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的红学研究,都把它看成是一个叫曹雪芹的人写的。然而,此书猜不透的主旨,说不通的人物,讲不明的情节,接不上的时间,连不起的故事,让人越研究越糊涂…… 幸好,这么多年下来,也还是出了几个明白人的。 昨天是周六,刘纪昌老师在他的尚芹堂隆重登场,做了一个《红楼梦基本常识》的专题讲座。 讲座的主要内容,是给大家解析以下几个问题:《红楼梦》是怎样写出来的?《红楼梦》的作者是谁?贾宝玉的原型是谁?“脂砚斋”又是谁等等…… 前来助讲的,是中国古典文学普及研究会《西游记》文化研究委员、运城学院的李安纲教授,他为大家讲解了《红楼梦》与《西游记》的联系。 这次讲座,绝对称得上是高朋满座、嘉宾云集了。 好多都是熟人,有声之洋的张娇女士,爱之梦的王总,人像摄影协会的薄主席,还有国珍姐、伊莲姐、贝壳嫲嫲、高梅、宿娟…… 还有几位,是人家认识我、但我不认识人家、让我很尴尬的。 本场讲座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气氛很是热烈。 其间,刘老师和李教授双剑合璧着,相互帮衬着,抛出了几个颠覆众人认知的观点: 红楼梦的初稿,大概是出自曹家被抄后,被押到了京城某地监视居住,每个月都要固定向皇上呈送汇报材料,类似于后来的自我检讨。想要“龙颜大悦”甚为不易,内容自然是越详细越好了,开始还只是写最近的,后来这就连祖上三代的都要写出来…… 因为写得实在是太多,被某位会写的好友看到后,觉得很有纪念意义,就给整理成了书稿,但是甚为粗糙,出处又必须隐诲,就假借这是一个“刻在石头上的故事”,起名叫《石头记》。 后来,又有吴玉峰、孔尚任等人不断“丰满其血肉”,使其可读性不断增强,书名也是一改再改,又是《情僧录》,又是《风月宝鉴》的,还有个《脂砚斋评石头记》。 直到曹雪芹接过了书稿,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成功地将世情小说、艳情小说和才子佳人小说的三种类型融合成为一体,并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超越,题名为《金陵十二钗》。 在内容上,他丰富了金陵十二钗正副册,将《石头记》中的宝、黛、钗合为一册,剔除了“秦淮八艳”的原型人物,又将秦可卿、王熙风等列入正册。 同时,曹先生统一了文学隐语,把谐音、诗词、谶语、谜语、酒令等多种形式,更为巧妙地镶嵌到了故事情节当中,还有意无意地将原作者的真实历史反思,像盐洒进了水中,“知其味,而不见其形”。最后,才完成了章回体的架构设置。 至于“红楼梦”这个书名,应该是后人的后人给添加的。这个书名能够打败其他所有的书名流传至今,是因为它最符合市场需求,也最受大众喜欢,然后就火了两三百年。至今,对《红楼梦》的研究者,依旧趋之若鹜、络绎不绝。 所以说,对于一本书能够流传开来,内容精彩是很重要,但其名字的选择更为重要。 还有:“查无此人”的曹雪芹,应该是某位曹家后人的笔名,有谐音“抄写勤”之意;《红楼梦》是曹家的自传,而不是曹雪芹的自传;贾宝玉的原型,更像是他上一辈的曹頫;脂砚斋在书中的人物是史湘云;书中葫芦庙的原型地址,竟然就在咱们新绛县境内…… 声明一下,我只是两位老师观点的“搬运工”,您要是有啥疑问,到尚芹堂找他俩好了,我可给您解释不了,呵呵! 2021.11.14于山西运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