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巧秀 | 知青往事(上)

 天下孝义人 2021-11-13

往期回顾 

·  我的中学数学老师任希贤

·  走近科学之美 勇攀科技高峰

作者:冯巧秀

据孝义县志载,本县1968年12月,北京、天津、太原417名知识青年到孝义县插队落户,被安置到14个公社29个大队,根据上级规定,从1972年开始给北京、天津知识青年安置工作,其中北京知识青年到1979年安置工作234人。
一一摘自《孝义县志》
当年1700多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们历经苦难,在拼搏中或成为社会中坚,或默默无闻,他们承前启后推动中国改革大潮,为将中国建设成一个初步现代化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知识青年对祖国和历史最好的回报。谨以此篇献给铭记在岁月深处的知青们。

01

七十年代初,在孝义的新县城西,吕梁地区肉联厂正在兴建,此时有一群年轻人也加入到工厂的建设中,为厂子带来了新鲜的活力。他们是六十年代末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怀着一颗红心,喊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口号,从各个大城市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支援农村建设的知识青年。这些被安置到厂里的年轻人,有些是北京、天津等地插队到我们这里的,还有一部分是本地的知青。
他们背着打好的行李,手中的网兜里提着洗脸盆和简单的洗漱用品来报到。当时厂里的单身宿舍楼还在建设,他们便被安排在厂子的大会议室、大办公室里搭起了床铺,紧接着就投入了热火朝天的建设中,白天同建筑工程人员一起修建厂区,晚上培训业务和文化课。从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好》、《九九艳阳天》……这些嘹亮的歌声、爽朗的笑声时常从他们住的地方飘出来,他们朝气蓬勃,精神抖擞,好像总有使不完的劲儿。他们休息的时候,小小的我总喜欢跟着他们玩,听父母说,他们是在上山下乡的知青中优先安置的一部分。那时能从田间地头放下锄头扁担,进入工厂有了正式的工作,赚上工资,他们已经觉得很满足了。所以这次命运的垂青,让他们感到非常幸运和骄傲,带着对工作的新鲜感和热情,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这些年轻人成了工厂的主力军,他们和新厂一起渐渐成长起来。就在生产车间已经初步建成时,作为肉联厂最重要的配套工程冷藏冷冻贮备库的建设遇到了难题,工程建设所需的钢材出现了缺口,这必然会影响工程的进度,影响工厂的正常投产时间。
当时是计划经济时期,没有计划指标,市场上根本买不到钢材等建设物资,地区、省里指标也非常紧张,都不能如期满足工程的需要,时任厂书记的张一同志当机立断,派出一名采购和一名精明干练的北京知青带着介绍信和生产规划去北京国家计委申请指标。
他们几番周折到了国家计委,那里负责计划的同志工作繁忙,而且指标主要用于国家重点和大型建设项目,对于人家而言,这么小的项目根本纳入不了计划之中。厂子预支的出差费舍不得花,他们天天早早就坐在大门口等着,晚上人家下班了才离开,饿了吃点干粮,渴了拿杯子要点开水,好不容易有天下班时间等到了负责的同志,便磨着介绍老区发展情况和工厂建设的困难,负责的同志见他们天天来,软磨硬泡的,又是北京知青,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人家被他们的诚心和耐心打动,为了支持老区经济发展,根据工厂的实际需求批了指标,有了钢材终于保证了工程的如期完工。
随着正式投产,工作也步入了正轨。作为吕梁地区的肉联厂,负责着全区,乃至省内、内蒙古等地的生猪、生羊、生牛的屠宰、卫生检疫、藏储、系列加工等生产工作。工作量大,工作任务繁重,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而且有的岗位工作环境很差,但这些年轻人从不叫苦不嫌累。不管白天黑夜,只要厂里的大喇叭一有任务通知,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赶紧从宿舍区相跟着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厂里红红火火,生产任务总是足额完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02

然而,忙碌工作之余,对家人的思念始终牵绊着他们的心,知青们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想念着远方的亲人。那时通讯也不发达,除非有急事才拍电报,平时只能通过和家里书信往来聊慰思乡之苦,所以厂门口的传达室成了这些知青们最关注的地方。传达室玻璃窗户下边总是摆着一溜儿信件,每天下班时路过传达室,他们总是先挤到窗户那看看,找找有没有自己的信件,拿到信的人常常是迫不及待的拆开信封,边走边看,急切的眼神从字里行间感受着来自亲人的讯息和温暖,没有收到信的人总会多翻几次,生怕自己错过了。
他们最盼望的就是过春节了,每年只有这时才可以休假探亲,回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看望亲人。他们很多时候都是在大年三十,赶着坐上一天只发一趟的绿皮火车去太原换乘,几次辗转倒车才能回到家。交通不便的年代,他们好多次都是在空空荡荡的侯车室或车厢里独自过了春节,只为回去看一看久违的故乡,见一见久别的亲人。还没等听够了乡音的热络,尝够了妈妈饭菜的味道,短暂的假期便已结束,他们又得告别家人,又一次长途跋涉,大包小包地返回,他们不仅带着父母舍不得吃的家乡特产,更多是给厂里的人捎的这里不常见的衣服物品。就在那些知青叔叔阿姨们肩上扛的、手里提的背包中,我们穿上了他们捎回来的新衣服,吃上了稀罕的大白兔糖……他们如迁徏的鸟儿一年一次甜蜜又心酸地往返,思念和牵挂是扯不断的线,就这样连接着故乡和他乡。
几年过去,工作稳定下来的知青们,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他们有的找了知青,有的找了本地人,在这里安了家。




每每有知青结婚,都是厂里的大喜事,家属院的大人小孩儿都会去庆贺一番。那时的婚礼简单又热闹,结婚全靠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小伙子们用积蓄或自己或找厂里师傅打几样简单的家具,墙壁刷白,心灵手巧的姑娘们自己置办的被褥,上面铺上亲手用白色棉线勾的喜鹊登梅、鸳鸯戏水等漂亮喜气的罩巾,人们帮忙剪的大红喜字一贴,同事们凑份子买来了红色的暖壶、脸盆、被面等生活用品,分配的宿舍顿时成了喜气洋洋的新房。厂里的领导代表远道不能来参加婚礼的亲人讲话祝福,穿着新衣服,胸前别着红花的新人们给大人们端茶敬烟,我们小孩子们凑热闹吃着喜糖,人们笑着闹着,一个小家便安顿下来。
这些刚来时稚气犹在的年轻人不知不觉在这里扎下了根,宿舍楼里飘起了饭菜的香味,响起了孩子们的哭声和笑声,像播音员一样好听的普通话里夹带着孝义方言,他们从笨拙到熟练,慢慢地学会了这里的剔尖、腌咸菜,同时也把探亲时带回来的时尚的潮流物品,渐渐渗透到周围人里,大到一些新式的思想、生活理念,小到时髦的衣裳样式,流行的歌曲,有客人时在茶水中加的方糖,用红油漆刷过的水泥地面擦拭得透亮,点点滴滴,融合成了他们生活的样子。
这个曾陌生的连名字都不知道的小地方慢慢成了家,他们努力的工作生活,也格外珍惜眼前简单的幸福,那个魂牵梦萦的故乡渐渐成了远方,只是在某个月圆之夜心里仍会泛起丝丝酸楚的思念。(未完待续)
更多人在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