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下肢无力,走路不稳的现象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老年人的身体老化,腿脚不灵便,走起路来非常吃力,故很多老人都会借助拐杖进行行走,这种情况属于自然规律,但也有些下肢无力,走路不稳是由疾病引起的,比如以下几种: 1. 深感觉问题 ”是指肌肉及关节位置觉、运动觉、震动觉。如传导深感觉的神经纤维或大脑感觉中枢病损,就会出现深感觉障碍。一般表现为在床上抬腿、用力没问题,只是下地走路不稳。糖病患者可能也会存在此问题。 2. Vb12缺乏 有些患者严重挑食,或有胃病,导致Vb12缺乏,也可能会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出现下肢无力,走路不稳的情况。 3.小脑病变或下肢动脉问题 走路不稳的,应该是小脑的病变,轻度的萎缩是没有问题的,或者是下肢动脉有不正常,可先检查下肢动脉,如下肢动脉没有闭塞的话,就可能是小脑的疾病。 4.脊髓和神经问题 如双下肢,不论躺在床上还是到地下都非常没有力气,走路也不稳,要观察有没有大小便问题。如同时也出现大小便的问题,这时就要考虑有没有脊髓、运动神经、自主神经的问题。脑、脊髓、周围神经,甚至神经-肌肉接头出问题,都能导致肢体无力,出现这种情况时就要及时去医院就医问诊。 又:出现下肢无力、走路不稳的疾病时,除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进行一些改变,避免久坐久站,弯腰负重。同时可倒着走或适当的游泳、做平板支撑,以锻练身体稳定性。 动脉硬化造成下肢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下肢缺血的疾病 表现为下肢间歇性跛行、皮肤苍白、皮温降低、肢端麻木、疼痛,甚至发生溃疡或坏死 发病与吸烟、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因素有关 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 定义 下肢动脉硬化是下肢动脉壁上沉积了一层腊样的脂类,在动脉壁形成斑块,使动脉的弹性降低。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是在斑块的基础上病变进一步发展,造成下肢供血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病变肢体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的下肢缺血症状的慢性进展性疾病。 常表现为下肢间歇性跛行、皮肤苍白、皮温降低、肢端麻木、疼痛、甚至发生溃疡或坏死。 中老年人常见的肢体慢性缺血性疾病,是全身性动脉硬化在肢体的局部表现。 分类 根据缺血程度分类 无症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无下肢局部缺血症状,又称为下肢动脉硬化。 有症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下肢缺血症状,如出现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肢端溃疡坏死等。 发病情况 据Belch报道,北美和欧洲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有2700万人以上,一般人群的发病率为3%~10%,7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15%~20%。每年新增重度下肢缺血患者为500~1000/百万人。 资料显示, 我国动脉硬化的发病率60岁以上达到了70%。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60岁以下为5%,60~69岁为5%~10%,大于70岁为20%。 无症状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占82%。 在既往研究中,下肢动脉硬化患者10年生存率小于60%,未来心肌梗死危险性增加4倍,脑卒中危险增加2~3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