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督亢故事》第二十八期——高碑店市村名的历史文化故事

 澗雲風子 2021-11-16

图片

督亢美名传千古

豪情壮志写新篇

讲督亢文化、品督亢历史,

尽在《督亢故事》……敬请收听!!!

图片

高碑店西邻巍巍太行,东瞰滔滔渤海,京津保三角腹地,毗邻雄安新区,交通枢纽,四通八达,古时就为九省通衢之地。本期节目,FM92.2《督亢故事》特邀李金辉老师讲述地名的历史文化故事……

图片


高碑店市村名的历史文化故事

主持人:传承督亢文化,讲述督亢故事。听众朋友们晚上好,这里是FM92.2兆赫高碑店人民广播电台,您正在收听的是文化栏目《督亢故事》,我是主持人庞欢,很高兴在这个周末的晚上和您相识。大家也可以通过搜索关注高碑店人民广播电台微信公众号,收听我们的节目。

上期节目,我们讲了新城、高碑店、方官地名的来历,这一期,让李老师接着给我们讲述一下高碑店市一些村名里的历史故事。

让我们欢迎李老师的到来,李老师,您好!

李老师:庞欢你好,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那下面李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下介绍由于宋辽、宋金长期的在高碑店市一带拉锯征战、修建运粮河、屯兵垦荒,而形成的一部分村庄。

李老师:先说因为宋辽战争而形成的村庄。我们知道,宋朝,也就是北宋建立后,因为是在唐朝灭亡后,从五代十国战乱中建立起的王朝,开始有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时期,到了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大举伐辽,试图夺回被辽国占据的燕云十六州,宋辽战争因此而爆发。到1004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截止,共发生了长达25年的战乱,其中离我们高碑店市比较近的著名战役有雄县的“瓦桥关之战”,北京西直门外的“高梁河之战”,涿州市松林店镇岐沟村的“岐沟关之战”。新城一带是宋辽交界处,所以是拉锯地带,更是战乱频繁,战乱后期及澶渊之盟后,逐步产生和形成了一批村庄。

我们先从和平街道的村庄说起。刚才说了,宋辽战争的焦点就是北宋要夺回被辽国占据的燕云十六州,但辽国吃到嘴里的肥肉肯定不愿吐出来,不仅不归还疆土,而且仗着契丹族是马背上的民族,能征善战,又是萧太后摄政辅佐自己的儿子小皇帝耶律隆绪使辽国进入鼎盛时期,根本不把大宋朝放在眼里。辽统合四年(986年)三月初七,萧太后带着小皇帝来到陪都南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西南一带驻扎,当时新城县已被辽国占领,萧太后经常亲临前线高碑店、肖官营、白沟一带指挥作战,并在高碑店一带安营扎寨,驻守皇家卫队(御林军)“虎贲军”,修通运粮河,造花园,修驿馆,在运粮河边建梳妆楼,摆出一副长期坚守的架势此,现在和平街道许多村名,跟萧太后在这一带征战有关。如驻扎虎贲军虎贲驿后来村庄越来越大,变成了南北虎贲驿村,简称南虎、北虎随着宋辽“澶渊之盟”的签订,平息了战乱,跟随萧太后远征的将士官吏拖家带口,逐步在运粮河两侧建起了村落,像河套园、顺河庄、马村河现在称东马、西马等村庄。据说,顺河庄村过去叫顺河楼,是萧太后在运粮河边建的梳妆楼之一。现在的三丈村、三丈铺、三丈辛庄村,也都跟萧太后在此驻扎有关。“三丈”过去叫“伞帐”,类似于驻军的营房或是大营。之所以出现三个带“三丈”的村名,应该跟驻军的布阵有关,相当于“前营、中营、后营”,摆的是行军打仗的阵式。你像类似的村名,咱们高碑店市还有辛桥镇的姚其前营、姚其中营、姚其后营,传说这三个村名的来历,跟东汉皇帝刘秀手下大将姚期在此扎营有关。而且,从地图上比较,这两个不同镇街的营盘摆布十分类似。

萧太后绝对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她不仅摄政把辽国引向强盛,而且亲自挂帅出征,虽说是马背民族,善于骑射,但在战略上,十分善于利用水路运送粮草。在高碑店(现和平街道)疏通运粮河后,又在方官镇、肖官营镇修通仓上河、紫泉河等运粮河道,建立粮仓、草料场。由于这一带的土壤多为砂性土壤,渗水严重,旱季经常造成行船困难,于是她组织人力用黑色胶泥铺设河底,用黄色胶泥修筑堤岸,建成号称“铜帮铁底”的运粮河,有力保证了战争的后勤保障,也因此形成了一些村庄,发生了许多传说和故事。

比如说,现在的肖官营镇东仓上村、西仓上村,据说就是萧太后的两处“粮仓”,也就是军粮储备库和草料场。因为此地经常有军队集结,船来人往,十分热闹,于是就有人开起了饭馆、旅店后来形成了村庄就是现在的兴隆庄村。

宋辽交兵,当时北宋也是猛将如云,比如杨六郎杨延昭、孟良、焦赞等。从仓上村往南几里地,就是宋朝将领扎营之地,孟良营就是孟良扎营之地。后来因为白沟河决堤,把孟良营冲成了两个村,西堤为肖官营镇的西孟良营,东堤属辛桥镇东孟良营村

相传,当时北宋名将杨六郎(杨延昭)命在遂城(今徐水遂城)驻防,抵御辽军。依杨家将杨六郎的才能和本事,不能闭门不战,于是派孟良、焦赞前去迎敌焦赞驻守雄州(今雄县)瓦桥关一带,孟良则驻守高碑店市孟良营与辽军对峙。这期间,孟良受命深入辽军控制的昊天(今北京良乡)盗取杨令公杨继业的尸首,不想误杀焦赞。孟良悔恨万分,当把杨令公和焦赞的尸骨运回其扎营之地孟良营时,命人将杨令公和焦赞的尸首运回当地,自己却自刎身亡,实现了“孟不离焦,焦不离孟”的结义诺言。孟良也就葬在了扎营之地,当地人十分怀念孟良于是取村名孟良茔,开始是坟茔的“茔”,后演变为现在的孟良营。

再说萧太后萧绰,在统和四年(即986年)三月,率皇帝耶律隆绪、大臣耶律休哥、韩德让等御驾亲征,来到北京、河北地界,当时,萧太后才30多岁年纪,正是爱美的时候。所以,她每到一地都爱在河边建一座梳妆楼。方官镇衣锦村北紫泉河东岸就有萧太后梳妆楼和钓鱼台遗迹。爱美的萧太后可以在战事不紧或是休梳妆打扮,垂钓赏月,宴请部将。因此,这一带留下了许多紫泉河与萧太后的传说。

图片

  主持人:听完刚才李老师讲的这些故事,我们知道了宋辽长期在高碑店市一带拉锯征战、修建运粮河、屯兵垦荒,而形成的一部分村庄的来历,下面让李老师再跟我们讲讲宋金战争时期留下的村名。

李老师:话说宋辽战争,打了长达25年公元1004年,萧太后与皇帝耶律隆绪率领辽军举攻宋,到阴历十一月,已攻打到澶州境内,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濮阳市,离北宋都城东京汴梁,就是河南开封不太远了。但这时,辽军也已成为疲惫之师,又在攻打澶州时损失一员大将萧挞(tà)凛,开始谈判议和。就这样,在1005年1月辽缔结“澶渊之盟”和约宋朝每年向辽国纳贡,兄弟相称,以白沟河为界,设立榷场,两国从此实现了上百年的和平发展时期。

到了公元1115年,北部边陲的女真族崛起建立金国,开始反抗辽国。北宋觉得有机可乘,于是在宋宣和五年(1120年),与金国订立“海上之盟”,共同灭辽。经过5年征战,于1125年灭掉辽国。北宋感觉“燕云十六州”垂手可得,没成想,金国压根儿就没想履行承诺,而是扫除了辽国障碍,金国乘势南下,于1125年阴历十月,统兵十万,兵分东西两路大举伐宋,到1126年正月就攻至东京汴梁(开封)城下,宋钦宗还想以黄河为界乞和,但金国不允,于1126年闰十一月,就是靖康二年攻破开封,北宋灭亡。第二年春季,金军劫掠宋徽宗、钦宗二位皇帝及宾妃、宗室、大臣等数千人押往北国,史称“靖康之变”“靖康之耻”。

宋金战争,时间更长,真是金戈铁马所到之处,生灵涂炭,苦不堪言。高碑店市作为边界地带,首当其冲,尤其是北宋在与金国作战初期,新城县一带是主战场之一,遭到的破坏更加严重,也因此留下了一些村庄。

我们知道,整个宋朝经济相当发达,文臣比较吃香,武将经常受到排挤,尤其是主战派和主和派成天纠结不下其中抗金名将岳飞主战派力主抗金,他手下有两员大将,一个叫汤怀一个叫王佐他们的对手就是金国的完颜兀术,俗称“金兀术”,他们的主战场就摆在新城镇与辛桥镇、辛立庄镇的白沟河两岸。话说,北宋灭亡后南宋建立。岳飞一心想收复失地。并派大将汤怀、王佐越过白沟界河就是南拒马河,深入高碑店境内,分别在辛桥镇的汤家营、辛立庄镇的王佐营安营扎寨,金国的金兀术白沟河西岸的新城镇兀术营扎营双方形成对峙。汤家营与王佐营相隔十几里互为倚角,而在汤家营以东六七里地设立了草料场就是现在的岐山庄村,过去称“草场”村

金兀术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第四个儿子,金国著名将领,开国功臣之一,很能打仗。虽然汤怀、王佐与金兀术如何开战史书并没有记载,但却留下了汤家营、王佐营、草场等几个村名。

另外,岐山庄村作为古代战争的草料场,还有一说是东汉名将姚期设立的草料场。据传说姚期在协助汉光武帝刘秀平定王莽之乱的时候,姚期曾经在今辛桥镇范庄子村西侧扎过三个营盘,就是今天的三个村子:姚其前营、姚其中营、姚其后营。有军队驻扎,就要有粮草供应,于是姚期又在营盘的西边设立了草料场,这也是今天岐山庄村前身草场来历的一个传说。

主持人:听完了宋金战争时期留下的这些村名故事,接下来李老师要给我们讲哪个时期留下的村名故事?

李老师:接下来说一说明朝“燕王扫北”时留下的村名。

当历史进入到明朝,朱元璋驾崩建文帝登基,建文帝是朱元璋的孙,燕王朱棣的侄子,因不满建文帝的削藩策略,“燕王扫北”的烽烟再起。

起因是建文帝朱允臣密谋削藩,就是裁撤藩王,防止他们谋反。镇守北平府(今北京)的燕王朱棣对此心怀不满,发起了以“诛奸臣,清君侧”名的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战”,民间称为“燕王扫北”。

燕王从北平府起兵,一路南攻,其中,在白沟河与明朝军展开激战,就是著名的“白沟河大战”,明史有记载。古代的白沟河就是现在的南拒马河,明朝的军队是朝廷的军队,而藩王也就是燕王的部队属于地方军。按道理说,你地方军跟朝廷的军队打仗,就是“犯上作乱”,但朱棣对外宣称说,奸臣当道,我要诛杀奸贼,保护皇上。大家听了也是“名正言顺”。

燕王大军要边打边路过高碑店市这一带。留下的村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燕王的军队打仗是需要扎营、需要休整,因而形成了一些村庄。第二类是“燕王扫北”后,北方这一带生灵涂炭,人烟稀少,需要补充人口。再说,燕王朱棣夺取皇位后,建都北京,部队需要裁员,人民需要休养生息。于是,跟随他征战的一些官兵,转业落户到了咱们这一带。

先说燕王征战时留下的村庄,你像北城街道的解甲营村,传说就是燕王的军队在此修整,晾晒盔甲,饲喂战马,也有的说是燕王取得天下后,他的一队官兵在此解甲归田,取村名为解甲营村。

还有新城镇的军庄村,传说燕王扫北时有一队人马在此扎营,大军开拔时留下一部分官兵看守营盘,后人立庄就成了军庄村。还有新城镇的东义合营、西义合营村,传说是燕王的两路人马在此分东西驻扎,为协同作战,经常在一起商议军情大事,后人立庄时演变为了义合营。再说新城镇的张贲营村,也是跟燕王扫北有关联,据说张贲是明朝的一员大将,曾率兵在此安营扎寨。但我查了半天资料,不论是朱棣手下还是朱元璋手下,都没有张贲这个人。倒是唐朝末年有个诗人叫张贲,跟诗人皮日休是同时代的人。由于都是传说,可以进一步探讨考证。

泗庄镇力强村。本来这个村叫“力发”,意思是靠力气、力量发家,唐朝时就有这个村。但燕王大军路过时,在此驻扎,因为“发家的发”和“困乏的乏”谐音,燕王把“力发”误解成了“力乏”。燕王大军撤离后,村民感觉“力乏”带有贬义,于是就改成了“力强”。

再说,第二类,燕王扫北取得胜利后,朱棣当了皇帝,就是永乐皇帝,战乱结束,需要休养生息,于是朱棣手下的许多官兵解甲归田或是驻兵屯垦开荒,高碑店市的张六庄镇、泗庄镇、肖官营镇等一些村庄的来历与此有关。比如张六庄镇的蔺家庄、马家庄泗庄镇的邓庄、赵庄、樊家庄、高家庄、郭家庄肖官营镇的朱皮营、彦士垡,东马营镇的东马营、田宜屯等,都与此有关。同时永乐帝迁都北京,为修建北京城,高碑店还曾是备料之地,新城镇的东、西柴家营村,传说就是修建北京城的柴草木料场之一

高碑店一带由于连年征战,人口锐减,村庄荒芜光靠解甲归田的官兵转业落户还远远不够,于是永乐帝又下令从山西移民,因此高碑店许多村庄还跟洪洞县的移民有关,通过移民基本形成了现在村庄的格局。

主持人:听完李老师今天的详细介绍,我对我们高碑店市作为古督亢地的中心地带,曾经的秦代驰道、宋辽驿道、清代御道上发生的故事以及传说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与感受,同时知道了这些村名的来历故事。通过这期节目的学习更加坚定了我的文化自信,激发了我热爱家乡之心。谢谢李老师今天为我们介绍了这么多,让我们听众朋友们对我们高碑店一些村名里的历史故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谢谢您。

李老师:不客气

主持人:好,听众朋友们,今天的节目呢,就到此结束了,感谢各位的聆听,我们下次节目再见。

【特邀嘉宾】

图片

图片

《督亢故事》

高碑店人民广播电台FM92.2隆重播出

每周六19:00首播

每周日19:00重播

敬请收听!!!

图片

FM92.2高碑店人民广播电台期待你的收听 
我们希望
用声音给你“免费”的陪伴

美编:庞欢
责编:志军
监制:韩丽君
投稿信箱:gbddt123@126.com
新闻热线:0312-559009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