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官吏的铨选

 思明居士 2021-11-13

童童故乡

前天

阅读 195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其中词语的流变非常奇特,行政管理体制更是余脉流长。现代人当官要通过任命,唐朝人当官要经过铨选。铨选即任命也。现代任命干部是由组织部管,唐朝铨选官吏是由吏部管。吏部的正职长官叫尚书,副职叫侍郎。下设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司。各司正职叫郎中,副职叫员外郎。吏部司相当于吏部的办公室;司封司主管封爵、命妇赐予之级;司勋司主管勋级之政令;考功司主管考核官吏的政绩。

唐朝的考生获得进士资格后,礼部就把他们交到吏部,吏部和兵部再派专门的官员去铨选,或入政界,或入军界。但进士们并不是一进吏部的大门就会马上得到铨选,他们还要经过一段待选时期。这段时期中的进士们叫待选官。当然待选官不仅仅是进士,还有前资官、门荫、流外流入等。所谓前资官就是六品下的官员任期满了或被罢官后,也不能立即再任命,还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任命。所谓门荫就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所谓流外流入就是指流外官员经过考铨,升职为流内官员。这些人员都要按规定时间等待吏部或兵部铨选。

进士们入仕之初不会马上就得到高官,他们也要到基层锻炼一段时间。他们首选的基层锻炼单位是秘书省,任校书郎,为正九品。这个官位虽低,却是士人问津卿相的“千仞之梯”,秘书省校书郎可是中晚唐及第进士最青睐的释褐官之一。到了这个基层单位任职,虽然最后未必都能晋升为卿相,但十有六七的人是有这种可能的。其次,他们选择的基层单位是畿县,任县尉或主簿。畿县就是京城的郊县,唐朝有长安、洛阳、太原三大都城。这三个都城的郊县都叫畿县,畿县是培养御史、拾遗、补阙和郎官的摇篮。再次,他们选择的基层单位是京兆、河南两府参军。府州参军又称为参军事,是最底层的一种参军,无实职,但可以让刚走上仕途的人在这个官位上了解熟悉政事,是科第或门荫出身人的起家官。最后,他们也有入幕使府者,就是被某些军镇节度使请到幕府任职。

由于进士们都想到这些部门去任职,这些部门就成了肥缺,竞争非常激烈,因而托门子找关系就成了一种风气。天宝初年,举人卢生梦见自己进士及第、宏词登科,吏部准备授他秘书郎,他的姑姑说:“河南尹是我的堂外甥,你还是请求任畿县尉。”数月后,卢生果然被授予王屋县尉。

因为有这样的不正之风,就需要吏部铨选官员去把关。贞元二年的一位进士名李棱,他被都知兵马使浑瑊看上了,浑瑊是唐德宗非常器重的一位大将,他想把李棱招为从事,但李棱看上了蓝田山水,一心想到畿县任职。浑瑊就把他推荐给德宗,德宗看到浑瑊的面子上就让中书省的官员商议确定,要求尽量满足浑瑊的奏请。但执政官员不同意,说李棱资历太浅,达不到任畿县尉的条件,怎么能凭着浑瑊功高就轻易地让他去任这个职呢?结果李棱一直等了二十年后才被任为蓝田县尉。

李肇《唐国史补》说,自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吏部开始设置南院,将所有参选任官的人员都要张榜公布,以决定任用和落选。开元年初,当时李林甫主持选官。宁王要给一个参选人说情。宁王名李宪,是唐睿宗李旦的儿子,唐玄宗李隆基的哥哥。宁王本来是太子,但李隆基当时帮助他父亲李旦夺权成功,功劳大,李宪就把太子位让给了李隆基,封为宁王。要说这么扛硬的人说清,李林甫还敢不听话?但李林甫就是不吃这一套,他不但没有答应宁王,还责备了宁王。并且在榜上说,根据考评官的评语,那人应该留用,但是由于宁王说情,暂不任用,等到冬天再考评吧。

历史是人创造的,一部历史就是一部人情和人性的斗争史。

在铨选官吏的这件大事上,走歪路的官员大有人在,但他们往往要为此付出代价。卢言《卢氏杂说》记载,苗晋卿担任主选官,御史中丞张倚的儿子张奭参选,苗晋卿认为这是讨好张倚的好机会。考试六十四人中,苗晋卿就将张奭列在榜首。苏考蕴任蓟县县令,就把这次考试舞弊的事告诉了安禄山。安禄山把这件事奏给皇帝。玄宗就召集登科人在花萼楼前重新考试,结果及格升第的人十无一二。张奭手持考试卷,一天也写不出一个字。当时人们叫作拽白(交白卷)。玄宗大怒,贬斥张倚。下敕说:“在家里不能很好教育儿子;考试的时候,托人说情,成为天下的笑谈。”苗晋卿也被贬到安康去了。

待选官总是急于被任命,一次未得到任命,他们就会想一些旁门左道千方百计地再让自己得到任用。《唐会要》记载,武则天如意元年,天官(武则天改吏部为天官)郎中李至远署理侍郎职务。当时有待选的人姓刁,还有一位王元忠落选了。但他们跟流外官是好朋友,就重新填报,重新填报不能再用原姓名,这两个人就想到改姓氏笔划。刁改成丁,王改成士。打算等批示任官之后,再添上笔划把姓改过来。李至远当然是个老奸巨猾的官员,一眼就看出这是在作弊。便说:“今年待选官员超过万人,我都记得,哪有姓丁和姓士这两个人,这不是刁某和王某吗?”

待选官一旦被铨选,到哪里任职,吏部官员也会征求他们的意见。是不是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就不得而知,但《唐会要》记载有一位官员名唐皎,他是太宗贞观八年十一月被任命为吏部侍郎的。这位吏部侍郎性格古怪,他委派任官时经常问人家,你到哪里任职方便?人家或许说,我家乡在四川,他就把这个人派到江苏去。又有人说我家住在江南,而且有老人,他就把这个人派到陕甘去。他如此刁难被委派的官员,时间一长人们都知道了,于是也开始日弄他。有一位信都人,希望到河北一带任职,就骗唐皎说:“我愿意到江淮去。”结果,唐皎把他派到河北某地担任县尉。这正好满足了这位籍贯为信都的官员的意愿。此后,人们摸到了规律,就常常去骗他。

待选官被铨选时,其中,进士毕竟是进士,他们没有入仕的经历,往往斗不过那些已经在京师官署里面工作过的小官吏,那些小官吏也在待选,进士们一旦被确认的职务高于他们,他们就会激烈地反对。《唐摭言》记载,唐玄宗开元中期,薛据认为自己很有才华和名气,在吏部参选时,请求授给他万年录事一职。一些九品以外在京师官署当吏员的人马上向主持选官的宰相提出意见,说:“录事是地位显贵、职司重要的官职,现在一个进士想要夺这个官位,叫我们这些人该怎么办呢?”言下之意,薛据他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学子,让他去担任万年录事,把我们这些已经工作了多年的人往哪里放?薛据因此被他们反对下来了。

唐朝铨选官吏,时常遭到奸臣的干扰和破坏。《唐续会要》记载,唐玄宗天宝十年十一月,杨国忠为右相兼吏部尚书。他上奏玄宗请求在西京长安、东京洛陽两京选人授官,玄宗就答应了。铨选当天就接着任了官。那天,无论年龄大的、年龄小的都在杨国忠私宅里注册登记任官。一些老弱病残丑陋者都来了,本来被选官员,必须要在兵部、吏部登记和注册完了,再呈送给门下省。门下省官员考核,认为不合格,就要退回。杨国忠专权任官,一人说了算,门下省的大小官员都成了摆设。被选官郑怤阿谀奉承杨国忠,与二十余人拿着钱在勤政楼设宴,并且在尚书省南边给杨国忠立碑。杨国忠主管这件事,把吏部铨选官员的所有程序都给免除了,竟然把这么大的一件事委派给那些低级官员代替办理,他只签个字而已,有些被任命的官员,他连字都没给签就上任了。

杨国忠这是大权在握的恶搞,贪官就利用职权受贿了。张鷟《朝野佥载》说郑愔做吏部侍郎,主管选官的事,就贪污受贿。待选官都很厌恶他,有些人就搞出一些闹剧讽刺他。一次选官时,待选的人就在靴子带上拴了一百个大钱。郑愔问你这样做是为什么?那个人说:“如今选官,没钱不行。”郑愔默默不语。崔湜做吏部侍郎,选官也不够公正。一次在被选的官员中,某人就绕出官员的队伍独自行走。崔湜问他为什么?他说:“我能背着米从障碍物上跳过去。”崔湜说:“你这样体壮,应该到兵部去做武官。”那个人说:“崔侍郎选官,听说有力气就行。”

但正直的铨选官员就不是这样了,他们本着对朝廷负责,对待选官负责的态度,每铨选一人都要认真考察,反复甄别鉴定。刘宾客《嘉话录》记载,郑余庆选官就非常公正,得到了刘禹锡的高评。刘禹锡说,我的同祖兄弟某某受郑余庆铨选,授湖州一县尉,他的堂弟已经道完谢出来了,郑余庆又把他喊回,对他说:这次选官,全场象你这样有成绩的,不超过五六个人,不能马虎对待,一定要褒奖你,这样才能体现铨选的公正。你想要什么官?是否想离家近一点。他的堂弟说,我家住常州。于是就授任武进县县尉。参选的官员们都很佩服、敬畏和爱戴他。刘禹锡还说,陈讽、张复元各授京畿县的职官。他俩请求换个县,郑余庆答应了。不久,张讽却又请求不换。这时,郑余庆已发榜了,就严肃地责备张讽说你怎么出尔反尔,已经定了再不能更改了。所以人们都很佩服郑余庆。

唐朝铨选择人有四个条件:身、言、书、判。身是说体貌要丰伟;言是说言辞要辩正;书是说楷法要遒美;判是说文理要优长。这是基本条件。唐朝早期,一直是按照才能来提拔官员的,没才能的一辈子也只能当个小官,有才能的就能够迅速得到重用。格外有才的还能够快速提拔任用。但是到了开元十七年,裴光庭当了宰相,他就提出了“循资格”的制度,就是按照资历升官,只要没犯什么错,不管有没有才能,到了年限就升官。这样一堆年资高的庸人就占据着高位,而一些有才华的年轻人却因为资历不够,只能在底层当官了。李肇《唐国史补》记载,吏部郎中李建就认为不能这样。他说,当今的人才,都在进士当中,如果我若能当上主考官,就把登第人都集中在吏部,先让他们在小县当佐官,任期满后,再在大县当县尉,当过一段时间后再授职到京畿县任县令,逐步升到朝廷。大凡人到中年,三十成名,四十做到清要官,这样的步骤才比较合适。既然升官就要拿俸禄,既然拿俸禄,就想到朝廷任官,谁不这样想?不能打破常规,没有大家的竞争,朝廷就不能得到好的人才。

但裴光庭不是糊涂官,当朝皇帝唐玄宗也不是糊涂皇帝,他们这样做事出无奈,因为当时的官员实在是太多了,谁有才,谁没才,根本无法考判,但谁任职时间长短却是可以搞清楚的。“循资格”制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台了。

唐朝的官僚制度中有一种官名叫“斜封官”。何谓斜封官?张鷟《朝野佥载》中说,唐中宗景龙年间,韦后及太平、安乐、长宁等公主,仗势用权,收受贿赂。收了贿赂就要给人家一个官位。在正门上给不了,就在侧门上授官,得官者二百多人,人们称这种官为斜封官。一些屠夫贩卒爬上了高位。睿宗李旦继承了皇位后,尚书宋璟、御史大夫毕构,上奏书,停止了斜封官。宋璟、毕构被罢出官后,宫中有一个专司驱鬼、祈祷、占卜之术的人叫彭卿,他受一些斜封官的贿赂就向皇帝上奏说:“我见到了死去的孝和皇帝(孝和皇帝是中宗死后的谥号),他发怒了,他说:'我给人封的官,你们为什么都给罢了?’”于是那些斜封官又官复原职。

则天女皇刚登极怀疑臣子,就命令朝臣们互相检举告发,给告密者高官厚禄,于是天下大兴攻陷之风。武则天封官以致把朝廷的官员的位子都给占完了,她就在正式官员名额之外设量了许多的诸如里行、拾遗、补阙、御务等从来都没有的官职,朝廷宫员车数斗量,怨声载道。有一御史台正式官员,骑驴将入御史衙门,但是衡门口聚集了许多的“里行”,他们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簇拥在门口。这位宫员急中生智,下驴后猛抽一鞭,将驴赶往衙门口,冲撞了这些“里行”,这些人大怒,就把此人抓住,要打他。这位官员大呼冤枉,说:“今日过错,全在此驴,能否让我先责骂我的驴再接受处罚?”里行们答应了,这位官员牵过驴,破口大骂:“这牲畜你有何本事?有什么技艺?不学无术,精神空虚,还敢在御史台行走?”这些靠告密升任里行的家伙,一听此人是在指桑骂槐,一个个羞愧难当,四散而去。

历史的余脉应该是精华,糟粕退潮,应该飘散在人们的耻笑声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