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青花的蓝白相映, 没有彩瓷的繁复缤纷, 纵然仅纯净一色,浑然天成, 与其相比一切都黯然失,归于本真, 这就是单色釉,素雅淡净,最为纯粹的美。 单色釉被认为是瓷器收藏的最高境界, 万物由简至繁,由繁归简,赏瓷器如此,看一色千秋,万彩归一。 明宣德 黄釉撇口仰钟式碗 单色釉:一色千秋单色釉,又被称为“一色釉”、“纯色釉”或“一道釉”。由于瓷釉内所含化学成分的不同,不同种类的单色釉瓷器烧成后会呈现出不同的单一色泽。单色釉瓷器以其质地迥异的胎体和美不胜收的釉色,曾经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老邢对此进行了介绍。 中国瓷器的釉彩始于单色釉。但是在唐代以前,单色釉的烧制工艺一般。到了宋代,单色釉的创烧已经蔚为大观,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这期间,宋代河南禹县烧制出的“钧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铜红釉瓷。 单色釉在宋代进入了蓬勃发展期,于明代得到进一步发展,清代继承和发展了明代单色釉瓷器制作工艺,达到了鼎盛时期。而在清三代官窑单色釉瓷器中,康熙的豇豆红、郎窑红尤为令世人瞩目,因烧制难度大又专限于供宫迁御用,流传下来的极为稀少而珍贵;雍正时期的作品造型娟秀、胎釉精细著称于世,以纯粹的艺术品位取胜;乾隆时期的作品则相对在装饰技艺上更为丰富多彩。从收藏角度来看,单色釉因更符合西方现代的审美需求而备受海外藏家喜爱,早期单色釉的拍卖主要集中在我国香港地区,但随着内陆经济的崛起,藏家的购买力逐渐提升及审美趣味愈加成熟,收藏单色釉的“潮流”开始转向内陆。 特别是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单色釉瓷器的烧制工艺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单色釉瓷器胎体优雅、流畅,釉色纯正、明快,部分单色釉瓷,釉下的暗刻刻花,似有似无,既不失单色釉的素雅,又有图案可供养眼品赏,可谓雅上加雅,光照下更是剔透玲珑,精美无比。 随着釉料品种的日益丰富,绚丽多变的色彩,瓷器变得既美观又实用。接下来l老邢就详细介绍一下单色釉的类型和特征。 白釉:白如梨花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釉内含铁少。白釉还可以分为甜白、象牙白、猪油白、卵白、月白、青白、鱼肚白等。 白釉烧制工艺比青釉复杂,出现的时间也较青釉晚,直到北朝时白釉才真正烧制成功。白瓷是宋代陶瓷的精粹,北有定窑,南有景德镇青白瓷。元代枢府器,质感厚润,是为甜白釉的前身。永乐朝创烧的甜白瓷,有“汁水莹厚如堆脂,光洁如美玉”之感。 永乐皇帝对白色情有独钟,甚至有时在芸芸贡品中只选白玉制成的珍宝,而对其它贡品置之不理。或许是为了迎合永乐皇帝对白色的雅好,当朝的陶瓷工匠们一直在努力做减法,为什么是减法?因为在所有的釉色中,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可谓“单色釉中的单色釉” 明永乐 甜白釉暗刻石榴花果纹玉壶春瓶 红釉:红似朝霞红釉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但真正纯正、稳定的红釉是明初创烧的鲜红;到嘉靖时,又创烧了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宣德时烧制出了祭红。 鲜红为高温色釉,矾红为低温色釉。主要包括祭红、盖血红、豇豆红、宝石红、郎窑红、朱红、柿红、抹红、珊瑚红、粉红、海棠红、矶红、胭脂红、肉红、鲜红、大红、“娃娃脸”等。 红釉是以氧化铜作呈色剂,因氧化铜在高温下极易挥发,稍有差异就会出现深浅不同的色调,因而成品合格率极少。遗存至今的永乐、宣德时期红釉传世之作,一般都是经过挑选、供宫廷专用的精品,弥足珍贵。 说起这种高温铜红釉器,始烧于元代景德镇,至明永乐、宣德年间,至臻成熟。此釉色又称“祭红”,因烧成技术极难掌握,遂有“千窑一宝”的说法。古代官窑一直重视红釉的烧制,但是费工费料仍然难以烧造完美。不管晴天雨天,陶瓷工匠们精心劳作,无奈烧出的红色却总是深浅不一! 明永乐 红釉高足杯 青釉:青如碧玉青釉以氧化铁为主要呈色剂,自古瓷色重青釉。 所谓“青釉”,颜色并不是纯粹的青,其中包括天青、冬青、粉青、豆青、灰青、翠青、虾青、蛋青色、影青等,其中以豆青为上品。 青釉或多总能泛出一点青绿色。同时,古人往往将青、绿、蓝三种颜色,一统称为“青色”。 其中,乾隆一朝的粉青釉瓷在拍场上清气撩人,釉色青绿淡雅,釉面光泽柔和,达到类玉的效果,为青釉中最佳色调之一。 明永乐 龙泉青釉大盘 黄釉:黄承天德黄釉以适量的氧化铁为呈色剂,也称铁黄,分高温和低温两种烧制方法。 黄釉包括蛋黄、娇黄、鸡油黄、姜汁黄、鹅黄、鱼子黄、蜜蜡黄、鳝鱼黄等。 汉代的铅黄釉首开黄釉装饰之先河。到了隋唐,黄釉分两类,低温以三彩为主,高温以寿州窑黄釉为代表。辽代尚可见黄釉,而宋金元时期少见。明代,“宣黄”首开黄釉先河,到弘治以“娇黄”为第一。 但是因其谐音“皇”,历来是皇家的专属。或用于宫廷器皿,或用于祭祀地神(黄色接近土地的颜色),是被严格控制的色釉,象征权力与尊贵,严禁民间使用。 此外,黄釉中还有一种十分独特的变釉,似茶叶细末之色,习称“茶叶末”,学名“厂官釉”。它是一种铁、镁质结晶釉,唐代耀州窑即烧制,宋明也有,以清雍正、乾隆朝最好,这种釉色,混合黄、黑、绿三色而成。雍正官窑烧出的偏黄色,乾隆窑烧出的偏绿色,妖娆而不俗,大多用于瓶、尊等器型,十分养眼耐看。 明成化 黄釉撇口盘 蓝釉:蓝比深海蓝釉包括雾蓝、洒蓝、天蓝、翠蓝、宝石蓝、抹蓝、祭蓝等。 传统蓝釉,以天然钴土矿为呈色剂,除含氧化钴外,还含有氧化铁和氧化锰。 蓝釉最早见于唐三彩中,但这时还是低温蓝釉,只有绮丽之感,缺乏沉着色调。高温蓝釉的出现是在元代,入明以后,特别是在宣德时,蓝釉器物多而质美,后人把霁蓝、霁红、甜白并列,推为宣德单色釉瓷的三大“上品”。 至清康熙时,又出现洒蓝、天蓝等新品种,堪称单色釉中经典的霁蓝釉瓷的烧制也从未停止。2005年,一单色釉私人珍藏展上曾展出一件康熙宠臣江西巡抚郎廷极用过的霁蓝釉凸弦纹合碗,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其碗底不仅刻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款,还有“御赐纯一堂珍藏”七字一行款。 清雍正 霁青釉菊瓣壶连盖 绿釉:绿比翠玉我国早在汉代就已用铜作着色剂烧制铅绿釉,宋金时期,绿釉已较普遍,绿瓷首推定窑,称为“绿定”。 绿釉包含郎窑绿,苹果绿;低温绿釉有孔雀绿、瓜皮绿和秋葵绿等。我国早在汉代就已用铜作着色剂烧制铅绿釉,两汉及唐、辽重视厚葬,绿釉大部分充当了冥器角色。 宋金时期,绿釉已较普遍,绿瓷首推定窑,称为“绿定”。出色的绿釉瓷都是明清时期的产品。明代,色彩独特的“孔雀绿”烧制成功,打破了前朝绿釉皆呈深暗青绿色的局面,达到了亮翠的程度。 清乾隆 孔雀绿釉双龙耳尊 黑釉:黑如漆墨黑釉釉面呈黑色,主要色剂为氧化铁和少量的锰、钴、铜。 历史上,烧造黑釉瓷的窑口众多且时间长久,绵延千年。黑釉瓷早在东汉就已出现。东晋的德清黑釉率先举起一面大旗,至唐代黑釉烧造已不再有技术障碍。宋之黑釉首推建盏,其原因在于宋代饮茶习俗的改良。在大环境影响下,辽金元的渔猎文化中也见黑釉。康熙一朝,景德镇烧造出著名的黑釉——乌金釉,通体乌黑,亮处闪金光。 黑色釉有黑彩、墨彩、乌金等。黑釉的釉料可分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大类。 历史上,烧造黑釉瓷的窑口众多且时间长久,绵延千年。据有关资料记载,黑釉瓷早在东汉就已出现。东晋的德清黑釉率先举起一面大旗,至唐代黑釉烧造已不再有技术障碍。宋之黑釉首推建盏,其原因在于宋代饮茶习俗的改良。 清嘉庆 仿青铜器黑釉刻兽面纹双耳尊 单色釉由于缺乏彩绘,对瓷器的整体审美表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烧成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釉料的质量和光泽纹理、素胎表面刻划、抹灰等装饰,甚至影响陶瓷的样式和尺寸。 烧制工艺的技术水平对审美表现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陶瓷烧制工艺的难度评价也成为了挖掘各种单色釉收藏潜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结语单色釉瓷器在我国的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彩瓷之母”,也因其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被认为是瓷器收藏的最高境界。 在国际收藏市场中,单色釉符合西方现代美学中的极简主义、色块理论等对造型和色彩的纯粹追求,备受海外藏家喜爱。 从藏家角度来讲,单色釉瓷器受追捧显示了藏家群体的日趋专业和成熟。高端瓷器中,彩瓷存世量少,尤其是官窑的纹饰是程式化的,缺乏新意和变化,而单色釉则不同,它的色系很丰富,有不同的颜色以及造型的变化,从存世量来看,单色釉品种丰富,对于藏家而言有更多的选择,同时要想形成系列收藏的话,更容易把握。 目前整个瓷器价格还在缓慢的平稳上升,清三代单色釉未来升值空间大,高价成交的清三代单色釉多数均在香港苏富比、香港佳士得成交。此前单色釉零星散落在各拍场专场中,目前大家把单色釉作为一个门类来了解,可以提高单色釉的价值。老邢认为,雍正时期的单色釉收藏价值更加稳定,是未来收藏投资的重要种类。 |
|
来自: 珠山8友 > 《维新1887987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