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随心所欲乱跑,跑过村里一个不知名的小破庙,庙门两扇,左边那扇门写着“莫向外求”,右边那扇门写着“反求诸己”。 我脑袋“轰”一声,是被击中的感觉。 我并未进入那座庙,但是我想,我已经进入过了。 当时我觉得这几个字特别好,但是我说不出它好在哪里。早上发呆,想到一些事,我觉得我现在可以写出当时被击中的感觉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宿命,各人苦,各人渡。现代社会,谁不焦虑?谁不孤独?谁不彷徨?一个人接受到外界的讯息越多,在没有学会甄别判断之前,内心只会越迷茫。大千世界,人来人往,得到和失去左奔右突之间,平静的力量只能向内求索。 朋友说她对婚姻的要求和期待很低,但是她过得很快乐。因为她不会把快乐寄托在别人身上,她的快乐源泉是自己。 她不会要求婆婆对自己像对亲闺女一样,不会要求伴侣爱她像她爱对方一样,不会要求孩子要成长为“别人家的孩子”,正是这些对别人的期待的执念才会令人不快乐,当她放下这些执念和期待时,她反而释然了。 低期待值去对待婚姻,不是把每一种得到都想成理所当然,每收获一点,都当成是上天的恩赐。怕什么人生苦短,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另一个女同学,特别顾家,特别有牺牲和奉献精神,但是却过得不快乐。她抱怨婆婆偏心她妯娌,抱怨公公重男轻女,抱怨丈夫不陪伴她,抱怨孩子不够懂事听话,抱怨自己每天伺候一家老小的吃喝拉撒累得半死却没人说她的好,抱怨工作上同事互相推诿扯皮、领导欺软怕硬把活儿都扔给她……其实都是很家长里短、很正常的抱怨,正如我们大多数人生活中都听过的对吧? 她的确每天工作生活连轴转,也非常勤劳,我刚开始听了很同情她,后来我仔细思考了这件事。 我很认真地跟她说,你的痛苦和愤怒的根源在于,你把快乐的决定权交在别人手上了。听起来你的痛苦都是别人的“不好”而给你带来的,家人、同事、领导的行为都使你痛苦。而他们之所以使你痛苦,其实是经过你允许的。 当你用别人的行为来决定自己快乐与否,而别人的行为你当然无法控制,因而你的快乐是你不可控的,因为你的快乐倚仗别人。 放下这种企图控制别人、倚仗别人的“我执”,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只能做好自己。别人做得不好,你用不快乐来惩罚自己,这种行为不是很傻吗? 即使是三岁小孩也有自己的意志,执着于别人应当怎样怎样,那不是自寻烦恼吗? 快乐的力量应当反求诸己,当你不向别人、向外界寻求快乐时,你才能真正掌握快乐的秘密。 一个人最终的归宿,只能是自己。当一个人无论遭遇什么时,不会以倾诉来博得同情,不用向别人寻求分担,也不必在别人身上寻找寄托时,他才能成为真正有力量的人。 在人生的棋局中,缓慢打磨自己,构筑内在的精神体系,无论发生什么,内心不会轻易崩掉,不会被别人的看法和意见牵着鼻子走,不因别人的夸奖而飘飘然,也不因别人的批评所情绪低落,内心始终自洽而圆融,那么,他一定是不会被别人轻易打败和定义的。 所谓莫向外求,是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反求诸己。 杨绛《一百岁感言》中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就算世事变迁不定,就算别人的行为不尽人意,就算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那么只要有向内求索的渴望,安心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能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得其乐。 加缪说:“一个人如果学会——而不是纸上谈兵而已——孤独地去面对自己最深的痛苦,克服那想要逃避的欲望以及有人能与他“共苦”的幻觉,那他还需要学习的就所剩无几了。孤单不是悲剧,无法孤单才是。” 深以为然。孤独是所有人的宿命,是人类的历史,是人生的一部分。孤独像天空中漂浮的城市,是一个秘密,却无从述说。当我们可以自己面对孤独,无需倾诉,无需理解,无需共鸣,静静地和自己待在一起,享受孤独中隐秘的乐趣,莫向外求,那么我们还需要学习的,就所剩无几了。 当然,人类是群居动物,我们渴望被人爱、渴望爱人,可是在这之前,我们首先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反求诸己,精神上的不依赖,物质上的自给自足。 蒋勋说过:“在个体更独立的状态下,他的爱才会更成熟,不会是陶醉,也不会是依赖。成熟的爱是倚靠不是倚赖,倚靠是疲倦的时候偶尔靠一下,休息一下,倚赖是赖着不走了。” 在婚姻或者亲密关系里,学会反求诸己、修炼自己、提升自己,当自己足够强大,你只需要偶尔依靠一下,而非赖着不走。把希望、把快乐寄托在别人身上,始终是高风险的,时常会有失望的可能。 莫向外求,你的快乐你自己做主。攀援的凌霄花会有跌落的可能,能够与橡树分担寒潮、风雷、霹雳,也能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的木棉,根才扎得紧。 愿我们都能够在亲密关系里享受陪伴与关怀,也能在孤独里享受丰富和有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