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末唐初女子服饰漫谈:日常生活穿窄袖,过节穿华服。

 书语人间 2021-11-15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这是书语人间为你解读的第702本书

《中国妆束》

大家好呀~

今天,灵遥将为你带来一本新书,名字叫做《中国装束:大唐女儿行》


妆束二字,取自唐诗《游仙窟》中形容美人的一句,妍华天性足,由来自装装束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时尚

隋唐五代作为华夏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朝代之一,

女性的装束时尚与当时的社会风气与文化氛围一样,在不断地变动发展,仿佛繁华次第般开放、缭乱竞艳丽,一段花事谢去后,又有新的花事可供耽醉。

接下来,你将会陆续读到的是借由考古文献资料,所整理出的初唐、武则天时期、盛唐、中唐、晚唐时的女子装束发展

希望你喜欢~


01.
-初唐:
江南江北两风流

无论是民俗,还是文风,从天下初归一统的隋朝到初唐时期,都存在着巨大的南北差异,而当时女子的衣着打扮更是如此。

北方过去由于长期处在胡族的统治下,民风开明,女子往往能够打破后宅的封闭世界,参与外面的社交应酬,因而为便于交游、出行,她们的日常服装都以夹领小袖冠帽而著小袄胡服居多;

而南方女子却受缚于繁冗的礼制,衣着继承了汉魏六朝以来褒衣博带的风格,加之南方气候湿热,衣袖逐渐趋于宽大,以便于散热透凉,甚至夸张到一袖之大,足断为两的程度。


随着南北朝时期文化交流深化,南朝衣装被视作是汉衣冠,北朝政权在标榜中原正统、制定衣冠制度的过程中,常常效仿南方的服饰制度,将南方的宽衣大袖作为重要场合的礼服,呈现出南北融合的趋势。

隋统一南北后,服装基本建立起南北融合的双轨制度,当时女子的服装大部分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继承了南方的汉式,有着阔大的袖子,拖地的裙摆,搭配足部的高台大履,用作礼服或盛装;

另一类是继承了北朝的胡式服装,有着身穿的窄衫长裙,披肩的披帛,搭配足蹬的短靴,用作日常服装



02.
-初唐北方风格的
日常服饰

总的来说,隋-初唐的日常女服延续了北朝时期的时尚,进而演变出了纤长柔美的风格。

当时女子日常所穿的上衣有衫子、袄子、襦等样式,其中以衫子最为常见。

区别于可罩全身的袍服,衫是通裁短身式样,袖形以细长紧窄为时尚,春夏多为单层,采取软薄的织物缝制,不加袖缘,寒冷时节则穿有双层的夹衫子、衬里夹纳棉絮的衫子。

至于上衣的领式,当时以直领和弧领两种式样为主,具体穿着时有两襟交叠或是对襟等多种样式。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女子身着的内衣,与现在的同字,穿着方式是在穿着短窄衫子时,先将其缠于胸腰处,穿法与裹胸类似。

日常的夏装有裤和裙两种。

内穿的裤装可分为裈与袴两类。裈是最贴身的内衣,因此虽见于文字记载,却难以从陶俑、壁画、线刻上得知其具体形制。而袴是穿在裈外的长裤,穿着时将其裤脚掖入短靴之内。


裙装流行间裙式样,是将布幅裁作上窄下宽的条状,再以双色或多色长条相间拼合缝制而成。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人们常以间色的色名作为裙的名称,如绯碧裙”“紫碧裙等。

穿着方式是将裙腰束系在胸乳之上,在腹下另外系长带将裙子提起。


在衣裙之外,还有帔子或领巾。这是一种质轻且柔的飘带式长巾,先披挂于颈肩,随意裹曳于胸臂间,最终垂在身畔。

它早见于公元前西亚希腊化时期神像的衣装之上,往东成为佛教艺术中天人身上当风飞舞的衣饰;在南北朝时期随佛教传入中原后,逐渐融入世俗衣装。


因披于肩背的特征,人们以汉语中披肩的古名领巾称之。


03.
-初唐南方风格的
礼服盛装

在日常的窄袖襦衣之外,又有大袖式的襦衣与长裙搭配,用于贵妇人的礼装 —— 

短短衣身下还连有一圈短围裳覆在裙上,领口开敞得颇大,衣袖自肘部扩张为大袖,大袖之内还露出内衫长长的窄袖。


与大袖襦衣礼装搭配的裙式,大多与日常流行的长裙差异不大,只是在礼仪场合不便如劳作侍奉者那般用带子将裙摆束起提高,而是需要用高头履勾起裙脚以便行走。

以上,便是今天的内容。

下一篇里,灵遥将继续为你带来武则天时期的衣着。

敬请期待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