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事不过三,这个“o”的读音,马上就要超过这个原则了。 今天又查阅了一些文献,才发现,这其实是汉语拼音方案中的一个bug,很多人都在讨论——看来来自一线的问题,一定是有原因的。这也提醒所有做理论工作的人们,当你的那些东西拿到实践中问题很多的时候,最好检视一下自己搞得那个东西是不是确实有问题了。 关于o的读音问题,有三种主张:
对外汉语的老师说,如果统一读作【uo】,那么留学生给落、多、国注音的时候,就写成了lo、do、go,给波、坡、抹注音就写成了buo、puo、muo。 语文老师说,如果都读作uo,那哦、噢、嚄这几个字就不认识了。 研究者说,读作【o】有道理,因为毕竟在汉语拼音方案中,还有个uo,两个音区别开来是对汉语拼音方案的基本尊重;读作【uo】也有道理,毕竟从实际的应用看,高频出现的是uo这个实际音值。 对此,陈宏在《汉语拼音方案中o的拼合与音值》一文,将这个问题清理得比较彻底,并且给出了中肯的建议。 以下摘录一些这篇文章的观点 对于上述观点,我是赞成的。从实践的角度,从经济性原则考虑,如果能够在修订《汉语拼音方案》时,直接删除o,与圆唇音相拼的o都改成uo,这样符合语言和教学的实际,操作起来也更加容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