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钟氏研讨资料(20)宋桓公曾孫、襄公嫡孫鍾離啓姓始末考證

 兴宁岗背鍾 2021-11-14

鍾氏历史文化宗亲网
钟氏源流研讨资料
宋桓公曾孫、襄公嫡孫鍾離啓姓始末考證

湖南常德 鍾大元

東漢許慎撰,宋徐铉校定《說文解字》卷十四上載:“鍾:酒器也,從金重聲”;“ 鍾:樂鍾也,秋分之音物穜也,從金童聲,古者垂作鍾”。查考《辭源》、《辭海》、《康熙字典》等辭書,只有金重之“鍾”有姓的義項,繁體古籍所載鍾姓名人都是金重之“鍾”可證。而金童之“鍾”沒有姓的義項,有的地方和個人把金童之“鍾”作爲姓氏,乃筆誤或臆斷所致。

經《鍾姓淵源》“六大系列”的甄別(見原質疑甄別文),唯獨鍾姓出自子姓,源自宋桓公曾孫,宋襄公嫡孫的“鍾離”,有諸多史書爲據,有衆多族譜可依。

《周禮·王制》實行嫡太子世襲制:承繼王位者則承繼帝王之本姓,享有極端的血緣地位,稱爲大宗宗子;其他衆子(嫡長子以外之嫡子,庶子)稱爲小宗宗子,實行分封制(即封地、封姓、封官制)。小宗之首爲宗伯,“帥公族,典三禮(杜預注:指宗禮,祀禮、賓禮),以佐王邦國”。小宗者,乃公之子稱公子,公子之子稱公孫,公孫之子不可再稱公曾孫,而要另立姓氏。考[戰國]左丘明著《春秋左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的《左傳注疏》和楊伯俊集曆代《左傳》注疏、注釋之大成而編著的《春秋左傳注》,均詳載了宋桓公一至六代子孫名字、官職及按宗法啓姓的情況。

自周成王封微子啓繼殷祀,承子姓,開宋國,傳至十三世宋桓公禦說有五子:長子目夷,字子魚,庶出,爲襄公的左師和相。目夷生公孫友,爲成公左師;友生府,以祖父之字爲氏,名魚府,爲宋共公少宰;府生魚石,爲宋平公左師(見楊伯俊《春秋左傳注》第556、874頁)。

次子茲甫,嫡出,立爲太子,後繼位爲襄公。襄公生二子:長爲太子王臣,繼位爲成公[《左傳注疏》載成公有五子:昭公杵臼(被襄夫人使帥甸衛伯攻殺)、公子卬(官昭公大司馬,因宮庭內鬥,握節以死)、公子鮑革(繼昭公之後爲文公,文公卒,子共公瑕立。共公瑕卒,子平公成立。),公子須(官文公司城)、公子朝(官文公司寇)];次爲公子禦。系小宗,僅此一人,首爲宗伯,掌宗禮,祀禮,賓禮。據司馬遷《史記·宋微子世家》雲:“成公十七年(前620年),成公卒。成公弟公子禦殺太子及大司馬公孫固(宋莊公之孫)而自立爲君。宋人共殺君禦而立成公少子杵臼(音處舊),是爲昭公”。而楊伯俊《春秋左傳注》第557頁稱:“宋世家所述成公弟禦殺太子事,不見《左傳》,公孫固之死亦與《左傳》不合,恐是司馬遷所采之異聞”。公子禦有子公孫黎,即《左傳·文公八年》(前619年)所載“宋襄公之孫……公孫鍾離 (本文注:公孫是宋襄公之孫的稱呼,鍾離是姓名。)” 禦卒,子襲小宗之首爲宗伯。

三子公子蕩。“宋桓公生公子蕩,宋成公十七年(前620年)爲司城官職,蕩生公孫壽,壽生司城意渚,以祖父蕩字爲氏,名蕩意諸,諸生蕩虺”(音悔)爲共公司馬,虺生蕩澤,爲文公司馬(見杜預《左傳注疏》冊四卷卷十四第七頁)。

四子公子鱗。“宋桓公生公子鱗,鱗生東鄉矔(音貫),即鱗矔(以父之鱗字爲氏),系宋成公司徒官職”(見《左傳注疏》卷十四第七頁);“矔生司徒文,文生大司寇子奏,奏生小司寇朱(見《左傳注疏》卷二十七和《春秋左傳注》第874頁)。”

五子公子盻,字向父,稱向父盻。“宋桓公生向父盻(音細)、盻生司城訾(音資)守,守生小司寇鳣(音粘)及合左師,左師則向戌也”(見《左傳注疏》冊七卷二十七《春秋左傳注》第875頁);鳣生向爲人,爲宋平公大司寇,戌生向帶,爲宋平公大宰(見《春秋左傳注》第874頁)。爲了便于一目了然,現根據史書所載上述史料,錄編“桓族世系圖”如下:

鍾離,宋桓公曾孫,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之孫,公子禦之子,是《左傳》所載最早的唯一與子姓相連接的鍾姓人物。見于戰國左丘明著《春秋左傳·文公八年》(即宋昭公元年,公元前619年)載(黑體爲原文):“宋襄夫人,(周)襄王之姊也”[楊伯俊《春秋左傳注》第567頁雲:“《禮記·檀公上》載:宋襄公葬其夫人,醯醢(音希海)百甕(音翁)。是宋襄有夫人死在其生前。此夫人系周襄王之始,距宋襄之死已十八年,系其生前繼室”],“昭公不禮焉”(晉杜預注:宋襄公爲昭公之祖,則其夫人爲昭公之祖母)。“夫人因戴氏之族”(杜預注:宋之戴,華、樂、皇皆戴公之後,爲戴族),“以殺(晉杜預注:“以”,欲也,動機)宋襄公之孫孔叔”[晉杜預,唐孔穎達正義:族有兩義,一爲宗族之族,一爲氏族之族。孔叔,即孔防叔,乃宋湣公長庶子弗父河之後,爲宗族之族,(本文注:即弗父河-宋父周-世子勝-正考父-孔父嘉-木金父-臯夷父-孔防叔),宋襄公乃湣公次子曆公鲋祀之後,爲子姓氏族之族(本文注:即曆-釐-惠-哀-戴-武-穆-莊-桓-襄諸公),孔叔當爲襄公宗族之孫],公孫鍾離及大司馬公子卬[晉杜預注:按《周禮·宗禮》,公之子稱'公子’,公子之子稱'公孫’。襄公子二:長王臣繼位爲成公,其子又稱'公子’;次公子禦之子稱'公孫’,故此二人均爲襄公嫡孫],“皆昭公之黨也。司馬握節以死,故書以官”[晉杜預注:節,符節,古文用以表信。“握之以死,示不廢命,”爲無罪之死,故書以官。本人加注:楊伯俊《春秋左傳注》第565、556頁錄孔子著《春秋經》雲,“宋人殺其大夫司馬”。楊注:“宋以右師、左師、司馬、司徒、司城、司寇爲六卿。惟成十五年司寇分大司寇、小司寇,又有太宰,少宰耳。《左傳》記宋事、多書宋人和官,不稱大夫”] 。說明此事件僅大司馬公子卬被殺死,如果某人眞的被殺死了,只要子子孫孫還在繁衍,血脈就在延續,《史記·孔子世家》可證:“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或曰孔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生孔子(名丘,字仲尼)”。

江西、湖南、湖此、四川,貴州5省57縣的《鍾氏族譜·源流》載:“宋襄公之孫鍾離,原名公孫黎(有譜直書黎)在《左傳》所載宋王宮內鬥中“孔叔(有的記防叔)出奔魯。公孫黎出奔楚,楚穆王(公元前625-前614年在位)見之,命爲大夫,食于鍾離之邑(地在安徽鳳陽府),遂以“鍾”爲氏,以離爲名(本文注:實以“邑名”爲姓名)。楚莊王(公元前613-前591年在位)時,鍾離受命審定楚國樂律爲南音,王遂使爲'樂尹’”。[南宋]鄧名世父子積58年之力,編著的《古今姓氏書辨證》中稱“鍾姓應當是鍾儀之先食楚,以邑爲氏”的論斷在“鍾離”身上得到了驗證。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著名楚文化專家張正明(1928-2006)所著《楚文化史》中稱:《左傳·文公八年》所記宋襄公之孫鍾離,相傳于宋昭公元年(前619年)因王宮內鬥避難奔楚,先被楚穆王命爲大夫,後被楚莊王命審南音,改任樂尹。可見鍾離在宋有王族的地位,任宗伯,掌宗禮、祀禮、賓禮,管伶(泠)官,懂樂律,不然到了楚國,怎麽會有能力審南音?有資格任樂尹呢?這是對衆多譜載的佐證。

《左傳》雖然只直書宋襄公嫡孫“鍾離”之名,沒有記載他由“子”姓啓姓“鍾”的詳情,但通過“姓書”與史書、族譜的甄別,就可找到鍾離“以邑爲氏”的書證。

唐朝林寶著《元和姓纂》、歐陽修等在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所撰《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簡稱《唐表》),宋鄭樵著《通志·氏族略·以邑爲氏》、宋章定著《名賢氏族類稿》等均稱:鍾氏、宗氏、鍾離氏“出于子姓,宋微子之後,桓公曾孫伯宗仕晉,生州犁,仕楚,食采鍾離(安徽鳳陽),以邑爲氏。”唯有羅泌所著《路史》稱:“鍾氏,出于蠃姓,鍾離之後”。這些“姓書”所稱姓源與《左傳》、《左傳注疏》、《春秋左傳注》等史書所載宋桓公公族史料(已錄在本文之前)進行對照,發現有三個錯誤:一是子姓和贏姓宗族混淆之誤。“姓書”把伯宗當成遨之孫、宋桓公曾孫;而史載宋桓公族只有“鍾離”這個人與“鍾”相接,沒有名“遨”之子,更無“伯宗”曾孫,“伯州犁”玄孫。漢應劭著《風俗通義·姓氏篇》載:“伯姓,氏于字,贏姓伯益之後。”。唐韋絢撰《劉賓客嘉語錄·晉語》引先秦《世本》雲:“晉孫伯起生伯宗”注:伯宗,晉大夫孫,伯糾之子伯起生伯宗。兩史比照,鍾姓出于子姓,不是出于贏姓。有人臆斷《史記·秦世家》所載贏姓十四氏中的“終黎”就是“鍾離”。經考《中華姓氏源流》和史籍,“終黎”複姓之後,系改單行“終”氏,曆史名人有西漢武帝給事中、谏大夫終軍,字子雲,西漢濟南(今山東)人(見辭海1162頁終字條)等爲證。沒有“終黎”複姓中的誰改“鍾離”複姓的史證。可見,羅泌所著《路史》稱“鍾氏,出于贏姓”的來源是伯氏,也是受子姓和贏姓宗族混淆的影響所致。二是官職與人名相混之誤,“姓書”把“宗伯”當“伯宗”,而史載“宗伯”是公子禦之官職(禦卒,其子黎即鍾離成爲小宗之首襲其職),“宗伯”是負責宗禮,統領王族,佐王邦國的官;是負責祀禮,主祭王族大廟先祖的官;是負責賓禮,主管禮賓官和“伶(冷)官”的官。與鍾離有關的是“宗伯”官職,並不是“伯宗”其人。三是人與事相混之誤:“姓書”把人名“鍾離”當地名,把宗伯之子黎即鍾離當成伯宗之子“州犁”,造成了人與事相混的錯誤。而史載“鍾離”是擔任“宗伯”職務的公子禦之子,因王宮內鬥避亂奔楚,被楚穆王命爲大夫,食于鍾離之地,以邑地之名爲姓名。伯州犁是晉大夫伯宗之子,因伯宗被“三卻”所害,伯州犁逃奔楚國任太宰(見《史記·楚世家》),奉祿在“國”,而不在“邑”,查考史書、姓書和民國前的族譜,均沒有伯州犁以邑爲氏,改伯姓爲“鍾州犁”或“鍾離州犁”的記載,更沒有伯州犁的子孫是誰以邑爲鍾的史證。可見以“鍾離”之邑爲氏的是宋桓公曾孫,宋襄公嫡孫“鍾離”,而不是伯宗之子伯州犁。因此,必須更正“姓書”之誤,去鍾姓出于贏姓、源于伯宗、伯州犁之僞,存鍾氏出于子姓、源于宗伯、鍾離之眞。正本清源的姓源是:鍾氏出于子姓,宋微子之後,桓公曾孫、襄公嫡孫鍾離避亂仕楚,食于鍾離之地(今安徽鳳陽),以邑地爲姓名。去僞存眞的羅泌所著《路史》:“鍾氏,出于子姓,鍾離(注:系鍾離其人, 不是鍾離小國的某人以國爲氏)之後”。才眞正回歸曆史的本源。

據《國語》載:“姓者,生也,以此爲祖,令之相生,雖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屬也,同姓子孫,共相連屬”。兩晉官修世家賈弼之等著《姓氏薄狀·序》稱:“男子姓氏乃宗法所出,出則入薄狀,入則乃定矣,同姓後生皆屬之。”鍾離公之後的世系,現已考5省、57縣的舊譜有載,待考察更多的史譜之後綜合整理出“以史爲據,有譜可依,史譜統一”的世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