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谷入胃,全赖脾阳为之运化。脾一旦有毛病,身体就不能实现这种转化,人吃进去的饭、喝进去的水,不能正常运化,无法供给五脏六腑营养,结果是什么? 脾虚的后果首先就是引起消化系统疾病,如食欲不振、吃饭不香或消化不良、胃胀胃痛。 时间久了,脾气不足,就会造成体内水湿凝聚,让人四肢乏力、身重如裹、气短气促、脸色蜡黄、逐渐发胖。 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人体血气不足,各脏腑器官缺乏营养不能正常工作,机体整体免疫力下降,出现各种恶性疾病,如脑血栓、冠心病、高血脂、脂肪肝、肿瘤、猝死等。 那么,脾虚有哪些表现呢?先来看看你的嘴巴!中医认为:脾主运化食谷水,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四白。所以脾脏虚不虚,先看你的嘴巴。 1.从嘴中之味分辨 《灵枢·脉度》中提到: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所以脾虚则口中无味,脾热则口中甘甜,脾气失调则口腻、口苦。 2.从嘴巴周围的皮肤来分辨 脾其华在唇四白,所谓唇四白是指正常嘴巴周围的皮肤是白色的。若脾胃有火,则易发口疮;若脾虚生湿,则嘴周发黑;若脾胃有积热,则嘴唇易脱皮、干裂;若脾气亏虚,则嘴唇苍白无光泽。 3.从舌头形态来分辨 舌体胖大,齿痕明显,舌苔厚,舌质淡、白。 4.从口水的多少来分辨 中医认为涎为脾之液,脾胃虚弱则口水会变多,睡觉爱流口水的人,脾一定不好。 那么脾虚如何调?首先要分清你是哪种脾虚解决脾虚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补脾”。可是“补脾”并非简单地给汽车加油,随便吃点补益的食物或药材就能好。脾虚仅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可以分为很多不同的类型和表现。如果想要“补脾”,就要先搞清楚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1.脾气虚 “脾气”(即脾的能量)不足,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减退。脾运化功能减退,则饮食得不到很好地消化,水谷精微不能很好地吸收和输布,就会出现腹胀、便溏或完谷不化、食欲不振,以至神疲乏力、倦怠懒言、消瘦等。 补脾气常用的食疗方是黄芪党参粥(黄芪10,党参10克,茯苓10,生姜1片,大米20),可以健脾补气消脸黄。 补脾气的主要穴位是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每天饭前饭后半小时,按两侧足三里穴,每次至少揉3分钟。 2.脾阳虚 中医里阳代表温暖,若脾阳虚了,患者就会出现胃脘冷痛、喜欢吃热食的现象,一旦吃凉食(温度凉和性味凉)就会腹胀、腹痛甚至腹泻,还会出现浑身乏力、四肢冰凉、精神不振的现象。 补脾阳常用的食疗方是温阳化湿汤(砂仁20、莲子肉20、白扁豆20、薏苡仁20、瘦肉50),可以温阳化湿暖脾胃。 补脾阳的主要穴位是中脘穴,每天晚上用艾烛贴炙该穴位,可以温中散寒、缓解腹痛。 3.脾阴虚 有阳虚就有阴虚,阴和阳的关系就好比用锅煮水,阳就是火发出的温度,而阴就是锅里的水,阴虚就是阴液少了,阴少了阳相对就会过剩,体内就会有热,表现为手足心热、口干舌燥、大便秘结。 补脾阴常用的食疗方是银耳莲子粥(银耳一朵,薏米适量,莲子5、红枣8、冰糖5,单位都是个),可以滋阴润燥养容颜。 补脾阴的主要穴位是板门穴,可以通三焦、清虚热实热、治脘腹疼痛,每日各按揉三分钟左右即可。 4.脾虚湿滞 脾气虚的时间长了,就会导致脾运化水湿的功能下降,这种水湿的停滞,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妨碍脾的运化功能。于是,就表现出了种种脾虚和内湿的症状。患者往往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四肢困重、食欲不振、头面油腻、女性白带多。 健脾祛湿常用的食疗方是红豆薏米粥(红豆薏米等比例),可以健脾祛湿消水肿。 健脾祛湿主要穴位是丰隆穴,能化痰开窍振精神,每日各按揉三分钟左右即可。 5.脾气下陷 脾气下陷是脾气虚的升级版,这时候脾气更虚,虚到都不能固摄了。脾气该升不升反而下陷了,这时就不仅仅是腹胀了,还会出现小便浑浊、腹部坠胀、久泻不止、脱肛、女性子宫脱垂等症。 补脾益气常用的食疗是黄芪党参杞子炖乳鸽(乳鸽1只、黄芪8、党参10、、枸杞子5,盐、胡椒粉适量),补脾益气,升阳举陷,增强机体免疫能力。也可以配合中成药补中益气汤,共同调理。 补益中气主要穴位是合谷穴,能辅助治疗气虚、脱证,每日各按揉三分钟左右即可。 ![]() 6.脾不统血 脾气亏虚到不能统摄血液,就会出现“脾不统血”的症状,如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女性月经过多或淋漓不尽。 补脾养血常用食疗方是山药薏仁莲子粥(山药、薏仁、莲子各10,大米60,大枣5个),养血安神,利湿健脾。也可以配合中成药归脾汤,共同调理。 补脾养血主要穴位是血海穴,该穴名意指本穴为脾经所生之血的聚集之处,能化血为气、运化脾血,每日各按揉三分钟左右即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