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113方——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平安健康LZJ 2021-11-13

图片

第七十方——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1下利

姜某,男性,年三十余。患腹痛、泄利数月不愈。医令服泻痛停等药,利可止,而停药即复利。乃服中药数十副,病仍不除,求为一治。询其症,谓日利五六次,利前腹痛,利后痛解,时时呕恶,不思饮食,头时痛,口干燥。诊其脉弦数,舌红,黄薄苔。此乃木火之邪内犯。不解少阳之火,病何能去?视前所服方,为当归、山楂、肉桂、莱菔子、黄连、车前子等药,皆与证不符,故虽服不效。乃处方:黄芩15克,白芍30克,炙甘草30克,生姜3克,清半夏10克,大枣10枚,3剂,水煎服,日2次。

二诊:服后下利减至日行两次,腹痛亦缓,呕恶减,仍有头痛未除,乃于方中加柴胡10克,继服3剂,其病皆愈。(《六经辨证实用解》)经方直解

论:脉弦数者,弦为木象,数为火逆,此为胆木上逆,相火不降之象。时时呕恶而下利,此是胆木克胃,胃逆则呕,胃腑不容,则下利而腹泻。腹痛者,胆逆而肝从,肝木克脾也。

2急性肠胃炎——胡希恕医案

刘某,女,50岁,初诊日期1965912日。因吃不洁葡萄后,患急性胃肠炎,出现身热恶寒、腹泻稀水便,温温欲吐,服葛根加半夏汤后,热退而吐利不止,苔白厚,脉弦细数。证属太少合病,为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黄芩10克,炙甘草6克,白芍10克,大枣4枚,半夏12克,生姜10克。结果:上药服1剂,体温恢复正常,腹泻止,胃稍和,仍不思饮食,服2剂,身微汗出,食饮如常,仍感乏力,继善后调理。解读张仲景医学

论:脉弦细数,此是少阳甲木,上逆不降,相火上炎,所以脉数。苔白厚者,上焦不通。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泻相火之热,降浊阴之逆,以通上焦。

3呕利——刘渡舟医案

王某某,男,28岁。初夏迎风取爽,而头痛身热,医用发汗解表药,热退身凉,头痛不发,以为病已愈。又三日,口中甚苦,且有呕意,而大便下利黏秽,日四五次,腹中作痛,且有下坠感。切其脉弦数而滑,舌苔黄白相杂。辨为少阳胆热下注于肠而胃气不和之证。

    黄芩10克,白芍10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大枣7枚,甘草6克。服3剂而病痊愈。《新编伤寒论类方》19841237

解说;黄苓汤证,《伤寒论》虽然说是属于太阳与少阳合病,但仍然以邪热郁于少阳为主。少阳有邪,则胆气郁而不疏,最易横犯胃肠,上逆于胃则呕吐,下迫于肠则下利。又因为少阳疏泄不利,气机不畅,所以下利往往兼有大便不爽,下重难通,肛门灼热等证。黄芩苦寒,善清少阳郁热,芍药苦酸,能益阴柔肝,以制少阳木气之横逆。二药相合,是治疗热性下利的主药。现代临床上多用黄芩汤来治疗热利,后世治疗痢疾的著名方剂芍药汤即从黄芩汤演化而来,所以,汪昂的《医方集解》称黄芩汤为万世治利之祖方。《临证指南

图片

4吐泻——刘含堂医案

陈某某,男,43岁,工人。2004614日初诊。昨天晚上误食不洁之食物,于今天上午7点左右出现腹部胀痛不适,吐泻,至10点左右,已呕吐4次,腹泻5次。现症:主症如上,面色苍赤,口苦,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辨证为湿热内扰肠胃。治宜清热燥湿止泻,和胃降逆止呕。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加味,处方:黄芩10克,黄连6克,生白芍10克,炙甘草6克,清半夏15克,生姜10克,厚朴10克,大枣5枚,焦三仙各10克。水煎服。服3剂,诸症悉退。

按:患者因食不洁之食物而出现急性吐泻(急性肠胃炎),如吐泻伴口苦、尿黄、舌红、苔黄腻,均为湿热在肠胃之表现。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加味,以芩、连清热燥湿止泻,半夏、生姜止呕,芍药、甘草、大枣益阴止痛,厚朴、焦三仙以和胃消积除胀。

5肠炎呕利——孙溥泉医案

高某,男,成人,19776月因急性肠炎而腹泻,吃西药痢特灵后腹泻次数减少,但仍有头痛、发热、口苦、胸胁苦满等症,尤其是腹胀、脐疼不减,饥不欲食,时有恶心呕吐。舌淡苔微黄,脉弦。乃太阳与少阳合病,邪热偏盛于少阳。根据《伤寒论》第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应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芩18克,白芍12克,甘草9克,大枣6个,半夏9克,生姜9克,白头翁30克,水煎服。服3剂诸症消失而愈。经方研习

6呕利——孙溥泉医案

1975年夏天,我在陕西省彬县韩家公社轻院农场时,有位老年农村妇女患腹泻,我给她开了3天的痢特灵(呋喃唑酮)药,告诉她每次服一片(0.1克),每日4次,3天服完,老人连声答应说好。谁知她回去后,见药有效,为了赶快将病医好,便自作主张,竟将3天的药一次全吞下去了,幸亏服药后发生呕吐,将药片大部分吐了出来。后来,她吐的药片与饭又被她家养的狗吃了进去,也引起剧烈呕吐。老人本有腹泻,一天多次,这次服痢特灵又引起呕吐,身体越加虚弱,头晕、上腹不适、恶心、不欲食。我便按《伤寒论》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苓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予处方:黄芩、白芍各15克,半夏、生姜各10克,大枣10枚,山楂20克,水煎服,2剂。患者服药后,呕吐及腹泻症状皆消失而病愈。经方研习

图片

7伤食呕利——刑锡波医案

吕某,男,52岁,干部。病史:因饮食过度而发生吐利之证。初起时腹部剧痛,继发吐利,气势汹涌,吐利无度。家人认为霍乱,急送医院治疗。经过详细检查,确诊为急性胃肠炎,服西药效果不明显,仍不断作呕,大便隔20 ~30分钟泄泻1次,饮水即吐。邀余诊查,脉弦滑,舌苔黄腻。辨证:协热下利,胃失和降。治法:和解表里,降呕止泻。处方:

黄芩12克,白芍15克,枳壳10克,半夏10克,泽泻10克,生姜6克,藿香10克,猪苓10克,茯苓10克,佩兰6克,厚朴6克,甘草3克。服药3剂后,呕止,腹泻减轻,心烦宁,小便顺利。后以和胃理肠止泻之剂,调理而愈。

按;若少阳邪热逆于胃,胃气上逆并夹有痰饮而作呕者,于黄芩汤中加半夏、生姜,以和胃降逆,蠲痰止呕。以黄芩清热止利,白芍缓中止痛,大枣、甘草调中和胃,半夏、生姜以降逆止呕。

本例系时值夏令,饮食不节,伤及胃肠,而脉象弦滑,心中烦热,为热邪内犯所致,宜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为主以镇呕止泻。《刑锡波医案集

8慢性肠胃炎——王付医案

周某,女,51岁。有慢性肠胃炎病史,近因病证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胃脘疼痛,食凉则痛,嗳气,大便溏泄不爽,肛门灼热下坠,舌淡红,苔薄白,脉沉。辨为胃寒胆热证,给予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加味:黄芩10g,白芍6g,炙甘草6g,大枣12枚,半夏12g,生姜6g,陈皮12g,干姜12g,黄连10g6剂,日1剂,水煎2次,日三服。

二诊:大便爽利,嗳气消除,又以前方治疗20余剂,诸症痊愈。并嘱病人应当重视饮食调剂,不食生冷寒凉,少食辛辣,避免病证复发。《100首经方

购书学习,进群,请加好友  (微商—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