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诗歌可以养身心

 江山携手 2021-11-13

文/陆家仕


年轻时,我喜欢读古诗文,常陶醉在诗情画里难以自拔。年岁渐增,爱好丝毫未减。读诗一来锻炼大脑,抵御思维退化,二来能增加生活情趣,三来还能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初读有趣,细读觉得有味。

古诗讲究“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让人思而得之”。读古诗要想弄懂诗意,就不能不努力从“言外”去求解其“不尽之意”,尤其需要下一番苦“思”功夫。这就是读懂古诗的乐趣。


诗中藏景

品读古诗,我领略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田园风光;观赏了“飞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飞瀑雄观;见识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庐山奇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是对秀丽春光的赞美;“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这是对优美夏景的描绘;“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对艳丽秋叶的喜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对洁白冬雪的讴歌。

古诗接触得多了,我慢慢感悟到,古代诗人更喜欢藏而不露,很多时候只有从字句表面深入进去,体味作者营造的意境,才能弄懂诗意。比如《悯农二首》,如果仅从字面去琢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很容易停留在“这首诗是教育孩子爱惜粮食”的一般理解上。要是先读“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一),后读“锄禾日当午”(二),将两首合起来通读,就不难悟出中唐时期“丰收盛景”背后“农夫饿死”的背景,体味到封建时代畸形社会的状况和阶级矛盾的对立。读懂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悯恤,读懂诗人的沉痛心情,读懂诗人对当时社会阶级剥削的抨击。换言之,只有钻进诗人的“不言之言”中,才能真正闻到诗味。


读诗助睡

我喜欢晚上入睡前,读几首诗,涌入脑际,挥之不去,呼之欲出,此时此刻,我心静如水,唐代那些受人尊敬的大诗人好像再现我的面前,与我共话写诗的心得。我洗耳恭听,我把那千载犹新的佳作,依次默背之,须臾,则酣然入梦矣,退休前久治不愈的失眠病亦不药而痊,记忆力亦得到相应的改善。

背诗健脑

前段时间,我还把这一收获说给老友听,有人认为很“神”,我以为说神也不神,人的神经细胞活动是有节奏性的,兴奋与抑制是大脑活动的规律,两者要协调一致,才能自如自适,一失平衡即易致病。白天琐事缠身,脑细胞亦随之兴奋起来。到了晚上,心态寂然,不急不躁,怡然自得,此时背诵古诗,催人入睡,事在情理之中。人老健忘,本是自然规律,无法抗拒,但是勤用脑,强化记忆,可以使脑细胞延缓衰老的过程,殆无疑问。


读诗养心

诗歌中意象的美,让文字有一种穿透力,给人深层意蕴。有时读得痴迷,诗中文字会让你有兴奋感,并且精神上会得到某种快感。读诗可以怡情,给你一种美的享受,改变你的心境,让你豁达开朗,保持着一种良好的心情。良好的心情对健康最重要,清代著名诗论家袁枚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诗人之诗可以养心”。精神上的愉悦感对健康的益处在于养心,诗可以调养你的心情,净化心灵,经常读诗,可以使自己的心情处于平和中正、开朗坦然的状态。

我们这代人,都经历过苦日子的身心磨难,对待晚年,不能只看生活不宽裕的一面,还要看宽松的另一面,要学会从李白的“群峭望摩天,逍遥不记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气压风云的诗作中,开阔了我们的胸怀。又从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万壑树参天,干山响杜鹃”等清丽如画的诗作中,增添了晚年的悠闲乐趣。这些诗句中的意境把我们带进了开心殿堂,一股股美感油然而生,病痛与烦恼便被开心所代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