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头记》写作班子名单

 沧海一粟1951 2017-11-26
《石头记》写作班子名单

童力群

《石头记》写作班子名单

    1、无名氏甲——程日兴——冷子兴——“芹”——托名“曹雪芹”者。
  2、脂砚斋——“脂”——爱新觉罗•永璧。
  3、“泪笔者”—— 题“甲午八月泪笔”者——爱新觉罗•绵伦(永璧之长子)。
  4、“吴玉峰”——李鼐——李煦的幼子。
  5、李某——李鼎之子——李煦的孙子。
  6、“石兄”——绵某——胤礽的曾长孙。
  7、“情僧”——癞头和尚——空空道人——“寒第高人”。


 昌邑县的李鼐可能是吴玉峰

  李鼐是苏州织造李煦的次子,生于康熙五十五年丙申九月十五日。
  李鼐祖籍山东省昌邑县,入二刻《昌邑姜氏族谱》。
  《红楼梦》里有史鼎、史鼐,正好与李鼎、李鼐相对应。
  李鼎是李鼐的兄长,生于康熙三十三年甲戌。
  李鼎比李鼐大二十二岁。
  李鼎、李鼐与曹颙(曹雪芹之父)是远房的表兄弟。
  贾母与李煦的远房堂妹李氏(曹寅之妻)相对应,甄宝玉与曹雪芹相对应,也是很明显的。
  李煦卒于雍正七年己酉二月。李果(李煦的门客)在《前光禄大大户部右侍郎管理苏州织造李公行状》里写道:“公卒之日,囊无一钱,韩夫人已先数年卒,二子又远隔京师,亲识无一人在侧。”
  雍正七年二月,李鼐有十三岁(虚岁)。
  甲戌本第一回写道:“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吴玉峰是谁?至今难以考证。
  根据二刻《昌邑姜氏族谱》,李鼐之妻姓吴。
  苏州是春秋的吴都。
  清代苏州府辖有昆山县,昆山县城内有玉峰山。
  李鼐生于苏州,六岁时被迫离开苏州。
  李煦家族与苏州极有缘,与《红楼梦》暨《石头记》极有缘。
  是否有这两种可能性:李鼐号玉峰,以苏州之“吴”作为化名的姓氏,或以自己的夫人的“吴”姓作为化名的姓氏。
  我曾经论证了甲戌本凡例的作者是吴玉峰。【2013年2月16日,我发表了《写凡例者,吴玉峰也》。】
  甲戌本实为甲午本(乾隆三十九年定本)。【脂砚斋之子写下了“甲午八月泪笔”。】
  乾隆三十九年,李鼐有五十八岁。
  总之,我推测的结论是:昌邑县的李鼐可能是吴玉峰。

《石头记》甲午本的演化

  一、甲午本先后分为甲戌本与己卯庚辰本两支
  脂本还是有早于乾隆四十三年的。那就是甲戌本与己卯庚辰本。
  此甲戌本,不是现存的甲戌本。现存的甲戌本抄成时间非常晚,可能晚于甲辰本——晚于乾隆四十九年。
  甲戌本原本形成于乾隆四十一年。
  己卯庚辰本就是己卯本与庚辰本的共同祖本,应成书于乾隆四十二年。
  乾隆三十九年八月(甲午八月),《石头记》仓促成书——爱新觉罗•绵伦病重,不能继续修改。此本即为甲午本。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绵伦逝世——史料有载。
  乾隆四十年,某有关人士扣住后八十回。
  吴玉峰无可奈何,加《凡例》后,让前八十回流入王公家。此本即甲戌己卯庚辰本——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的共同祖本。
  吴玉峰极有可能是李鼐。他在《石头记》里为自己封侯——保龄侯史鼐。
  不过,为了掩人耳目,将史鼐写成是忠靖侯史鼎之兄。
  李鼐是李煦的幼子,是李鼎的幼弟。
  李煦是苏州织造,被雍正帝流放到吉林的打牲乌拉。他是甄士隐的模特之一。
  李鼎是金钗(黛玉)、妙玉之父!
  史湘云是金钗(黛玉)、妙玉的合体。
  历史的妙玉在小说里分为妙玉和邢岫烟。
  英莲(香菱)是籍没诸家的总代表。
  《石头记》本来就是小众文学!
  《石头记》有两个源头——《红楼梦》与《风月宝鉴》。
  明义所见《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风月宝鉴》的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一个江南商人。该小说的初名是《风月帐》。
  乾隆三十年后,两部小说合流。
  《石头记》有五个书名。
  吴玉峰一直坚持用《红楼梦》书名,并且突出《红楼梦》书名。
  脂砚斋(“永国公”爱新觉罗•永壁——弘昼之子)主持写作《石头记》,其初心是为本府子弟编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当然,也满足“诸公”的欣赏愿望。
  乾隆四十一年、四十二年,甲午本先后分为甲戌本与己卯庚辰本两支。
  二、从“午”到“戊”到“戍”到“戌”
  现存甲戌本上的“甲戍”,被红学家们当成“甲戌”。
  我猜有这么一个变化过程:某抄者故意将“午”写成同音字“戊”,第二个抄者错写为“戍”。
  毕竟干支里没有“甲戍”,于是乎,红学家们结合曹雪芹的生平,将“甲戍”理解成“甲戌”。

李煦家族表

  一、家族表
  1、祖父姜演,生于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年)六月三日,卒于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十二月十六日。其长子、第三子、第四子,皆无嗣。第五子姜士楧有嗣,绵延至今。
  2、祖母徐氏。
  3、义祖父李西泉,正白旗佐领。
  4、义叔祖父——李月桂之父。
  5、义堂叔李月桂。
  6、义堂妹李氏——李月桂的第三女——曹寅之妻——曹雪芹的奶奶。
  7、父亲李士桢,原名姜士桢,姜演次子,李西泉继子。生于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年)四月廿三日,卒于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年三月廿二日。妻妾共四人。
  8、嫡母王氏。
  9、生母文氏。生于天启七年丁卯(1627年),卒于康熙五十九年庚子(1720年)十一月十五日。
  10、李煦,李士桢长子。生于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年)正月廿九日,卒于雍正七年己酉(1729年)。
  11、异母弟有四人:李燿、李炘、李灿、李炆。
  12、妻韩氏。生于顺治九年壬辰(1652年)。与李煦成婚于康熙七年戊申(1668年)。卒于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年)八月初六。
  13、妾詹氏。
  14、妾范氏。
  15、妾某氏。
  16、长女李氏(韩氏之女)。女婿黄阿琳,正黄旗参领兼佐领,内务府营造司郎中佛公宝之子。
  17、次女李某(某氏之女)。生于康熙五十五年丙申(1716年)十一月廿四日。
  18、长子李鼎,又名李以鼎(詹氏之子)。生于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年)。
  19、次子李鼐,又名李以鼐(范氏之子)。生于康熙五十五年丙申(1716年)九月十五日。
  20、长媳巴氏——李鼎之妻——班第之女——陆伯赫(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至三十八年任户部右侍郎)的孙女。族谱曰“巴氏”。
  21、次媳吴氏——李鼐之妻。
  22、李鼎之子李某。
  23、李鼎之长女李纹(林黛玉的主要原型)。约生于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年)。
  24、李鼎之次女李绮(妙玉的主要原型)。约生于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年)。
  25、李鼎是否纳妾?在未知之中。
  到李煦家籍没时,即雍正元年正月,李鼎有二十九岁(虚岁)。
  按照一般“大家公子”的婚配规律推测,李鼎二十九岁时,应该至少有一个妾。
二、“随从李煦之家属十四名口”与“十五名口”
  《内务府总管允禄等面奏查抄李煦家产并捕其家人等解部事》写道:
  “(雍正元年六月十四日)总管内务府事务和硕庄亲王允禄,内务府大臣来保等面奏:据总督查弼纳奏折内称:李煦亏空银三十八万两,查过其家产,估银十万九千二百三十二两余,尚亏空二十五万一千五百二十三两余。
  又,折内称:随从李煦之家属十四名口等因。
  复据京城查过折称:李煦家属十五名口。查此等子女既均在苏州,当传知总督查弼纳逮捕,并将沈毅士一同解送交部。等因。
  奉旨:依议。钦此。”(《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附录)
  “十四名口”与“十五名口”,有一人之差,不知是何原因?

  三、“少了”三人
  《内务府总管允禄等奏李煦家人拟交崇文门监督变价折》写道:
  “(雍正二年十月十六日)总管内务府事务-和硕庄亲王允禄,内务府大臣兼散秩大臣常明,内务府大臣来保,李延禧等谨奏:为请旨事。准总督查弼纳来文称:李煦家属及其家仆钱仲璿等男女童男幼女共二百余名口,在苏州变卖,迄今将及一年,南省人民均知为旗人,无人敢买。现将应留审讯之人暂时候审外,其余记档送往总管内务府衙门,应如何办理之处,业经具奏。
  奉旨:依议。钦此。
  经派江南理事同知和昇额解送前来。等因。
  当经臣衙门查明,在途中病故男子一,妇人一及幼女一不计外,现送到人数共二百二十七名口,其中有李煦之妇孺十口,除交给李煦外,计仆人二百十七名,均交崇文门监督五十一等变价。其留候审讯钱仲璿等八人,俟审明后亦交崇文门变价。等因。
  为此缮折请旨。送请总理事务王大臣阅过,交奏事双全,员外郎张文彬等转奏。
  奉旨:大将军年羹尧人少,将送来人著年羹尧拣取,并令年羹尧将拣取人数奏闻。余者交崇文门监督。钦此。”(《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附录)
  说“其中有李煦之妇孺十口”,此十人已在北京。当时李鼎还留在苏州候审。
  “妇孺十口”,加上李鼎,共计十一人,比起“十四名口”,“少了”三人。
  雍正帝是何等精明的皇帝,在李煦案的督办中,始终对江南总督、江苏巡抚不放心,像“李煦家属'少了’三人”这样明显的问题,不会被地方官员蒙哄。这“少了”的三人,无疑是得到他的允许的,只不过当时的有些奏折(包含密奏)后来失踪了,导致现代的我们难以得知其中的详情。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雍正帝装糊涂。
  雍正帝装糊涂是有例可循的——雍正十一年“隋赫德钻营老平郡王纳尔苏案”。

  四、“十四名口”不包括李煦的生母文氏与妻子韩氏
  生母文氏卒于康熙五十九年庚子(1720年)十一月十五日。
  妻韩氏卒于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年)八月初六。
  因此,“十四名口”不包括李煦的生母文氏与妻子韩氏。
五、“十四名口”不包括李煦的长女李氏
  《虚白斋尺牍》卷二[201]《寄女儿女婿》写于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年)八月。
  《虚白斋尺牍》卷二[216]《寄佛家女儿》写于康熙五十四年甲午(1715年)三月。
  可见,李煦的长女李氏早就出嫁了。
  因此,“十四名口”不包括李煦的长女李氏。

  六、李煦家籍没的时间
  1723年——雍正元年(癸卯)正月,李煦家籍没。
  该年六月,李煦家属“解送交部”。

  七、雍正元年李鼐只有七岁(虚岁)

  八、康熙六十一年李煦家苏州人口(不含仆人)(多半依据史料)
  (一)王氏(李煦的嫡母)。
  (二)李煦,詹氏(李煦之妾),范氏(李煦之妾)、某氏(李煦之妾)。
  (三)李鼎(李煦的长子、詹氏之子)、李鼎之妻巴氏、李鼎之妾某氏、
  李鼐(李煦的次子、范氏之子)、
  李某(李煦的次女、某氏之女)。
  (四)李某(李鼎之子)、
  李纹(李鼎的长女)、
  李绮——妙玉(李鼎的次女)。
  (五)共计十三人。
  比李煦加家属“十四名口”少两人。
  比李煦加“十五名口”少三人。

  九、康熙六十一年李煦家的妇孺
  (一)王氏(李煦的嫡母)。
  (二)詹氏(李煦之妾),范氏(李煦之妾)、某氏(李煦之妾)。
  (三)李鼎之妻巴氏、李鼎之妾某氏、
  李鼐(李煦的次子、范氏之子)、
  李某(李煦的次女、某氏之女)。
  (四)李某(李鼎之子)、
  李纹(李鼎的长女)、
  李绮——妙玉(李鼎的次女)。
  (五)共计十一人。
  比雍正二年十月十六日的“李煦之妇孺十口”多一人。

论脂砚斋是爱新觉罗•永璧


  《论脂砚斋是“永国公”永璧》的第七节是《“如闻其声见其形”的批者是永国公》。该节写道:
  甲戌本第十五回里“二丫头情景”中的“那丫头道:'你们那里会弄这个,站开了,我纺与你瞧。’”处,有侧批“如闻其声见其形。”
  “春来不愤轻盈燕”故事是“二丫头情景”的本事。
  显然,“如闻其声见其形”的批者,正是“春来不愤轻盈燕”故事的隐秘的窥视之人,这窥视之人就是永国公!
  “后月余晤永国公,忽有刘阮之謔。余与貽谋惊讶莫测,盖彼时伊在其园中于墻头窥见之也。”
  这位永国公趴在墙头上来窥见敦诚、贻谋的秘密。

  《论脂砚斋是“永国公”永璧》的第十二节是《永璧应是脂砚斋》。该节写道:
  前面我已经论证了“如闻其声见其形”的批者是永国公。
  “春来不愤轻盈燕”故事是“二丫头情景”的本事。
  “春来不愤轻盈燕”故事,发生在“壬午春”(乾隆二十七年春季)。
  乾隆二十七年在世且在职的“永”字辈的国公有四位:永璥、永玮、永瑺、永璧。
  哪一位永国公是“如闻其声见其形”的批者呢?
  近几年,我经过反复的琢磨,感觉到《石头记》的作者、阅者、批者是一个极小的圈。
  曹雪芹、敦诚、敦敏、张宜泉等人都不在这个圈子里。
  棠村、孔梅溪、松斋各仅有一条批语,虽在圈里,可能也是偶尔为之。
  永国公能在《石头记》里写上一条批语,是极不容易的!
  绵伦是“永国公”永璧的长子。
  绵伦去世于乾隆三十九年,而“甲午八月泪笔”眉批的“批者”同样去世于乾隆三十九年。
  因此,绵伦应与《石头记》有极密切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推断绵伦就是甲午八月泪笔”眉批的“批者”。
  再回头看绵伦之父永璧。
  我认为“曹雪芹”(无名氏甲)去世于乾隆三十七年除夕。“曹雪芹”(无名氏甲)因“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这泪尽,或许包含因老朋友去世而“泪尽”。
  《春秋战国全球中文网•春秋历史网•中国历史•清•人物列传•详细情况• 清十二帝后妃子女全集• 清世宗雍正后妃及子女》写永璧“乾隆三十七年三月初二日薨”,写得如此详细,我相信此条记录来历不凡,必定来源于清宫档案。
  永璧去世的时间,与“曹雪芹”(无名氏甲)去世的时间相隔只有十个月,颇符合“甲午八月泪笔”眉批的“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之语气。
  “曹雪芹”(无名氏甲)与永璧,应就是“一芹一脂”!
  永璥、永玮皆卒于乾隆五十二年。
  永瑺卒于乾隆五十三年。
  这三位“永国公”的去世年份,与《石头记》的作者、阅者、批者的去世年份(乾隆三十七年及乾隆三十九年)皆相差甚远。
  唯有永璧卒于乾隆三十七年!
  加上永璧之子绵伦去世于乾隆三十九年甲午,与“甲午八月泪笔”基本相合。
  因此,唯有永璧这位“永国公”是“如闻其声见其形”的批者!
  永璧应就是脂砚斋!

  今天,我不仅认为永璧是脂砚斋,而且认为永璧是《石头记》的作者,更认为永璧是《石头记》的最重要的作者!

  何谓“最重要的作者”?吕不韦、刘安、刘义庆、萧统等就是“最重要的作者”。
  不仅仅是撰写者、阅评者,而且是组织者、综其纲要者,而且是其中最重要的思想者,这就是“最重要的作者”!
我在《宝玉的第一原型是永璧》里写道:
  第二节、神“瑛”侍者与永“瑛”
  甲戌本第一回写道:“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
  百度百科“永昼”条写道:“(永昼)第一子永瑛。雍正九年四月十二日生,母嫡福晋吴扎库氏。雍正十年六月初七卒。年三岁,无嗣。”
  神瑛侍者与永瑛,都有“瑛”字。
  我想:这不是一般的巧合,而是永璧故意将他早殇的兄长之名镶嵌在《石头记》开头的神话里。  
  第三节、“永昼”是“永”璧与弘“昼”的合写
  甲戌本第一回写道:“一日,炎夏永昼。【甲戌侧批:热日无多。】士隐于书房闲坐,至手倦抛书,伏几少憩,不觉朦胧睡去。”
  我想:这“永昼”正是永璧与弘昼的合写,即“永璧”的前字与“弘昼”的后字合写。永璧是儿子,弘昼是父亲。
  第四节、永璧的生日在炎夏
  百度百科“永昼”条写道:“(永昼)第二子和硕和勤亲王永壁。雍正十一年六月十三日子时生,母嫡福晋吴扎库氏。乾隆三十五年十月袭和硕和亲王。乾隆三十七年三月初二日薨,年四十岁。嫡福晋博尔济吉特氏。”
  永璧的生日“六月十三日”正是“炎夏”!
  “六月十三日”合乎甲戌侧批“热日无多”。
一个闲散王爷,可能做些什么呢?或惹事,或无为,或思考。
  永璧是一个为大清社稷思考的王爷。
  永璧去世于乾隆三十七年,享年仅四十岁,真可谓英年早逝!
  永璧之父弘昼,注定是不能当皇帝的。
  轮到永璧,连襄理朝政的资格也没有。

  《石头记》对曹植格外看重,对《洛神赋》情有独钟。
  永璧难道不是一个再版的曹植么?
  “学得文武艺,售予帝王家”,这是普通文士、普通武士的志向。
  “学得文武艺”,没有丝毫的“售予帝王家”的机会,这是边缘化的帝王之胄的悲哀!

  甲戌本第三回有关于贾宝玉的两首《西江月》。词云: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甲戌眉批:末二语最紧要。只是纨绔膏粱,亦未必不见笑我玉卿。可知能效一二者,亦必不是蠢然纨绔矣。】
  我以为:第一首《西江月》好像是永璧之父弘昼的写照。
  我以为:第二首《西江月》,可以勉强安在永璧身上,只是要减去第二句“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这三句,是何等的无奈与悲哀!
  这是曹植的无奈与悲哀!
  这是永璧的无奈与悲哀!

 《石头记》的本旨是“无才补天”

  一、“作者的主旨才是《红楼梦》的主旨”
  《红楼梦》的主题太多,于是乎,就应该有第一主题。
  怎样确定《红楼梦》的主题?是看作者的主观还是看作品的客观?是以作者的写作为主还是以读者的理解为主?
  许多老百姓可不管你有多少条理论,也不管你将那些理论说得如何天花乱坠,他们只认准一条——作者的主旨才是《红楼梦》的主旨。
  因此,台面上的索隐家可能就是那么百十来个人,台面下的索隐家可能就有成千上万了。
  二、能言石
  在曹雪芹原创的《红楼梦》里,石头仅仅是块“能言石”。
  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的第十九首是:
  莫问金姻与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
  石归山下无灵气,纵使能言亦枉然。
  显然,这石头以“能言”为最大特征,用的是春秋晋国的典故。
  八年春,石言于晋魏榆。晋侯问于师旷曰:“石何故言?”对曰:“石不能言,或冯焉。不然,民听滥也。抑臣又闻之曰:'作事不时,怨讟(du诽谤)动于民,则有非言之物而言。’今宫室崇侈,民力凋尽,怨讟并作,莫保其性。石言,不亦宜乎?”

  三、补天石
  甲戌本第一回写道: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四、小说的主题由爱情(唯一主题)
  转变为政治(第一主题)
  在甲戌本里,青埂峰下的石头仍然能言,这是对曹雪芹原创《红楼梦》的继承。
  不过,甲戌本增加了女娲炼补天石“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的神话故事。
  这增加的补天石神话,将小说的主题由爱情(唯一主题)转变为政治(第一主题)。
  五、“无材可去补苍天”是“书之本旨”
  甲戌本在“无材补天,幻形入世”之侧有批语云:“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
  甲戌本在“无材可去补苍天”之侧有批语云:“书之本旨。”
  甲戌本在“枉入红尘若许年”之侧有批语云:“惭愧之言,呜咽如闻。”

写凡例者,吴玉峰也

  前几天我撰写了《凡例者,书商广告词也》。该文尾段云“写'凡例’的书商,是第一个将《红楼梦》(《石头记》)出售的书商,也是个特殊的书商。”
  我为何说该书商特殊?因为这位书商极熟悉《红楼梦》(《石头记》)的成书过程,与《红楼梦》(《石头记》)的作者们关系极好,甚至极有可能在《红楼梦》(《石头记》)的成书过程中起到了某几种特殊的作用。
  这“凡例”的作者是谁呢?长期以来有多种猜测、论证:或说曹雪芹,或说脂砚斋,或说曹頫,等等。
  我今来慢慢分析一番。

  一、第一回的五绝
  甲戌本、庚辰本的第一回都有一首相同的五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二、甲戌本“第一回五绝”前的有关内容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讨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三、庚辰本“第一回五绝”前的有关内容
  空空道人听如此话,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讨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四、甲戌本多出“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
  甲戌本“第一回五绝”前的有关内容,庚辰本“第一回五绝”前的有关内容,两相比较,甲戌本多出“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
  这说明什么呢?
  这说明吴玉峰与《红楼梦》极有关系!
 五、甲戌本“凡例”首段
  《红楼梦》旨义。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名则书中曾已点睛矣。如宝玉做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又如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来,上面即錾“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睛。又如道人亲眼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则系石头所记之往来,此则《石头记》之点睛处。然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然通部细搜检去,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哉?若云其中自有十二个,则又未尝指明白系某某,及至“红楼梦”一回中亦曾翻出金陵十二钗之簿籍,又有十二支曲可考。

  六、甲戌本书名应为《红楼梦》
  甲戌本“凡例”首段的第一句、第二句是“《红楼梦》旨义。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
  甲戌本“凡例”这么写,作用是什么呢?
  只有一个作用:表明这个本子的书名就是《红楼梦》!
  如果这个本子的书名就是《石头记》,那么就应该这么写——“《石头记》旨义。是书题名极多,《石头记》是总其全部之名也。”
  恰恰甲戌本“凡例”首段的第一句、第二句没有“这么写”,这就从反面证明这个本子的书名就是《红楼梦》!

  七、甲戌本的版式应同于郑藏本
  甲戌本的书名应为《红楼梦》,“凡例”的全称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凡例”,又是《红楼梦》,又是《石头记》,这个矛盾如何解决呢?
  郑藏本(郑振铎藏本)的版式非常圆满的解决了这个矛盾。
  林冠夫先生在《红楼梦版本论•残缺过甚的郑藏本》里写道:“各钞本都没有二名兼署的,惟此本较为奇特:各回的回前,署书名为《石头记》,而各页版心一行的鱼尾上部,即书口的位置,却各书'红楼梦’三字,无一例外。”
  就形成的时间而言,甲戌本在先,郑藏本在后,这是无疑的。
  说不定郑藏本的版式是从甲戌本原本学来的。
  当然,现存甲戌本的版式完全不同于郑藏本。这应该说是现存甲戌本的版式与甲戌本原本的版式大不相同!

  八、写凡例者,吴玉峰也
  甲戌本“第一回五绝”前的有关内容,多出“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说明吴玉峰与《红楼梦》极有关系!
  甲戌本“凡例”首段的第一句、第二句是“《红楼梦》旨义。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这从总体上高度重视《红楼梦》书名!
  谁极熟悉《红楼梦》(《石头记》)的成书过程且与《红楼梦》(《石头记》)的作者们关系极好且高度关注《红楼梦》书名呢?
  唯有吴玉峰!
  因此,写凡例者,吴玉峰也。

 宝玉的第一原型是永璧

  第一节、永璧是宝玉的第一原型
  宝玉的原型,至少有一百位。
  我将宝玉的原型排个队:
  第一原型:“作者”——爱新觉罗•永璧。
  第二原型:爱新觉罗•绵伦。
  第三原型:爱新觉罗•福彭。
  第四原型:“石兄”——爱新觉罗•绵某(胤礽的曾长孙)。
  第五原型:富察•明瑞。
  第六原型:曹雪芹。
  第七原型:无名氏甲(程日兴、扬州高士)。
  第八原型:傅恒的某远房亲戚。
  第九原型:年贵妃(雍正帝的贵妃)的某亲戚。
  第十原型:纳兰•性德
  …………

  第二节、神“瑛”侍者与永“瑛”
  甲戌本第一回写道:“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
  百度百科“弘昼”条写道:“(弘昼)第一子永瑛。雍正九年四月十二日生,母嫡福晋吴扎库氏。雍正十年六月初七卒。年三岁,无嗣。”
  神瑛侍者与永瑛,都有“瑛”字。
  我想:这不是一般的巧合,而是永璧故意将他早殇的兄长之名镶嵌在《石头记》开头的神话里。  

  第三节、“永昼”是“永”璧与弘“昼”的合写
  甲戌本第一回写道:“一日,炎夏永昼。【甲戌侧批:热日无多。】士隐于书房闲坐,至手倦抛书,伏几少憩,不觉朦胧睡去。”
  我想:这“永昼”正是永璧与弘昼的合写,即“永璧”的前字与“弘昼”的后字合写。永璧是儿子,弘昼是父亲。

  第四节、永璧的生日在炎夏
  百度百科“宏昼”条写道:“(宏昼)第二子和硕和勤亲王永壁。雍正十一年六月十三日子时生,母嫡福晋吴扎库氏。乾隆三十五年十月袭和硕和亲王。乾隆三十七年三月初二日薨,年四十岁。嫡福晋博尔济吉特氏。”
  永璧的生日“六月十三日”正是“炎夏”!
  “六月十三日”合乎甲戌侧批“热日无多”。
 第五节、“甲午八月泪笔”的批写位置令我特别惊奇!  
  甲戌本第一回有眉批云:“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
  这段眉批写在哪儿?就写在“一日,炎夏永昼。【甲戌侧批:热日无多。】士隐于书房闲坐,至手倦抛书,伏几少憩,不觉朦胧睡去。”的顶端!
  这难道是无意的吗?!
  这段眉批里的“芹”就是冒充曹雪芹的无名氏甲,“脂”就是脂砚斋,也就是永璧。
  而这段眉批的下边就有“永”字。
  这“永”字与“昼”紧相联系,这“永某”只能是弘昼的儿子。
  总之,“甲午八月泪笔”的批写位置令我特别惊奇!
  这段眉批故意选在这个紧挨“永昼”二字的位置书写,或为感情自然所至,或故意为读者们设置破密的机关。

  第六节、曹雪芹的生日不在炎夏
  曹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十日。
  马氏生的遗腹子是曹天祐。
  曹天祐不是曹雪芹。 
  曹頫奉旨继任江宁织造,于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初七上表谢恩,其中有一段为“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恐长途劳顿,未得北上奔丧。将来倘幸而生男,则奴才之兄嗣有在矣。”
  若马氏九月分娩,则曹天祐生于康熙五十四年五月。
  若马氏十月分娩,则曹天祐生于康熙五十四年六月。
  然而,关键是曹天祐不是曹雪芹!
  成千上万的人将曹雪芹当作宝玉的原型。
  许多人认为曹天祐就是曹雪芹。
  但没有一个人将不是曹雪芹的曹天祐当作宝玉的原型。
  至于曹雪芹生于雍正二年,那是由“四十年华”倒推出来的。此说缺点甚多,不在我考虑之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