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游思维》笔记

 方所的书屋 2021-11-15

全文1643字,阅读约需3分钟;

写在前面:

今天的内容是《上游思维》的部分,得到的听书板块,能够让你在30分钟之内全面了解一本书,比简单地介绍一本书更能充分展示一本书的精髓,听书对我的帮助相当之大,我觉得把这部分的内容所做的笔记直接分享出来,供大家可以直接理解:

1.什么是上游思维呢?

作者丹·希思在这本书里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人走在路上,突然听到桥下的河里,有人喊救命。他们看到有个孩子快要淹死了,就赶紧跳进水里,开展营救。等到好不容易把这个孩子救上岸之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河里传来了另一个孩子的呼救声,他们只好又跳回河里救人。

紧接着一个又一个孩子接连溺水,他们俩都已经筋疲力尽了。就在这时,其中有一个人上了岸,往远处走去。他的同伴感到很诧异,心想:人都救不过来了,你要去哪儿?他说:我要到上游去,看看到底是谁把这些孩子扔进水里的。

2.刘润老师在《底层逻辑》中说了这么一句话:普通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顶级高手改变模型。

3.到底是什么因素阻碍我们进行上游行动,会更倾向于被动应对?

作者在这本书中归纳了在生活中常出现的三种情况,这三种情况促使我们沉迷于下游行动,却忘了原本可以逆流而上。

4.第一种情况是“我现在没法处理那个问题”。

下游行动都是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而上游行动则是重要且不紧急的。相应地,这就自然而然地给人们营造了一种印象。下游行动都是立马能上手的,解决之后能够得到及时反馈,有成就感的,而上游行动则是艰苦的,需要你有耐力沉下心来,付出努力的。

5.第二种情况是“这不是个问题”。

哪怕很多人都有能力解决问题,但是因为要规避风险或是怕承担责任,又或是认为自己没有资格等各种原因,不愿意采取行动。

6.第三种情况是“这不是我的问题”。

如果没有人自愿负责上游工作,那潜在的问题也就没法得到解决。

上游行动难就难在,不仅需要我们有逆流而上、改变规则的智慧,还需要我们有承担责任的决心和勇气。

7. 要想掌握上游思维,我们到底该怎么做?

具体的策略有很多,作者在书里详细地给出了七种方法,它们分别是:要团结合适的人、有改变系统的意识、找到抓手、提前发现问题、设置衡量成功的指标、提前预测可能会造成的关联问题和寻找资金来源。

作者举出了很多的例子,也花了很大篇幅重点阐述了其中的两个方法。

8.第一个方法是,提前找到信号,主动干预。

掌握上游思维,也就意味着,在一个问题还没有发生之前,我们能意识到,自己可以做的还有很多。不一定是能够从根源上避免问题的发生,但是最起码可以降低问题发生的概率。我们可以去上游寻找问题的最佳干预点,为后面的行动争取时间。

9.第二个方法是,正视系统的复杂性。

要想掌握上游思维,我们得学会在很多情况下,能够从系统变化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在现实世界中,在几乎可以无限延伸的时间线上,上游只是一个和下游相对的概念。针对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在很多个时间节点进行干预。换句话说,上游并不是一个特定的目的地,而是我们逆流而上的一个大方向。

举个例子,相比于溺水,套个救生圈是上游的解决办法,那相比于套个救生圈,学游泳又是更为上游的解决办法。你总可以进一步向上游推进,只不过越往上游,问题的范围越大,解决方案也会越复杂。

尤其是在一些公共领域,如果你只考虑到某个局部问题,没有提前考虑到可能会造成的二阶效应,有可能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这就是解决了某个局部问题,却关联引发了另一个问题,缺乏系统思考的表现。

10.作者在这本书的最后提到,其实上游思维既不高深,也不复杂。有句话我们可能已经听过很多遍,但它仍然是真理: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20年前,其次是现在。哪怕我们只是在工作中比别人多想了一点,哪怕我们只是从今天开始跑步锻炼了,这都意味着,我们建立了上游思维的意识,正在日拱一卒地,向上游前进。

分享完毕,大家可以去读读原书,因为作者举出的例子都相当生动,比我这样干巴巴地讲更容易帮助大家理解,最后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希望是: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请试着让它比你一开始认识的那个世界更美好一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