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哥,博士,在京211高校副教授 从教5年,已经申请两个国社科,今年打算申请第三个,副教授顺利到手,也打算评正高,同时也是该校方向上的学科带头人了。 潘哥,博士,京外211高校副教授 同样从教5年,国家课题上颗粒未收,虽然本子年年交,但硬生生活成了立项绝缘体。 因工作原因,这些年我辅导了不少青年学子,他们中有硕博在校生,也有青椒和老椒。时间一长,他们无一例外都变成了学术祥林嫂兼阴谋论持有者。 
要么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 “我这么勤奋,已经all in了,其他交给天吧,也没什么遗憾” 要么是用阴谋论来自我安慰: “我没申报上,一定是走关系的太多了,这里面水太深了,那个谁的亲戚就在教育部,看人家,手里好几个课题” 殊不知,他们最大的一个思想误区,就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方法上的懒惰。聪明的人,用80%的时间来磨刀,用20%的时间来砍柴。 而这些所谓的不幸者,把100%的精力都用在了砍柴上,却从来不想着去磨刀。 我曾经连续三年收到给我发本子的青椒,本子从选题到行文,除了标题换了之外,整体的写作逻辑丝毫没有提高。只一个标题的润色,就原地踏步了三年。 这种低质量勤奋正在对一个人形成慢性自杀。 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没有金钱的男人,就像是被抽了脊梁的软体动物。话糙理不糙,在不发表就出局的学术领域,只能说是一样一样的。我见过了身边太多因为无法发表c刊而不能按期毕业的博士,因为没有课题而无法提升职称的青椒。学术发表就是学者的资本,发表的多少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学者的发展之路。读书期间发表论文越多越好,就更有机会进入好的高校;作为青椒,拿的课题越多,发的期刊越多,就会更快提升职称,评上教授博导。甚至有笑话称,两个相亲的人首先要比一下各自发表了多少ssci论文。手上没有硬通货,拿什么拯救自己的学术和爱情?赶紧扫描下方二维码 前文那个龙哥,曾经告诉我,他其实第一次申请国社科也没有中,他非常沮丧,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自认为发表学术论文还可以,但是怎么课题申报上就滑铁卢了。第二年申报的时候,他意识到,自己并没有掌握课题写作的底层逻辑。他开始认真研究往年申报的指南,并且和立项项目进行细致对比,去进行一对一匹配分析,研究指南题目是如何变成立项项目的具体题目的,发生了什么变化,具体的概念是如何重新组合和表述的。仔细研究方向性选题和指定性选题的区别。就这样,研究了整整一个月,于细微处探真经,才摸索出基本规律。第二年开始动笔写的时候,已经是胸有成竹,甚至在指南还没发布的时候,他已经作了相当的准备了。龙哥的例子说明,勤奋的态度要加上正确的方法,才可能提高成功率。勤奋是砍柴,方法是磨刀。普通学术人缺的,恰恰是一把好刀,这个刀,就是方法论。然而,去哪里找这个刀,是个问题。问导师,导师基本不会手把手,甚至有的导师一年到头见不到几回;问同门,可能还会遭遇暗里竞争而不会得到真经。学术志写作一对一 已经为你打造好了一把好用的砍柴刀。 作为专业的学术教育平台,学术志成立5年,汇聚百万学人。这其中不乏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又愿意将其作为方法去帮助更多人的学术人。最重要的是,很多辅导老师也是从小白状态走过来的,深刻了解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你将获得手把手的辅导,以最便捷的方式避免低效重复与频繁踩坑,借助他人的成功经验进行提升。学术志讲师库已积累上千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人,针对您的领域和问题进行精准匹配。辅导老师均具有丰富经验,以985高校副教授及教授为主。他们将在选题、研究设计、数据分析、文献综述、文章架构、投稿建议等方面进行细致指导。每位学员将配备专属班主任,负责全程辅导流程的跟进,通过管家式的服务,让学员只专注于写作本身,最大程度上提升写作的专注度和确定性。写作一对一将以书面修改和语音沟通两种基本形式进行,将根据学员水平的评估进行不同的形式组合,制定针对每一位学员的个性化辅导方案。所有书面修改将安排批注方式进行,让学员清晰看到每次的修改意见,经过几次的修改指导,使您的文稿让期刊编辑和评审人眼前一亮!既要授人以鱼,也要授人以渔,这是我们对辅导老师的最基本要求。那种只指出问题而不能提供修改意见的,都是不负责任的辅导。(辅导老师针对标题的润色建议,及给出修改建议后的标题表述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