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如何统一纷乱的北方,成为十六国历史的终结者?

 凤凰山居士 2021-11-14

发布时间: 20-10-06 10:46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一、拓跋部最落后,却发展最快

魏晋南北朝的北方各族中,鲜卑是和匈奴、羯、氐、羌四大族并列的大族,这个大族又有很多部族。在两晋以前,鲜卑部落中最落后的一支是拓跋部。

拓跋部落后的原因,并非这个部落不愿意接受新的文明,而是因为他们内迁的时间最晚。拓跋部是在被东汉击溃的匈奴西迁之后,才得以填补匈奴离开的真空,从大兴安岭地区逐步迁徙到内蒙。

而拓跋部来到塞外的内蒙时,内附汉朝的南匈奴已经在长城内聚居多年了。

公元258年,正值曹魏司马昭专权的时代,拓跋部来到了盛乐(即今和林格尔),并在此安稳定居。

8年以后,司马氏建立晋朝,完成了三国一统,塞内外各族纷纷表态支持司马氏,因此他们都得到了晋朝的承认。结果,就是在强大的晋朝庇护下,各民族得以和谐发展。

到西晋“八王之乱”时,拓跋部已经稳定发展了40余年,拥有了几十万战士,他们强悍善战,战斗力远超匈奴和羯族,居所有民族之首,依然对晋朝忠心耿耿,可是,他们的文化还是很落后,依旧过着游牧生活。

匈奴刘渊反晋时,拓跋部坚定地站在了晋朝一边,他们在并州刺史刘琨的指挥下,每出战必大获全胜,以至在晋朝军队面前凶悍无比,占尽心理优势的后赵石勒军团,只要听说有拓跋部参战,士气立刻变得低落,而石勒本人就最怕拓跋。

晋朝也不亏待拓跋,刘琨与拓跋部首领拓跋猗卢结为兄弟,奏请封拓跋猗卢为大单于,并封为代公,允许拓跋猗卢在关内的代郡游牧。

公元315年,晋朝封拓跋猗卢为代王,正式允许他以盛乐为中心建立国家,又允许他可以进入代郡和常山郡内游牧。常山郡更在代郡以南,是以今天石家庄为中心的河北地区,对拓跋猗卢开放了常山郡,说明了晋朝对拓跋猗卢的完全认可。

可是在拓跋部的代国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雏形之后,却在公元376年被前秦苻坚所灭。代王拓跋什翼犍和儿孙们被迁到了长安,他6岁的孙子拓跋珪则留在了代国。

拓跋代国被灭10年后,公元386年正月,拓跋珪在代国故地牛川宣布复国,4月改代称魏,拓跋珪自称魏王。

公元398年12月,拓跋珪在平城(今大同)即皇帝位,正式建立魏国,这就是历史上的北魏。

拓跋珪对拓跋部的贡献,是完成了初创艰难的三大步:

第一大步是恢复代国,保住了灭国后面临分崩离析的拓跋部的精神和血脉;

第二大步是统一了拓跋各部,更灭了强邻后燕,国土涵盖今天的山西和河北地区,成为一个区域性强大国家;

第三大步是推动拓跋部从游牧向农耕转变,使得入关最晚,最落后的拓跋部缩小了与其他部族的文明差距。

拓跋珪是个不世出的英雄,因为他的每一大步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都使得拓跋部发生跳跃性发展。

而拓跋珪之后,他的孙子拓跋焘更将北魏带入了另一个划时代的高峰。

二、使柔然称臣

公元423年,16岁的拓跋焘即皇帝位,这个年龄和他的爷爷拓跋珪在牛川恢复代国的年龄一样,爷孙俩都是英雄出少年。

北魏在拓跋焘即位时,由于他的爷爷拓跋珪和父亲拓跋嗣的推动,整个民族的汉化程度已经非常高。拓跋焘的父亲拓跋嗣给他留了六位辅政大臣,这六位大臣中,就有著名的汉臣崔浩。

拓跋焘本人聪明大度,心胸宽广,他即位时,北魏面临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处在东南西北四面强敌的环绕中。

北魏面临的敌人,除了北面的柔然和南面的刘宋,在东面,有汉人的北燕政权;在西面,有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强大的大夏和卢水族人建立的强大北凉。

对北魏来说,刘宋虽然强大,可是雄才大略的刘裕刚死,他的儿子刘义符并不是个好皇帝,因此短期内还不会对北魏构成威胁。再加之拓跋焘最信任的汉臣崔浩的汉人情节,使得拓跋焘并不急于和南朝刘宋发生碰撞。

拓跋焘着手要解决的,就是他的两个北方强邻,大夏和柔然。

可是,还没有等拓跋焘动手,柔然主动向北魏发起了进攻。

柔然也是鲜卑族,他们占领着今天内蒙以北,包括外蒙在内的广袤北方地区。对柔然来说,北魏是个强大而具有威胁性的邻国,掌控着他们进入最繁华中原地区的通道,严重阻碍着他们进出温暖中原的道路,因此是他们必须征服的国家。

拓跋焘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424年8月,柔然向北魏发起了主动进攻,他们以6万骑兵出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攻陷了拓跋部起家的盛乐。

草原民族只认强者,因此只能以武制武。拓跋焘的胆识和魄力就在于,他虽然只有17岁,却并没有只让手下的将军们应战,而是毅然率大军亲征。

拓跋焘大军以三日二夜的行军到达云中,结果被以逸待劳的柔然骑兵围了50多重包围圈。眼看着柔然骑兵的包围圈越缩越小,马匹挨在一起就像厚厚的城墙一样向前推进,北魏士兵们惊慌失措,军心不稳,可是17岁的拓跋焘却神态自若。士兵们见皇帝如此,军心顿时稳定,大家奋勇厮杀,一举射杀柔然部帅,反而使得柔然可汗大檀惊恐逃跑。北魏军乘胜追击,杀了柔然数千人,获得马匹1万余匹。

拓跋焘刚即位柔然就大举进犯,让拓跋焘恍然意识到,他的第一外敌就是柔然,于是,他于同年12月,遣平阳王长孙翰率领5万骑兵袭击柔然,将柔然赶往大漠深处。

第二年即公元425年,拓跋焘又分兵五路向柔然进攻。各军抵达漠南后(今二连浩特以南的内蒙地区),拓跋焘命令舍去重,全军轻骑并只携带15日的粮食,大军以突袭姿态向柔然进攻,又将柔然驱往北方。

公元429年,拓跋焘正准备对柔然大规模用兵时,一份南朝的通牒让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这时,正是南朝刘宋的勃勃上升期,第三任皇帝刘义隆杀了前皇帝刘义符的三位辅政大臣,稳固了自己的权力,启动了元嘉之治,并积极准备北伐。意气风发的刘义隆在战前给拓跋焘发了一份通牒,要求归还黄河以南地区,否则就讨取。

南朝的行动,让拓跋焘陷入两面作战的境地,如何决策?需要拓跋焘的智慧和魄力。

拓跋焘决定先打柔然,他认为相比柔然,南朝并不可惧,因为南朝只是要黄河以南,而柔然是要他的国,黄河以南的地区,失去了还可以收回,而失去国家则丧失了根本。

因此拓跋焘并不在意南朝的威胁,而是起大军北伐柔然,这次同样在抵达漠南时抛弃辎重,又以突袭姿态打得柔然可汗大檀逃之夭夭,不知所踪。这次拓跋焘下了一战而永久解决柔然问题的决心,将柔然国打得四分五裂,各部落首领争相逃散,各地的牛羊马匹成了无主之物。拓跋焘乘胜分兵追逃,扫荡东西五千余里,南北三千余里,从此一蹶不振。

柔然可汗大檀死后,他的儿子吴提立继承汗位,并向北魏纳贡称臣。

三、灭赫连大夏国

拓跋焘向柔然用兵时,南朝刘宋果然乘机夺取了北魏黄河南岸的几个城市,可是,拓跋焘解决完柔然后,立刻用兵南面,又将黄河南岸的几个城市夺回。

解除柔然的威胁后,拓跋焘开始对西面大夏进行最后一战。

大夏是匈奴铁弗部建立的政权,地盘在今天的宁夏,陕北和内蒙古乌海、鄂尔多斯等地,开国君主赫连勃勃以严酷法令治国,比秦的统治有过之而无不及,国内百姓困苦,可是军队战斗力很强,尤其在赫连勃勃严酷的刑法之下,武器制造得非常精良。

之所以说拓跋焘解决柔然后是对大夏的最后一战,是因为拓跋焘对柔然用兵时,其实也在同时对大夏用兵,特别是公元425年,大夏王赫连勃勃死后,拓跋焘乘着他的几个儿子争权夺利的机会,主动发起过进攻。

公元427年,拓跋焘对大夏国展开了决战。这次决战中,拓跋焘身为国主,冲锋在前,作战中,他马失前蹄,还差点成了大夏人的俘虏,手上还中了流箭,可是最终攻下了大夏国的国都,坚固无比的统万城(今陕西榆林和靖边之间)。大夏王赫连昌逃往上邽(今天水)。

紧接着的第二年,拓跋焘继续派军向上邽的赫连昌进攻,活捉赫连昌。可是赫连昌的弟弟赫连定逃往平凉继续称帝,延续大夏国祚。

公元430年,乘着拓跋焘北伐之际,赫连定居然联合南朝刘宋对北魏进行夹击,双方还拟定了瓜分北魏的协议。

这时,拓跋焘已经解决了柔然,他还是放过南朝,全力打大夏。

拓跋焘对大夏以两路用兵,先用始平公拓跋归一军吸引大夏的主力,自己亲率一军乘虚攻打平凉。

始平公拓跋隗归忠实地完成了拓跋焘的任务,他这一军不但吸引了大夏军的进攻主力,更让赫连定又派出数万人支援,使得平凉更加空虚。拓跋焘亲率轻骑抵达平凉城下,将平凉城团团围住,为避免牺牲,他并不攻打,而是断了平凉城的水源和粮草。

赫连定在水源被截断的情况下,不得已突围,结果被杀得单骑落荒而逃,他准备投上,结果在第二年,即公元432年被北魏属国吐谷浑抓获,送到北魏京城平城处死。

至此,存在了24年的大夏国灭亡。

大夏灭亡后,拓跋焘在北方的对手,只有两个小国了,即东面的北燕和西面的北凉。

四、灭北燕和北凉

相比北凉来说,北燕对北魏的地理位置更加重要,因为它包含了今天河北和辽宁的靠海地带,是海盐的重要产地。可是实力却很弱小。

拓跋焘灭大夏后,立刻马不停蹄亲征北燕。

公元432年7月,拓跋焘在濡水(今滦水)驻留,征发幽州地区各族百姓万余人运送攻城器具,之后抵达北燕都城和龙(今朝阳市)。

拓跋焘的实力虽然比北燕强大得多,可是他依然不想硬拼,而是想慢慢动摇北燕根本,使得北燕不战而灭。因此在围困和龙城时,不断对北燕其他城市进行攻略,之后将北燕的六郡3万户百姓迁入幽州。

北燕本来就国小人稀,迁3万户已经遭受了沉重打击,之后拓跋焘不断对北燕进行蚕食,使得北燕疲劳不堪。公元436年,北魏仅派1万军打和龙城,结果北燕王冯弘将宫殿付之一炬,然后裹挟全城百姓逃往高句丽。

北燕被灭后,就只剩下了北凉。

北凉本是汉人段业建立的,最初只有凉州一郡。后来卢水族人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立,向东扩张到姑臧(今武威),将这里做为都城,后又向西扩张到了敦煌,占领了丰茂的河西走廊,这里水草丰盛,是牛羊马的天然牧场,而且位于东连中原,西接西域的交通要道,贸易十分发达,因此,北凉虽小却富裕。

北凉的国主沮渠牧犍是沮渠蒙逊的儿子,他表面上对北魏称臣,却一直不安分,想做西域地区霸主,因此挑拨着西域各国背离北魏。

拓跋焘灭了北燕后,本打算乘胜灭北凉,被刚出使北凉回来的尚书李顺劝阻,理由是连年征战,军队劳苦,因此需要修生养息,而且北凉荒凉,对这个地方征战弊大于利。

三年之后的公元439年,拓跋焘越来越感觉到沮渠牧犍有贰心,于是在汉臣崔浩的支持下率军亲征北凉。

北魏军抵达姑臧城下后,拓跋焘发现这里水草丰盛,和李顺说的完全不同,后悔来晚了。可是沮渠牧犍还没有看清双方的实力差距,他还想抵挡,他的两个侄子却看得很清楚,分别向北魏投降,于是沮渠牧犍不得不带着文武5千人“面缚请降”。

于是,北凉的历史也就此终结。

北凉被灭,标志着从公元304年氐族李雄在成都称王建立成汉,以及匈奴刘渊在左国城(今离石)建立汉赵,至公元439年北凉灭亡为止,历经135年的十六国时代结束。至此,华夏大地上只剩下两个主要的政权,即北魏和南朝宋,这两个政权形成了南北对峙。

雄才大略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成了十六国历史的终结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