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遇见你,真好。

 半窗晴日 2021-11-15

1

作为一个持有高中语文教师证、短暂当过教师、同学朋友里有半数是教师、而我本人也距“一步之遥”差点以教师为终生职业的人,我对于这个节日总是有些特殊的情愫。

人生海海,我们无一人不在漂泊。你会趟过哪条小河、被哪块礁石改变方向、在哪里停泊甚至靠岸,往后回看,其实充满了玄机和奥妙。只是,当时身处其中的我们,并不能轻易解开命运的谜底。

我之所以如此感悟,是因为我真的差点儿就成了老师。但是,命运之手估计感知了我内心的诚惶诚恐,所以最终还就是“差点儿”。我忍不住想,如果成为一名老师,我现在又会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心境和状态跟现在总是不同的吧?还会有时间和精力每天敲敲打打地写着一些我“开心就好”的文字吗?

研究僧毕业那年,待业半年未找到工作的我,真挺焦虑的。那段日子,大概就是一个人磕磕绊绊行走在黑暗的隧道中,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走到出口看到光明的感觉。

毕业那年,因了焦虑,我投了龙岩学院、龙岩二中、漳州一中、厦门市属中学教师招考。

那年龙岩学院招2个女辅导员,报名有300人左右。笔试我真的很认真在准备,因而当我看到电脑界面上跳出笔试第1名的成绩时,我并不惊讶。照例是1比3进入面试,作为一个公务员面试经验算是丰富且成绩都不错的人,我还蛮胸有成竹的。

最后,令我大跌眼镜的是,面试完,我的总成绩变成第三名。招两个人,我比第二名少了0.2分。要是多个0.2分,我估计一辈子都会待在龙岩学院吧。虽然辅导员事情琐碎又繁杂,依我的性格估计会干得挺痛苦的,但是,我真的很喜欢大学静谧清幽的校园环境。

要是某个考官给我打的分数稍微高一点儿,我的人生轨迹也许大不一样了。有时候陌生的人啊,无形中决定了你会择哪一城终老,人生就是这么玄妙。

龙岩二中对研究生是学校组织独立招聘,也就是研究僧不用经过笔试,可以直接进入面试。我研究僧的专业是小说方向,我整天沉迷于天马行空的小说无法自拔,平时也很少关注和有意识去学习学科教学的模式和技巧。因而,那场15分钟的片段教学面试,我的确没讲好,最后我成绩第3,人家只招1个。好吧,Game over,我先去领盒饭了。

漳州一中对研究生也是独立招考,共有简历初选--笔试--面试--随堂试讲这四个环节,采取层层淘汰制,最后招俩。我经历了前三个环节,到最后课堂试讲剩下4个人。4进2,50%的概率,还好。

我依然清楚记得我随堂试讲的题目是李商隐的《锦瑟》。凶残吧?李商隐是什么人?他诗歌不是以深情绵邈、含蓄晦涩而著称的吗?面对漳州一中高二7班乌泱泱整个班的学生加后面一群听课的老师,轻微社恐患者我略微紧张。一堂课45分钟下来,唯一的感觉就是,好累啊!

其实我还挺喜欢李商隐的。我一直觉得李商隐是位挺孤独的诗人,他写的诗歌总是透着一种凛冽和孤独感。譬如李商隐的《北青萝》:“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像这样的诗吧,适合用来深夜里一个人安静地读,而不是热热闹闹抽丝剥茧的解读。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最后,漳州一中甚至没公布最后的成绩,我也不知道我第几。4进2的游戏里,50%的概率与我擦肩而过。

厦门市属中学教师招考的这个,就是全省统一教招。全市招8个,因为我当时一心想留龙岩,我几乎把重心都放在龙岩学院的笔试准备上,因而厦门的教招笔试我几乎没准备。

成绩出来,我笔试第23名,还是1比3险险进面。不过因为笔试排名太靠后,所以我也不抱什么希望。面试还是15分钟的片段教学,我抽到的是李密的《陈情表》。嗯,这种情感充沛的题目对我来说比较好发挥,反正最后我也是全程跟着感觉走,讲完那15分钟。

最后笔试面试总成绩出来,我总分排名12。哎呦喂,要不是笔试考太烂了,我差点通过面试逆袭。

以上“差点儿”证明我和教师这个职业的缘分还是火候不足,总是“差那么一点儿”。

2

当时的我,处于待业焦虑中,因而有机会就会去试试,其实我内心清楚地知道自己并不想当老师。

一方面是我有点轻微社恐,不想面对那么多学生、和那么多人建立联结,因为一旦和人建立联结,我就会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就像我不想生二胎,因为我怕我和Ta有了联结,我就得对Ta负责;另一方面是教师是一个太特殊、太敏感的职业,它要求的职业操守和心理准备和其他岗位不一样,我有点诚惶诚恐,生怕自己无法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怕自己生性散漫会误人子弟。

加之,现在大环境对老师的要求也特别高,动不动把老师抬上神坛,各种“道德绑架”老师,把老师比喻为“蜡烛”,以“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讴歌老师,我有点怕。以前动不动就宣传老师为了学生,不顾自家孩子发烧还坚守岗位、老师坚持带病上课种种种……

就真的,让人有点怕。

当某一个职业需要一个专门的节日来庆祝时,那个职业要嘛是弱势群体,要嘛就是平时没得到足够的重视。

我觉得,真正的尊重老师,首先从不要把老师捧上神坛、不要把老师定义为牺牲者开始。我们尊重老师,要尊重他们首先是个人,其次才是一个老师这个事实。既然老师也是人,他们身上就固然存在着人类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不止是老师,我们每个人都有。

教师首先是个职业,所以,我们并不能要求老师应该完美、应该是道德楷模、应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所有的对老师的夸大其词的赞美和捧杀都值得警惕,因为捧杀的本质,是捧而杀之。

我其实很反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那句话。老师又不是神,肯定有教不好的学生。何况,一个孩子身上的问题,肯定还有家庭和社会大环境的因素共同在起作用。那句话其实在偷懒,不就是把学生身上的不好一股脑推到老师身上?

我大四下学期,曾在福州一个中专当过半年老师。怎么说呢,虽然学生都对我蛮友好的,但是,他们对于知识的疲倦让我感觉不好。公允地讲,求知若渴的中专生也有,但是更多的中专生在混日子。

雅思贝尔斯曾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那么,当一个老师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唤醒另一个灵魂时,是不是会挫败感特别深?

3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成为一个更有趣、更有尊严、更有温度的人。那些年读过的书、遇见的人,早已变成我生命里图腾一样的存在,时刻安抚着我内心的拧巴与不安。

在我20年的求学生涯里,老师们对我的影响自然特别大。在成长的路上,能遇到好老师,真的特别幸运。学生时代的我,散漫、拧巴、锋芒毕露、矫情……迟到旷课是家常便饭,还好我的老师们都对我特别宽容。

好些老师们都在我的人生中刻下浓墨重彩的烙印。小哥率性自由的三观、对人性的洞察和理解深深感染着我;娥姐也早已是亦师亦友、一起分享和吐槽的闺蜜……

小学语文老师,上课时引经据典、生动丰富,在我的心里埋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初中语文老师,默许我看“闲书”,保护着我“胡言乱语”的自由,在鼓励和宽容中让这颗种子得以生根发芽;高中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总是叫我起来“唇枪舌战”、“没大没小”的辩论,让这颗种子悄悄开花;大学的辜老师和中文系一众老师们,用学识和人品影响和感染着我,最终让种子结出了果子……

当然,英语老师和其他科目的老师们,也都特别疼我。老师们一棒一棒接力的用心,才能让时至今日的我,对文学依然有着最不功利的热爱。

钱理群曾说,作为教师,我们所追求的,而且也是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成为我们的学生青少年时代美好记忆的一个有机部分。

谢谢你们,曾浓墨重彩地路过我的世界,变成我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

遇见你,真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