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人间世》 | 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

 古典读书治学 2021-11-15
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

颜回说:“我不曾禀受过'心斋’的教诲,所以确实存在一个真实的颜回;我禀受了'心斋’的教诲,我便顿时感到不曾有过真实的颜回。这可以叫做虚无空明的境界吗?”

颜回在这一刻破掉了我执,把自己空掉了,把自己的私心完全去除了,原来他要去说服卫君,是有目的的,有我的,想把自己认为对的强加给对方。现在呢,把自己完全放空,以虚已待物的方式,因应外物,顺道而为。

佛教讲破除我执,亦要破除对法的执着,听之以气,就是破除了对法的执着,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颜回在这里讲的是“虚己”,故能见道。

颜回厉害的地方就是一经提点,提醒,指引,境界就能上去。这就是最好的学生。
 
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

译文:孔子说:“你对'心斋’的理解实在十分透彻。我再告诉你,假如能够进入到追名逐利的环境中遨游而又不为名利地位所动,卫君能采纳你阐明你的观点,不能采纳你就停止不说,不去寻找仕途的门径,也不向世人提示索求的标的,心思凝聚全无杂念,把自己寄托于无可奈何的境域,那么就差不多合于'心斋’的要求了。

现实中的孔子也是无可无不可的,可为则为,不可为则止。“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处在世俗之中,却不被世俗所缚。这也是“从心所欲不逾矩”。那么在这种心境中向卫君谏言的时候,就能顺势而为,可为则为,不可为则止,不沾不滞。不寻求方法,不用对治的方式。心处在一个无待的状态,这样就接近心斋的境界。
 
“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

译文:一个人不走路容易,走了路不在地上留下痕迹就很难。受世人的驱遣容易伪装,受自然的驱遣便很难作假。听说过凭借翅膀才能飞翔,不曾听说过没有翅膀也能飞翔;听说过有智慧才能了解事物,不曾听说过没有智慧也可以了解事物。

“绝迹易,无行地难”,不让人走容易,走过不留痕迹太难。我们做事也一样,不让做容易,做完后放下,不沾不滞,难。总会求些什么,别人的关注,赞赏,名和利,有形无形的欲求。

“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顺他人心意做事,容易伪装自己的心意,顺天道而为,往往是自然而然。这就是人道的东西啊,往往是人为设计出来的,往往在某些地方违逆人的天性,而天道啊,人是天地所生,没有那种违逆,自然就能顺应了。

“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这就是实事求是,不能做伪,一丝伪装,便有滞碍。真正的道,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的,没有虚妄,没有一丝苟且,诚在其中。是建立在明觉的基础上。

孔子和颜回的这场对话,是一种隐喻的方式。颜回面对卫君这个境遇,相应孔子与孔子所应对的那个时代所处的境遇。

人间世,接续《养生主》一章。在孔颜对话前,颜回眼中善恶分明,若庖丁初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那么他这把刀一上去,可能会崩坏刀刃,丧身失命。经孔颜对话后,颜回学会了迂回之策,借古喻今,藏其善恶,但是依然是一良庖。到了明了心斋之法,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于是若庖丁以无厚入有间,游刃而有余地。这两章在此相应上了。这可以以庖丁解牛之法用于人间之事,可以保身,可以全生。以庄子三言观之,开始颜回之直言多属重言,而接下来的颜回之借古讽今属于寓言,到最后“听之以气”的无可无不可之言属于卮言。“卮言”是属于没有行迹的“重言”和“寓言”,而“卮言”是缘督以为经的,是契合于道之言。

在天下篇里,“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颜回刚开始就是处在这种境遇。卫君也固执自己的善恶之观,你怎么能说动他呢?所以最后还是要学会权法,了无痕迹的权法。权中藏实,含经。

我今之学人,所处之世又不同,如何经世致用?从孔颜对话中或可得一些启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