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昆仑关鲜为人知的前世秘密!| 广西旅游年卡&黎叔寻古

 广西旅游年卡 2021-11-14


巍巍昆仑,千古雄关。一夫当关,万人莫开。

昆仑关,我国十大名关之一,南宁市门户和屏障(从北路进攻南宁,必先夺取昆仑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抗日战争中声名鹊起并被载入史册。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

古往今来,昆仑关一直是交通要道。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在宋代以前,昆仑关—古漏关(现思陇镇南关村委境内的古漏隘)之间的昆仑道,并不是常用的官府驿道和重要商旅通道

其中原因,涉及到昆仑关的前世秘密。


▲重修后的昆仑关

在宋代以前,现在的柳州地域与南宁地域之间的商旅沟通,大多走的是大明山东侧镆铘关古道。主要的缘由有两点:第一,镆铘关古道方便;第二,昆仑道难以逾越。

从上林县清水河水路抵达大明山脚,就能翻越镆铘关陆桥,直下武鸣马头镇的武鸣河水路,直通左右江水路。

而昆仑道山路崎岖,在古漏关一段有巨石当道,即使是轻装简从的行人都非常难行,更别说辎重货运了

所以,宋代以前,昆仑道极少人走,并不影响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昆仑关与古漏关一南一北互为犄角,一个向西南虎锯,一个向东北龙蟠,互为战略纵深,是一个难攻易守的地方,两关是难以割舍的唇齿相依关系。现在宾阳老人一直还记得“要守昆仑,需防古漏”的古训。


▲昆仑关向西南虎踞雄姿

到了北宋·咸平年间(986年-1002年),古漏关在王举的组织开凿下,昆仑道才逐渐成为交通要道。

王举,宾阳县古代的宦旅名士任宾州知州上任伊始,勤政为民,关心群众疾苦,为百姓谋求福祉

他知晓古漏关(又名高井隘隘高且陡,两旁怪石嶙峋,荆棘丛生,阻挡行旅,就立马组织州民,凿山劈崖,烧石降坡拓地,开辟道路。经过日夜艰苦奋战终于在险峻山崖上开出一条道路来并在路旁开出古漏圳,引出泉水,灌溉太守以下至新桥一带数千亩农田。

在当时生产力极低的条件下,王举率领州民劈山开出道路并引水溉田,其功绩是不简单的。

古漏道路的开通,由邕州至宾州不再绕道镆铘关,而是径取昆仑关,过古漏关,直驱宾州到达柳州。

清咸丰同治年间,宾州处士雷雨人曾写“古漏关怀古诗”云:斩棘披荆劈此山,当年高井立雄关;石缝漏水蛟泉泻,岭脊盘云鸟道关。化险成夷长坦荡,抚今追昔免跻扳;咸平守牧贤劳在,无复人歌行路难。

此诗不仅描写当年古漏关开路之艰难,也颂扬了王举的功绩。

▲昆仑关烈士纪念塔
此后的五十多年后,狄青于皇佑五年(1053年),率领主力,逼迫侬志高北犯桂州、柳州、宜州的兵锋,折回向昆仑关驻守,时年正月,狄青率大军抵达昆仑关附近的宾州,上演了一出夜夺昆仑的好戏。

经此一役,昆仑关古道名声大噪,由于宋后对古道的不断拓展,为元、明后宾州驿道的畅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致民国时期,昆仑关成为南宁至柳州最主要通道,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收复后的昆仑关

如今,对于昆仑关的认知,很多人只知道其特有的军事功能。却很少知道(或提起)宋代的王举开凿古漏关连通昆仑道的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