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聊第109期 读懂身体,收获健康 大肠分为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如果大肠里长息肉,很多人可能根本没有感觉,也有一些人会有大便变细、便血等症状。 丁伟群 副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消化科行政副主任、日间操作病房主任、上海市消化内镜质控专家。 肠息肉到一定年纪都会有么? 大肠在人体的主要功能是: 1、形成和暂时储存粪便, (通过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和电解质完成) 2、为人体提供短链脂肪酸和维生素。 那么肠息肉是啥呢? 其实就是多出来了一块或多块肉。 肠息肉通常没有明显症状, 但也可能发生腹部不适、腹胀、 排便习惯改变、腹泻和出血, 巨大息肉可导致肠梗阻。 这块肉从结肠上皮长出来, 可以在结肠粘膜面上看到, 是向肠腔内突出的一种赘生物。 内镜下看到的肠息肉 尚未癌变的息肉仅向内生长, 局限于粘膜上皮层, 不会突破肠粘膜。 结肠息肉和年龄有明确相关性, 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上升,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有。 结肠息肉的高危因素包括: 高龄/男性/结肠癌和息肉家族史, 吸烟/饮酒/肥胖, 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肠道粘膜的损伤/炎症/感染等。 大肠息肉要紧么? 大肠息肉分为两种: 1、肿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锯齿状病变/遗传有关息肉综合征) 2、非肿瘤性息肉。 (包括增生性/幼年性/炎性/错构瘤性息肉) 只有少数(≤5%)的腺瘤, 经过7-10年会进展为癌症。 不过,85%~90%的结直肠癌, 由结直肠腺瘤转化而来, 而约2/3结肠息肉为腺瘤, 因此,大部分结直肠癌和息肉有关。 早期干预可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 因此在临床肠镜检查中发现肠息肉, 应当予以积极处理。 但是,对于肠息肉, 就算是腺瘤,也不用太过紧张。 腺瘤性息肉的生长速率不尽相同, 也不一定呈现线性趋势, 大部分小型息肉生长极为缓慢。 (平均每年0.5mm) 只有进展期腺瘤的进展风险更高。 (>10mm、伴高级别异型增生或有绒毛成分) 总而言之,对于肠息肉来说, 癌变率主要与组织学分型、瘤体大小、 瘤体生长方式及上皮异型增生有关。 (意思就是:需要医生专业判断) 因此:发现结肠息肉并积极处理后, 规律随访结肠镜即可。 肠镜检查的过程: 在使用药物使患者肠道清洁后, 医生会将一根末端带有 摄像头和光源的细管从肛门进入, 穿过直肠、结肠直到回肠末段。 肠镜可通过镜身前端的微型图像传感器 1、获得直肠及结肠粘膜侧的清晰图像, 检查期间医生可能会发现: 粘膜充血/溃疡/息肉/憩室甚至肿瘤等。 如果配备特殊光及放大系统, 2、可以发现分析大肠粘膜的微小变化。 3、在镜检期间还可对可疑病变进行活检, 即采集少量结肠粘膜组织做病理组织学诊断。 4、肠镜下可以做很多超级微创治疗: 息肉摘除/肠镜下止血, 和早期结直肠癌的粘膜下剥离等。 大肠息肉割除后要注意什么? ![]() 有分析研究显示, 肠息肉切除后1~5年的复发率分别为 37%、47%、41%、48%、60%。 因此切除肠息肉后的患者, 术后1月内若出现: 剧烈腹痛/呕血/便血/黑便等, 需即时就诊。 术后建议长期随访定期结肠镜检查, 以评估息肉是否复发或新发, 同时对于有癌变风险的患者, 其亲属需要更早接受息肉和结肠癌检查。 ![]() 有研究表明结直肠息肉与 胃食管及肝脏胰腺疾病存在一定相关性。 一方面由于P53、APC等基因的突变 在导致肠息肉发生的同时 也容易导致胃癌/肝癌/食管癌/胰腺炎等。 另一方面疾病与外界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血脂、年龄、性别等因素, 所以大肠息肉发生的同时, 如果导致疾病的土壤没有改变, (相应的高危因素还在) 其它消化系统疾病也是很容易发生的。 怎样保护好大肠? 1.增加纤维素的摄入。 (多吃水果、蔬菜) 纤维素有利于粪便排出; 刺激肠道运动, 缩短粪便停留时间, 减少有害物质对胃肠的毒害作用。 因此纤维素有益于预防便秘、痔疮、 结肠癌等疾病的发生。 2.积极运动。 经常运动可以通过免疫细胞及骨骼肌 产生丰富的活性氧,减少氧化应激, 从而降低结肠息肉复发的风险。 并且运动可以通过促进肠蠕动 来减少肠黏膜与致癌物质的接触, 从而减少结肠肿瘤的发生。 3.限制体重、戒烟限酒。 门诊常见问题和误区Q&A 做肠镜痛不痛?需要麻醉吗? 肠镜操作中会有少许不适,但大多数人可以耐受,不能耐受者或治疗需要者可以选择无痛肠镜。 无痛肠镜有风险吗? 所谓无痛肠镜,就是麻醉肠镜,麻醉肠镜有利于操作并能提高患者舒适度。 大多数结肠镜检查是在保留自主呼吸的镇静下实施,大部分麻醉肠镜会采用丙泊酚镇静,其优点包括浓度平衡快,半衰期较短,患者苏醒快,苏醒彻底,残余作用少等。 同时所有麻醉肠镜的镇静部分都由麻醉医生在心电监护下实施,完成麻醉肠镜检查后患者会在麻醉恢复室中接受持续监护,直至完全苏醒。 因此,麻醉肠镜十分安全。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包括:肺和心血管不良事件、低氧血症、心律失常、低血压等,这些不良事件在非麻醉的肠镜中也有发生可能,且均有逆转方法。 大便变细是肠道肿瘤的常见主诉之一,但大便变细不一定就是肠道肿瘤,也可能是肠道息肉,或仅仅是饮食等导致的生理变化。 若出现大便变细、排便习惯改变、便血等,推荐行肠镜检查排除肠道肿瘤及肠息肉。 结肠镜检查中发现的息肉能否立即摘除取决于息肉的大小、数量、形态和分型,还取决于患者是否有出血风险。 对于体积较大、数量较多、富血供或癌变可能较大的息肉,需要完善术前检查再行治疗,治疗后需住院观察。 结肠黑变病是以结肠黏膜黑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肠病,其本质是结肠黏膜固有层内巨噬细胞含有大量脂褐素。 便秘、经常服用泻药及中成药(如蒽醌类)等会导致结肠黑变病的发生。它是一种非炎症性的、良性可逆性疾病,大多数学者认为结直肠癌与结肠黑变病无关。 需停用抗凝药及抗血小板药: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西洛他坐、利伐沙班、华法林以及三七等有活血作用的中药。 停用时间及治疗方案选择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及内镜操作出血风险,由临床医生具体给出指导。 所有的疾病都是早预防、早治疗而低风险。从一个小小的息肉到凶险的癌症,身体还有好多次康复的机会。体检的季节又到了,建议从45岁开始要做肠镜筛查结肠癌。如果有家族史或患结肠癌的风险偏高,也可提早开始筛查。 本期支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栏目支持:市卫生健康委 漫画支持:医学也要好玩儿 编辑:景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