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实在的课堂 精彩的收获 山东临朐教研室 陈荣昌 01 《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位音乐老教授佯装是聋子,对一名被家人称为音乐白痴的青年进行积极地鼓励、真诚地帮助,从而使青年人有了练琴的信心,最终成长为小提琴手,并踏上了万众瞩目的舞台中央,演绎出了自己精彩的人生的故事。 观摩了杨斌老师执教的《唯一的听众》这一课后,我很有感触,收获颇多。 一、富有吸引力的课堂语言 杨老师的课堂语言极富亲和力,读来平实可亲,如娓娓道来。如:“她发现了台下有许多的老师,或者说有许多的听众在关注着我们。往台下看一看,现在大约有几百位老师在关注着我们。同学们,这个时候你们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这样的语言在课堂中比比皆是,让人感觉到老师、学生、课堂是一个真正的整体,融合在一起了。 二、教学过程重视学法,授之以渔 杨老师在引领学生分析课文的自然段数时,学生的答案是不一样的。杨老师这样引导“课文确实有12个自然段,但是,老师一开始在读书的时候,却认为这篇课文有11个自然段,你知道我忽略了哪个自然段吗?请你来说。”引导学生从中找出一个省略号为一自然段,杨老师引导“这个独立成段的省略号。我有一个问题,在读书的时候,你是怎么看出来这个省略号,它就是独立的一段呢?怎么看出来的?你来说。”从而让生说出省略号之前空了两个格,它就是一个自然段。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学有所得,并能牢牢记在心里。 三、学生深入探究,学有所获 在课堂中学生的自主表达完全是在与文本对话之后的有感而发。教师鼓励、赞赏且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如涓涓细水潺潺而流;学生的心门似春的柴扉轻轻洞开。在这心与心的碰撞、爱与爱的交流中,学生对人物有了深切的体会。如学生在对“沮丧”一词的理解中,这样体会:我认为第一次“沮丧”是因为家人对他拉小提琴不好,而让自己感到很“沮丧”。第二次,是他自己听着自己拉小提琴真的是很不好。另一个学生这样理解:我发现他“沮丧”的环境不同。第一次是在家中;第二次是在树林里。 整节课是读、悟、议的同构共建:整节课,学生读书、感悟、议论、表达,浑然一体,处理得张弛有度、舒卷自如,既符合了学生的认知基础,知识结构,又感悟到了道理,提高了认识。 四、课堂补白训练,与文章共鸣 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补白训练,在学生感悟到老人特殊方式的鼓励与帮助之后,让学生写一些想对老人说的话。师引导学生补白:“这个小伙子也许就放弃了对音乐的热爱了,是吗?所以,你看,老人是在保护小伙子的自尊心。这几位同学,他们真正读懂了老人的内心。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段话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把她的心理活动写在练习纸上,好吗?” 在这一训练中,一方面让学生走进了文本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做一个反馈,检验学生是否学懂的文章。 总之,杨老师的课堂是实实在在的,不追求花样,也不蜻蜓点水,课堂中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获,学有所长,这正是我们教学永远的追求。 02 智慧点燃智慧, 智慧教师造就魅力课堂 广西柳州市南环小学 肖 文 02 《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音乐老教授装聋对青年小提琴手进行鼓励、帮助从而使青年人获得成功的小故事,来歌颂人间的真情。听了由山东济南市大明湖小学的杨斌教师执教的《唯一的听众》一课,不仅让我们认识了一位智慧的老人,以她的智慧激励了年轻人练琴的热情,促成了年轻人的成功;也看到了作者充满智慧的布局谋篇,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同时更深刻地领略到了教师以他充满智慧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同学们深入思考,积极探究的热情。 教师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整体把握细微处入手,通过对细节的准确捕捉,对字词的深刻剖析,适时、恰到好处的点拨,巧妙灵动的设问,不时在教师、老人、作者、学生之间擦出智慧的火花;引领同学们通过读、品、议、想、写如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一步步走进课文,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体悟人物的心理活动情感变化,一步步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课堂不仅仅具有浓浓的语文味,散发着浓浓的人情味,更彰显了一个自主开放的、涌动着智慧的课堂。 一、准确捕捉细节,巧设追问,深刻剖析字词背后的意境。 1.以“沮丧”一词为切入点,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教师围绕“沮丧”一词,巧设紧紧相扣的连续追问,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心情变化,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两次 '沮丧’作者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程度一样吗?” “哪一次更沮丧?” “为什么第二次的程度更强烈?” “第二次沮丧到什么程度?” 层层深入的追问,学生一步步体悟到作者当时几近绝望的心情,认识到作者当时“一个人往往能承受别人的打击,但自己对自己的否定这种伤害是巨大的,往往难以承受”的心理状态,为老人的出现做了铺垫。 2.紧扣人物语言,引导学生走入老人的内心世界。 教师紧紧把握文中老人的语言,透过老人仅有的只言片语深刻挖掘文字背后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真切体会到老人当时的内心想法,从而在学生的心里树立起一位善良,智慧老人的鲜活形象: 第一层:教师带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了解人物内心活动。 (1)结合课后讨论题集体讨论:“老人真的耳聋了吗?”,“为什么说自己耳聋了呢?”。 (2)写:人人写出老人的心理活动情况。 (3)读、听:指明几位学生读老人内心活动,其他学生静静地体会。 第二层: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更深入老人的内心,体悟老人的智慧、善良。 (1)学生自主提问:“耳聋怎么做听众?还每天早晨?”,“怎么用心去感受?”, “为什么把'每天早晨’放在句子的最后?好在哪里?” (2)小组讨论问题,记录下讨论结果。 (3)小组汇报交流,自主相互补充。 (4)教师结合老人的话和提出的问题层层梳理成果: 教师演绎老人的话语,指明几位同学层层深入说出老人当时的内心活动,其余同学闭上眼睛,用心去体会老人的话。这时老人的话,结合当时的内心活动,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如涓涓细流般自然的流淌出来,也流进了每个学生的心里,老人智慧、善良、美丽的形象一层层逐渐鲜活地在每个同学的脑海里树立起来。 教师抓住人物的语言,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挖掘,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认识到老人装聋的背后是鼓励,鼓励年轻人大胆拉琴;“用心感受”的背后是激励,激励年轻人用心去拉琴;“每天听琴”是督促,督导年轻人每天坚持练琴。 我们在感叹老人智慧的同时,也不得不被教师充满智慧的精彩演绎所折服。 二、整体把握,巧设矛盾冲突,深刻领悟写作方法。 1.比较段落篇幅长短,了解比较衬托的写作手法。 “课题是唯一的听众,但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253个字占全文的1/3的篇幅,这个唯一的听众出现了吗?” “为什么作者要用这么多的文字来写这两段话?” 从而揭示作者运用铺垫衬托的写作手法的巧妙。 2.分析文章布局,认识巧设悬念的写作方法。 引导学生讨论“把事情的真相放在文章的结尾,这么安排故事情节好在哪里?”进而领略作者布局谋篇的巧妙之处,体会到巧设悬念写作手法的精彩。 三、善于倾听、小结,及时点拨评价,适时渗透学法,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智者善听也善言。教师时时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认真倾听每一位的发言,及时给予点拨,评价,适时的学法渗透,使学生会学语文,爱学语文,焕发起学生对语言文学不断探究的热情。 在学生准确分析省略号独立成段后,教师及时评价:“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已经养成了认真读书,仔细观察的好习惯,这样学习就能发现文章的写作特点”既有激励又有学法的指导。 当学生能仿造教师概括出文章段意时,教师小结道:“用7个字概括出自然段的内容,这就叫小标题,不但内容完整而且非常的精炼。”教师在关注知识点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方法的指导。 在一个教学环节结束的小结语中,教师自然地对学习方法的小结,既是对学习过程的回顾小结,也是对学生后续学习给予方法的指导: “刚才我们运用了先提出问题,然后走进人物内心世界,解决问题这样的方法读懂了老人的话语,我们用这个方法学习下一段话。” “在理解词语的时候要注意联系上下文,联系句子的内容来推想词语的含义。” “刚才我们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方法解决了问题” 小结与学法渗透的自然融合,精炼而智慧,我们不得不为教师的精彩设计喝彩同时,更深感受到智慧课堂的魅力。 …… 课堂既是一个知识传承的场所,更是一个智慧生成与拓展的天地。智慧课堂源于智慧教师,智慧课堂造就智慧学生。走进杨斌老师的智慧课堂,品味智慧课堂的无穷魅力,引领我们打造出更多的真正充满智慧的理想殿堂。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