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子门生丨做人怀正气,弄韵摒邪思

 桃花源间 2021-11-15


2017年7月,作者赴母校大连海运学院(今大连海事大学前身),参加入校40周年纪念活动。



审核:踏浪无痕  编辑:林松月
2021.11.15



2021年10月,作者(左二)与著名诗人、中华诗词学会教培中心指导教师、无邪诗社社长毕彩云女史(右二),曾经的著名军旅作家、诗人,葫芦岛知名律师石宝元先生(右一),辽宁作协会员、著名诗人尹忠明先生(左一)在一起。


做人怀正气,弄韵摒邪思 
      ——我的“无邪”说与“无邪”缘       


         2021年10月, 应著名诗人、词家,我的诗词蒙师,尊敬的毕彩云女史的诚邀,我荣幸地加入了无邪诗苑诗社,成为其社员。一晃一年过去了,在毕彩云社长兼总编的正确坚强领导下,诗社秉持“无邪”理念,践行“无邪”精神,紧密团结广大诗友,不断探索开拓,务实进取,在强健队伍、繁荣创作等诸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绩,并在海内外产生了良好反响。形势可喜,未来可期。为了“留住”诗社令人颇感光荣欣慰的昨天,更为了赢得其愈加繁盛美好的明天,毕大姐嘱我联系客观实际,写一篇纪念诗社及社刊创立一周年的文章,我既高兴又愧疚。高兴的是,社内高手云集,大咖很多,寂寂无名的我能入毕大姐“法眼”,这对于我来说,无异于“特殊的荣耀”;愧疚的是,建社(群)一年来,我因种种原因,很少入群参加活动,对诗社、社刊建设尽心出力甚微,颇觉辜负了毕大姐的信任。但大姐毕竟是大姐,她不计“前嫌”,宽容待我,令我于难堪的愧疚之中,萌发了坚决完成“光荣任务”的“执着之念”!我觉得,努力完成这篇文章,既是我对毕大姐的一次“思想汇报”与“真情回报”,也是我对诗社、社刊的一次输诚和祝福。       


2019年5月4日,作者(左)诗集《清斋淡句》印出后,与老领导、原中共葫芦岛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兼市文联主席周栋先生(中),好朋友、现葫芦岛市政协副主席马连喜先生(右),在聚会处合影。


由于我因故参加社、刊、群活动不多,对实际情况了解很少,不能从宏观上言社论刊评群,只能避我所短,首先顾名思义,循名责实,不揣浅陋的谈谈我对“无邪”的思想认识,表达一下自己的一管之见。至于所谈是否在理,所言是否有物,所见是否接近圣意,相信大家各有“明断”,我只是把自己的有限认知,在此与大家分享。     


2021年国庆长假期间,作者(右)和本家妹妹、著名词家、桃花源间文学社副主编林淞月女史(左),著名诗人、银河悦读网葫芦岛分站代站长赵小光先生(右),于葫芦岛新区某面店小聚。


诗社、社刊领导层,接受著名诗人玄之的建议,最终把社、刊定名为“无邪”,既是英雄所见略同的“巧合”,也是众望所归的必然。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立意”,它表明了核心层和全体社员继承传统、弘扬国粹的决心和态度;体现了社、刊守经遵道、昌明风雅的精神和意志,宣示了建社创刊的宗旨和原则。往圣固往矣,“三百”魂当继;“无邪”作旌旆,所守乃正义!关于“无邪”,本出自《诗经·鲁颂·駉》,用来描写鲁君的马,原意是指鲁君的马驰骋起来都很正很整齐,没有乱跑。而用“思无邪”来描述诗经,是说明诗经的作品表达的思想都很纯正,没有邪念,都是真情流露 ,直写衷曲。《大学》讲“正心诚意”(不自欺,亦不欺人),这与“思无邪”的意思颇为相近。正心诚意,言行一致,形与神俱,上合天道,下合人道,是人性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这一点,自然会感到心安理得。当然,对“无邪”的解释和理解,还有一些与此相异的论述,因其并非“主流意识形态”,故略而不赘。吾从“纯正不虚”之说。       


2021年9月下旬,作者(中)同两位至诚诗友、著名诗人郭建伟(紫墨青书、青花词客;左),著名诗人赵小光(闲云;右),摄于葫芦岛新区报晓园淡泊亭。


对于“无邪”(或曰“纯正”)的深层内涵,孔子在论“诗”时虽未作具体阐释,但根据他的整个思想体系,联系其关于诗歌的其他论述,可以看出,“无邪”或“纯正”,就是符合儒家推崇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即合乎“仁”、“礼”要求的思想与言行。亦即用仁支配人的思想,用礼规范人的言行,二者并用,相辅相成,这是儒家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理想的基本方法和途径。虽然历史已经演进到与孔子所处的时代迥然不同的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但其“仁”与“礼”的思想学说,仍可作为我们当今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重要借鉴。而今“仁”与时“礼”的内化于心,外现于行,党风、民风和社会风气的正向转化,有赖于思想道德教育的跟进推动,需要文学作品的浸润熏陶。《大载礼记·卫将军文子》说,“闻夫子之教也,先以诗”;《论语·泰伯》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反映了诗教和诗、礼、乐对于完整人格养成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2021年夏,作者(前左一)在葫芦岛老区海王府酒店,宴请葫芦岛文学圈部分领导和文友。其分别为:连山区文联主席、著名书法家叶泽石先生(后左一)、桃花源间文学社社长、著名诗人兼散文家踏浪无痕先生(苏凤来;后左二)、著名作家韩叶女史(后中)、著名作家兼诗人梁玉梅女史(后右二)、著名作家刘素平女史(后右一)、著名作家温玉承先生(前左二)、著名诗人、诗词教育家毕彩云女史(前右二)、著名作家兼律师石宝元先生(前右一)。


所以,作为“文人骚客”的我们,做好诗教事,写美“无邪”诗,就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毋庸置疑,“无邪”,不仅仅是我们对外的宣言和宣示,更重要的,它是我们精神内核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永不改移的旗帜、方向和宗旨;是我们永恒的信念、力量和希望所在;是我们始终如一的遵循、追求和持守。我觉得,《大学》中的“明明德”,即可视为对“无邪”精神实质的一种“揭示”和“诠释”。那么,对于诗人和诗词爱好者来说,怎样才能切实做到“无邪”呢?柳公权说,“心正则笔正”。朱和羹讲,“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这两位先贤所述,乃是书法之道,而且,都强调了书法家的心性和品格。书道若此,诗道亦如是。也就是说,诗人要搞好创作,达到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一定程度的艺术修养无疑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而思想道德的锤炼,精神灵魂的提升,无疑更为必要和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欲作出“真性情,美而善”的人间好诗,诗人首先要养浩气,立高格,修美德,一言以蔽之,即欲为诗,先做人!    


2021年七一前夕,葫芦岛、锦州部分文朋诗友相聚于葫芦岛腾飞社区鷃园,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暨已故著名作家兼诗人、优秀共产党员叶文祥先生追思会。图为集著名作家、书法家、画家、诗人于一身的黄秋声先生(右一),在书写其诗词作品。右二、左二、左一分别为作者,著名诗人、锦州市诗词学会会长徐长鸿先生,著名记者、作家杜俊德先生。


做人,重在“以良知为师”,怀“仁”达“仁”。仁作为一种美德,基础在真、善,根本也在真、善;真、善具,美至矣。我认为,要臻于“仁”之境界,诗人在个人修养方面,除了紧密联系自身实际,结合时代要求去做,同时也要以史为镜,以人为镜,恪遵圣训,按历代圣哲的基本教诲身体力行之外,还可以兼收并蓄,博采百家。比如,佛家特别注重修养修行,提出了“八正道”的修养内容。所谓“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我们不妨将其引为借鉴。作为佛教教义的“重要条目”,“八正道”固然有其特定内涵,但我们可以有选择地“拿来”,加以“苦修”,用以反观自性,拭净心镜,以求身心俱归于“正”。毛泽东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中提出的“五个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也是很好的有针对性的“参照系”。这方面可资借鉴的“镜子”很多,不一而足。当然,为诗之人,也须有良好的创作动机和良苦用心,无论对自己对读者对社会对国家,都要讲担当,负责任。这,与“心正”具有密切的关联,是“心正”的必然要求,题中应有之义。       


2021年7月2日,著名军旅作家、诗人,海军大校袁长立先生(右),宴请著名诗人、原《诗刊》资深责编刘宝安先生时,作者得以与慕名已久的袁长立先生相识并“建交”。


我们知道,“无邪”既是孔圣对《诗》三百作出的根本性评价,也是孔子对诗歌创作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更是孔圣为诗歌创作和诗教所作的宏观“定性”与“定向”。文化是流动的,因社会物质生产的连续发展,而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并且会随着时代的演进、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变化发展。被孔圣删削整理后的《诗经》,经过历代的传承,已成为传统的经典。与短暂性的时尚不同,传统却是经久不衰的,经典则更加历久耐磨,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呈现其永恒的生命力。纵观整部中国诗歌史,其浩如烟海的诗词作品,大体上都具有“无邪”的内涵,带有“无邪”的色彩,闪耀着“无邪”的光辉。屈原、建安七子、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文天祥等著名诗人(词家),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或曰皆为“无邪”之典范。是这些正气盈然、心如赤子的卓越人物和无数优秀诗人,秉承“圣训”,自觉担当,传承了《诗经》精神,弘扬了民族优秀文化基因,以自己艰辛的创造性努力,开辟了中国古典诗歌绵延不绝、蓬勃发展的辉煌局面!       


作者与著名诗人刘宝安先生在葫芦岛新区东兴楼酒店相会。

以上所述,是我对“无邪”的一些粗解浅见,亦可称之为“我的'无邪’说”。所言是耶非耶,读者自判。而我与“无邪”结缘,往远追溯,是我青年时代和诗相“恋”之后,因浏览《诗经》与历代诗词名篇,且旁及诸圣哲对《诗经》和诗的精彩独到的论述,乃把孔圣的“思无邪”深印于脑际;就较近的记忆而言,则始自11年前的一次偶然的“机遇”,一场跟父亲出书相关的“考试”。          


作者(左一)和兴城市、连山区的几位诗友、著名诗人游览葫芦岛龙湾公园。其中,左二为王碧焕先生(浙江籍),左三为单德强先生,右二为郭吉安先生,右一为赵小光先生。

2010年下半年,历经整整10年的创作积累,父亲完成了他毕生第一部也是惟一一部书稿,是300余首(副)诗、联的“混合集”。为了这本集子,只有高小文化、曾担任20多年公社党委书记、10余载县局级单位主要领导,而且始终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他,所付出的心血,是难以估量的。其执着与坚韧,对传统诗、词、联的迷恋之真之深之久,赢得了较为广泛的赞誉。书稿完成之初,父亲给我这个文化程度比他高些的儿子,下达了为其诗集酿名的任务。我认真对待这次“测试”和“考验”,开动脑筋,先后琢磨出了几个我自认为说得过去的诗集的名字,未料均被父亲说“不”。后来,我搜索枯肠,绞尽脑汁,终于“灵光”闪现,想到了孔夫子在对《诗经》作总结概括时,所用的“无邪”一词,便“拿来”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略作思索,肯定道:“'无邪’好!这个名字我喜欢!”接着父亲又问我:“别人的诗集,有起这个名字的吗?”我答以“未曾见过”,父亲才放心地说:“那就用这个名字吧!”于是,《无邪集》便在父亲虚龄80岁生日前夕付印了。父亲古稀学诗,把他对传统诗、联的挚爱整整保持了10年之久,即便在其身患阿尔茨海默症初期,大脑已不灵敏的情况下,也未停止创作。为了鼓励父亲10年如一日,真心爱诗且将晚年生命的热情几乎尽倾于诗的精神,并给父亲的创作以指导,毕彩云大姐在非常繁忙的情况下,以很大的热情,很多的精力,历时一个多月之久,先是把父亲的诗稿逐首过目,进行了许多必要的一丝不苟的修改,继而又为父亲的诗集,精心撰写了长逾万字的序言。这不仅是人间真情的生动体现,也是对“无邪”精神的肯定和“赞许”。窥斑知豹,于此可见,毕大姐其人,既是“无邪”精神的积极倡倡导者,更是“无邪”精神的忠实实践者。       


2021年夏,著名诗人郭建伟先生(后右一)回葫探亲期间,慨然做东,热情款待锦州、葫芦岛的部分著名诗人、作家,他们是:徐长鸿先生(《辽西三家诗》作者之一;前左三)、毕彩云女史(中华诗词学会创始人之一;前左二)、郭宏文先生(葫芦岛市作协常务副主席、连山区作协主席;右一)、王震宇先生(独笑楼;《辽西三家诗》作者之一;右二)、郑雪峰先生(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副教授;《辽西三家诗》作者之一;右三)、阿舍先生(葫芦岛日报社著名记者;后左一)。


我不知道父亲喜欢“无邪”的缘由,也没有问他“为什么”,我想,这应该与其一生做人为官的德行和始终不渝的追求、操守密切相关,也与诗的“教化”和滋养密不可分。也可以说,“无邪”,即持正守正,是其80余年光明人生、磊落君子的真实写照,是千古诗魂照耀诗心、浸润生命的必然结果。我检点自己大半生,在儒家仁爱忠义学说、《诗经》风雅精神的导向下,无论是为人居“宦”,立身行事,抑或舞文弄韵,从艺修技,一直未脱“无邪”的轨道,自忖也是“无邪”精神的身体力行者。孔圣主张、推行“无邪”,父亲喜欢、坚持“无邪”,作为阳明心学的“门生”,特别是作为和父亲有着同样持守、相同爱好的“无邪”派“诗人”,我不仅要谨遵力行孔圣之遗教,接过父亲交付的“无邪”的“接力棒”,还须偕同道,向远方,将其传承下去,用超乎寻常的情怀和爱意,致力于促诗兴,助“梦”圆,以此告慰心系“无邪”、身践“无邪”,魂赴天国亦“无邪”的父亲!告慰创立、倡导“无邪”“精神”,将“无邪”精神作为诗教之魂,为“诗”消得人憔悴的“至圣先师”!


2016年11月15日,是先父常国栋先生(前坐者)85周岁生日,作者(左一)与二弟 常志祥(右一)、三弟常志武(左二)、四弟常志勇(右二),共同感受并珍惜和父亲的“最后的亲情”。翌年12月24日,父亲因病与世长辞。




感谢欣赏



苏子门生,又网名孟小清,本名常志英,辽宁葫芦岛人,一个年逾花甲的退休老头儿。爱好传统诗词有年,积累“干体”陋作若干,偶有“作品”登坛见报载刊。                     


桃花源间文学社
顾问:吴纯智 紫雨 燕燕于飞 李树霖 莫雨涵 荣荣 云淡风轻 梦儿 晴儿 万华 烈马 云中君 阿登 素峰 无语 杨墟


社长:踏浪无痕
副社长:墨名棋妙 崔无涯
主编:霞满天
副主编:婷婷 下弦月 拳晃如鸿 林淞月 梅傲雪  
收稿:小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