哲学,学校课程便因此有了态度,有了亮光,有了一种特别的“味道”。

三、结构图谱化:改变课程的碎片化格局

如果把课程视为书本,孩子们可能会成为书呆子;如果把课程视为整个世界,孩子们可能会拥有驾驭世界的力量。为此,每一所学校都应致力于建构自己丰富的“课程图谱”。在这方面,围绕育人目标和课程目标,按照一定的逻辑,理顺学校课程纵向与横向关系是学校课程变革需要审慎思考的问题。在横向上,如何将学校课程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合理地分类?在纵向上,如何将学校课程按照年级分为不同层级,努力形成一个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课程阶梯?具体地说,在横向上,重构学校课程分类,让孩子们分门别类地把握完整的世界格局;在纵向上,强调按先后顺序,由简至繁、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保持学校课程的整体连贯。这样,我们就可以形成天然的、严密的学校课程“肌理”,让课程有逻辑地、立体地呈现。因此,我们需要对学校课程架构有清晰的认识,较好地把握学校课程的实质结构和形式结构及其关系。

四、类群聚焦化:以素养培育为中心建构课程群

类群聚焦化也就是围绕核心素养建构课程群。什么是课程群?课程群是以特定的素养结构为目标,由若干门性质相关或相近的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彼此连接、相互配合、深度呼应的连环式课程集群。随着“培养核心素养”的倡导,课程改革越来越需要考虑学生素养发展的完整性,课程群构建已成为中小学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程设计的一条有效途径。中小学构建课程群需要关注以下几点:首先,聚焦目标。聚焦核心素养,聚焦育人目标,聚焦课程目标,是课程群建设的首要原则。课程群建设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优先发展对某项目标具有关键支持作用的课程。其次,建构链条。也就是确定课程群内各门课程的相关性,课程之间的纵向衔接与横向联系,并自成体系。再次,组合搭配。课程群是具有关联关系的课程之组合与搭配。在涉及课程序列的安排上,关键是要找到“课程时序”上的衔接点,即根据学时的配比度与开课时序,各门课程在整体中的位置、地位和作用,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来安排课程。通过标明课程之间内在关系、课程开设先后顺序、课程时量等逻辑关系来描述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经过这样的组合搭配,有助于揭示课程之间的重复、脱节、断线和时序安排上的不合理现象。最后,整合优化。课程群是一个基于特定目标而组织化了的课程系统,仅仅把几门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召集到一处,只是一个“课程集合”。只有课程间完成了相关整合,成为一个体系,实现课程功能的优化,才能称之为“课程群”。因此,课程群建设应将重心放在相关课程之间内容的整合以及功能的优化上。应该说,学科课程群建设将会成为学校的一个亮点。这对建立学科教研组的价值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提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来说,都是了不起的一件事!

图片

五、内容整合化:还原完整世界的真实面貌

课程是浓缩的世界图景。3.0形态的课程是富有统整感的课程,是多维连结与互动的课程。不论是学科课程的特色化拓展,还是主题课程的多学科聚焦,都应尽可能地回到完整的世界图景上来,努力将关联性与整合性演绎得淋漓尽致,让孩子们领略“世界图景”的完整结构。可以肯定的是,那么多的课程不可能都独立地安排课时去上课,只能采取整合的方式,与学科基础课程整合,与学校常规活动整合,在整合中让孩子们体验完整的世界。一般地说,课程整合有两种常见方式:一是射线式整合,即以学科知识为圆点,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而进行多维拓展与延伸;二是聚焦式整合,即以特定资源为主题,多学科、多活动聚焦,以加强孩子们与社会生活的多学科关联与整合。从表现形式来看,既有学科内统整,又有学科间统整;既有跨学科统整,又有学科与活动统整、校内与校外统整等。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一些学校已经有了自己的“跨学科课程”创意设计,这是他们善于思考和创新的一个反映。看到这些鲜活的创意设计,我们油然地产生一种骄傲感——我们的中小学也有自己的PBL(项目式学习),也有自己的STEAM!

六、操作手册化:让课程变革的线索清晰起来

学校课程变革应是多维主体参与的变革。如何以学习为中心,如何让教师参与,如何让家长关注,是需要一套可以清晰告知如何操作的课程资料的。我们倡导研制学校课程指南就是学校课程手册化的一种做法。一所学校的课程指南应包含如下内容:学校简要介绍、学校课程理念、学校课程目标、学校课程图谱、学校课程项目(将每一门课程的纲要精练地呈现出来)。如此,学生、家长以及教师只要一看到学校课程指南,就可以清晰地知道学校课程逻辑、学校课程框架以及自己在课程架构中的位置,就不会以为学习载体只有那本教材。在我看来,每一所学校都应有一本学校课程指南。这本指南清晰地呈现了学生的在校学习经历,清晰地告知了家长孩子们在学校除了教材还将学习什么,清晰地告知了教师“我的课程坐标”。

七、实施立体化:整个世界都是教室

英国课程学者斯基尔贝克(M.Skilbeck)说:“设计课程的最佳场所在学生和教师相处的地方。”的确,我们让孩子们采用多样的、活跃的学习方式,如行走学习、指尖学习、群聊学习、圆桌学习、众筹学习、搜索学习、聚焦学习、触点学习、实作学习、仪式学习……在这里,孩子们在生活世界里精彩纷呈、活跃异常的“做事”方式,就是课程实施与学习的可能方式。须知,课程实施不仅仅是那些概念化了的“自主、合作、探究”。杜威说:“一切学习来自于经验。”实践、沉浸、对话、互动、参与、体验是课程最活跃、最富灵性的身影,也是课程实施的最重要方法。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孩子们直接经验的获得,让孩子们亲近自然,走进社会,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扩充和丰富孩子们的经验和见识,这也是3.0形态课程的重要表征。

八、经验模型化:有逻辑地推进学校课程变革

一所高品质的学校应该有自己的课程模式,应该建构一个基于特定课程哲学而组织化了的课程系统,应该将各课程有机地整合成一个有逻辑的育人图景。学校课程哲学、课程结构、课程功能、课程实施以及课程管理与评价是课程模式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其中,学校课程哲学是课程模式的灵魂,课程功能和课程结构框架是课程模式的主体内容,课程实施是课程模式的落实机制,课程管理与评价是课程模式的基本保障。建构独特的课程模式,这是由学校内涵提升与特色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学校课程变革要运用系统思维把自己的经验模型化,形成自己独特的课程模式。一所学校构建了自己的课程模式,并有逻辑地推进课程变革,学校课程就会出现不一样的格局,学校发展就会呈现不一样的态势。我期望在更多的学校看到:课程改变,学校改变;文化灿烂,生命灿烂!

我期望在更多的学校看到:课程改变,学校改变;文化灿烂,生命灿烂!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