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 【典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古迹(其三) 杜 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出昭君故乡的自然环境,“群山万壑赴荆门”从正面描写昭君形象,这雄伟的山川,正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 B.颔联由首联的“村”而到“人”,营造出了昭君墓那种悲凉萧瑟的氛围,写尽了昭君一生的遭遇,给人一种沉重之感。 C.颈联写皇帝昏庸致使昭君遗恨千古。昭君不忘故土,魂魄月夜归来,“空”字写出了对故国的思念,突出遗恨之深。 D.诗人借咏昭君村古迹怀念王昭君,表达了对王昭君的深切同情,同时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流露出忧伤的情怀。 2.本诗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1.A 2.对比(反衬)。颔联: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的荒漠,通过对比,反衬了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群山万壑赴荆门’从正面描写昭君形象”有误。这里是通过山壑来表现人物,是侧面烘托。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表现手法的能力。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意思是: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本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一去”,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独留”,留在了不该留的荒漠;通过对比,反衬了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技巧点拨】 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11、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3、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4、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岀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15、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6、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答题模式: (1)首先必须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再次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变式演练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七夕 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上句实写牛郎织女在银河边看到角宿和荷花,下句想象人间,有一户人家欢笑地在院子里铺置红布的筵席,摆上瓜果,来穿针乞巧。 B.颔联写这家的女子把箧中的珠子倒空,要男子写出歌咏七夕的锦绣诗篇,放到那个箧里。谢女檀郎,泛指女子和男子。 C.颈联上句指天上,香帐制作成功,安排得很美好;下句指人间,那户人家的妇女引线穿针来乞巧,穿好针来拜美好的织女星。 D.尾联写牛郎织女在七夕相会,计时的铜壶滴漏报天将亮了,牛郎织女又要分别,所以惆怅茫然,这样相会的佳期又要等一年。 2.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案】1.A 2.这首诗的特点是用对比写法。①首联第一句写天上的景物,第二句写人间的情状,有景物,又有欢笑,构成天上与人间的对照。颔联专写人间,不提七夕,在“锦绣篇”里暗指咏七夕。颈联又是对照写法,“香帐簇成”指天上,“金针穿罢”指人间。②首联写人间“欢笑”,与尾联写天上惆怅相对。一乐一悲,构成对比。再如写谢女空出箧子来装檀郎的锦绣篇,写人间男女在七夕的欢乐,又与牛郎织女的临别惆怅构成对比。在这样的对比里,表达出了天上不如人间。③从写天上或人间的词句来看,首句、五句、七句、八句写天上,二句、三句、四句、六句写人间,即四句写天上,四句写人间。这样的对比,使人感到作者还是看重人间,突出了人间的欢乐胜过天上。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A.“上句实写”“下句想象”错误,“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第一句写天上的景物,第二句写人间的情状,应该是上句想象,下句实写。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 首联:“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首句是想象牛郎织女在银河边看到角宿和荷花。这是指天上说的。下句指人间,有一家人家欢笑地在院子里铺置红布的筵席,摆上瓜果,来穿针乞巧。本联构成天上与人间的对照。 颈联:“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上一句指天上,香帐制作成功,安排得很美好。“排窈窕”,在诗中既指安排得很好,也指安排好织女。这联下一句指人间,那家人家的妇女引线穿针来乞巧。穿好针来拜美好的织女星。牛郎织女在七夕相会,古代计时的铜壶滴漏报天将亮了,牛郎织女又要分别了,所以惆怅茫然,这样相会的佳期又要等一年。本联再次构成天上与人间的对照。 第一联“一家欢笑设红筵”写人间“欢笑”,第四联“惆怅佳期又一年”写天上惆怅相对。一乐一悲,构成映衬。再像写谢女的空出箧子来装檀郎的锦绣篇,写人间男女在七夕的欢乐,又与牛郎织女的临别惆怅构成映衬。在这样的映衬里,就是衬出天上不如人间了。 这首诗题为“七夕”,应以写牛郎织女相会为主,但每联都相应写人间的男女,显然有处处对照的意思。一要找出前三联句子内部的对比,二要找出诗歌中“乐”与“悲”的对比,三要分清何处写天上,何处写人间,到底要突出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