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理解伍子胥,也理解申包胥(五千年的点滴)

 金色年华554 2021-11-13

其实这二位也是至交好友,只不过做的事情背道而驰,即便如此,他们互相之间也没有对对方有什么敌意,可以说交情一直就没有坏,所以对于两个着截然相反的事情的人都持肯定态度也没什么问题。

伍子胥的知名度要略大,他的故事估计您多少也会知道一些。楚平王父纳子媳,这个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春秋时期这么干的老花货也不止他一个。关键是给他出主意的费无忌(这名字叫的,谐音起来真好听)怕太子将来报复,没事儿就在楚平王面前给太子扎针儿,终于说得楚平王要废了太子。但是太子的老师伍奢坚决反对,楚平王充分发扬王八吃秤砣的精神和干劲儿,把伍奢下了大牢,准备杀了。但是伍奢有两个儿子,都不是等闲之辈。楚平王骗伍奢,说你把俩儿子叫来,我就免你一死。伍奢明白这是诓他呢,不过他老人家是忠臣,告诉平王,我大儿子仁义(我觉得是有点迂),我叫他准来。我那个二儿子伍员,也就是伍子胥可不是,他一听这个,知道自己来了就得死,他肯定不来。

平王不信,说你写信就行了,别的不用你管。结果证明,知子莫若父,果然大儿子来了,果然伍子胥跑了。平王杀了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派人追捕伍子胥,伍子胥逃出了楚国。

图片

对于伍子胥的争议主要在于他后来的作为,他逃到吴国,帮着吴王阖闾登上王位,后来发兵攻破自己祖国楚国的郢都,还把平王从坟里刨出来鞭尸三百,解了恨了。争议也就来了,带着外国的兵攻破自己的祖国,光看一句话,怎么看怎么是奸贼行径,即便你有着血海冤仇。而且我觉得,伍子胥带吴兵杀进楚国,郢都的平民百姓遭殃几乎是肯定的,灭顶之灾,而这些都是自己的同胞带来的。

其实所有的争议都是很久以后才出现的,至少在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争议还不多,因为司马迁在记载完伍子胥的事迹之后,给伍子胥的评价是:“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於后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那意思就是说伍子胥如果跟着他父亲一起死了,那他的死就是轻于鸿毛。他是放弃小义,追求更大的目标——复仇,这样他才能名垂千古。想当初伍子胥逃亡,被困在江上,一路要饭,即便如此,他也没有轻易放弃生命,因为他一直没有忘了复仇的目标。多么困难的条件都要忍下来,是为了后来的功成名就,不是刚烈的大丈夫是做不到的。

您看,太史公对于伍子胥是完全是肯定态度的,肯定他的这种快意恩仇。确实,你侵害了我的一家,我凭什么就算了,我当然要报复,即便你是国君,我也要向你讨回来。这在那个年代是天经地义的,不是说你是国君,你就可以为所欲为,别人就只有磕头说“皇上圣明”的份儿,你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孟子老人家就说过:“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父母;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仇寇。”这就是当时君臣关系的模式,谁再说儒家是强调愚忠的,就让他看看这句话。所以当时才有很多国君被大臣掀翻在地,得不怎么样,那我就不要你当国君,换一个。

请按住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您的转发是对我最大的肯定,谢谢各位的支持和厚爱

在这样的环境下,伍子胥的行为没有受到什么非议,哪怕是到了宋朝,还有人敢跟皇上说:“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就是到了明清,皇权不断强化,大臣都成了奴才,于是皇上说什么,大臣都只有谢主隆恩的份儿,这时候伍子胥受到的质疑声音才开始大了起来,因为当时流行的价值观变成了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皇上怎么着,你也不能说个不字。所以伍子胥公开反对自己的君上,才会被否定。其实本质上就是一群只知道跪着的人看到站着的人不顺眼而已。

说伍子胥背叛祖国的,其实是把国君和国家混为一谈了,就像上面那句宋朝的话,国家并不等于国君。而且伍子胥复仇的目标只是针对国君,而不是自己的祖国。他一开始是保着被父亲追捕的太子建逃往郑国的。伍子胥最初的计划应该是将来辅佐太子建打回国,推翻平王,立太子建,他保的还是楚国。如果真是那样,太子建回国的话,以他的身份,不会遇到很强的抵抗,而且毕竟是自己的国家,也不会放任军队玩命祸害百姓,那就是统治集团上层的一次普通的权力更替,这在东周列国里面太普遍了,没人会当回事。可惜的就是太子建也是不着调,在郑国政治避难,还勾结晋国,想要里应外合,打破郑国。先不说这个计划本身就不周密,而且极其不地道,不管什么目的,人家郑国接待了你,你反过来恩将仇报。所以伍子胥也明确反对,但是太子建喜欢一条道跑到黑,把自己的命玩没了,伍子胥也待不下去了,只能跑到吴国,借吴国的力量报仇。这对于伍子胥来说其实也挺无奈的,除非他放弃复仇,那不是他这样的人的性格,而且也不符合当时流行的价值观。所以说伍子胥的选择其实是让两代楚国王室给逼出来的,不是他的本意,吴兵一进城,他也就控制不了了。当然,更有可能的是他可能根本不会考虑到这个,他的脑子里只有复仇,根本不会想到什么百姓的事情。不过即便如此,这个锅主要也得楚平王父子来背,谁让你们作呢。

图片

下面说说申包胥,吴军打进楚国,楚国一片大乱。于是有了申包胥哭秦庭的故事,据说他是哭了七天七夜,不吃不喝,终于感动了秦哀公,发兵救楚。

这个记载我觉得有点儿夸张,七天七夜,不吃还勉强,不喝水,还玩命哭,这人坚持不到第七天就得完。不过申包胥肯定是坚持了很长时间,才感动秦国的。

图片

这么一看,申包胥的行为是和伍子胥反着来的,那么谁对谁错啊。都没错,他们都是按照自己心目中的价值观来的,而且都尊重对方的价值观。按照《左传》的记载,其实伍子胥逃走时见过申包胥。当时他跟申包胥说我一定要打回来,灭了楚国。申包胥说,你能灭了楚国,我就能救楚国。其实当时如果申包胥去告发,带人抓伍子胥的话,很可能会成功,但是他没有,还说了一句“勉之”,就是加油,还鼓励对方;反过来,伍子胥如果听到申包胥说的话,为了免除后患,拔剑杀了申包胥的话,估计也能做到,但是伍子胥也没有这么做。双方都明着告诉对方,我做的事情可能是跟你的愿望相反的,但还都放手让对方去做,他们还保存着友情。所以我觉得我们不能用后世比较功利和脸谱化的标准去判断谁对谁错,很多时候是没有对错,但求无愧于心的。也只有春秋这样的伟大的时代才能产生这样伟大的人格和伟大的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