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三年(1080)初夏,听过友人杜沂的转述后,苏轼终于按捺不住出游的心情。在谪居黄州百余日后,第一次走出黄州城,渡长江,来到鄂州,登西山,赏江景。一行人中,除了苏轼与杜沂,还有杜氏二子杜传、杜俣陪同,四人过长江至武昌县,当地县令江綖迎候,同往西山。今天,西山已经成为鄂州人最重要的休闲锻炼场所。在苏轼的黄州岁月里,他曾多次登西山,望长江,思故乡,念北归。这次出游,苏轼留有《游武昌寒溪西山寺》一诗,字里行间,他已经走出了初到黄州时的惶恐与抑郁,沐浴在苍松翠柏中,怀古思幽,有了终老黄州了此余生的归隐心意。鄂州西山,古称樊山,相传三国东吴孙权在此山中曾见一老妪,自称为汉初名将樊哙之母,可助吴王守护江山,遂得名樊山。西山并不高,但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北临长江,是观江景的绝妙所在。苏轼刚一离开黄州,心情已经有些迫不及待。在黄州的百余日间,他也曾隔江眺望西山,早就有意到访。他曾在黄州的江畔上,见过江鸥翱翔,在梦里,甚至想象着在西山见到鹿群出没。此刻,一叶小舟载着这具自叹衰老腐朽的身躯,渡江而行。自来黄州,一向健谈的苏轼,已经多久没有与人“高谈阔论”了?没有记录,但在黄州这两三个月的诗词文章中,未见苏轼有这等情状。当一行人来到西山脚下,听着山风,赏着山泉,这两种来自大自然的声音呼应合奏,似在为饱受谪居之苦的苏轼演绎一曲迎宾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