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层层加码”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

 渐华 2021-11-16

最早创建“县”制者,是楚国,消灭了诸侯国则设置为县,例如陈县(陈国)、蔡县(蔡国)等。建立县制,逐渐被各国所采纳,尤其是晋国与秦国,大力推行县制。

文章图片1

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版图日渐增大,直接管辖县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也就逐渐把原来从属于县的“郡”,升格为比县的上一级单位,例如魏国设置上郡管辖15县,赵国灭掉代国设置代郡,燕国占据辽东设置辽东郡18县,秦国灭亡蜀国设置蜀郡。

秦灭六国后,全国设置36郡,后来逐渐增加到48郡。汉承秦制,汉朝设置的郡逐渐增多,汉武帝时期竟然有108个郡(国),这就导致中央王朝很难统治地方,于是汉武帝在郡的上面设置了“刺史部”即州,即全国划分为13个“州”。最初州只是监察区,东汉末年州逐渐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州”的数量逐渐增加,例如孙权从交州析出广州,曹魏从幽州析出平州。西晋建立时全国19州,西晋末年则增加到21州。隋朝统一全国时,竟然有300多个州,这时的州已经与此前的郡没有什么差别,“州郡”只能取消一个。

隋文帝废除战国以来的“郡县制”与汉武帝以来的“州郡县”制度,改为“州县制度”。隋炀帝又恢复“郡县制度”,唐高祖再次采取“州县制度”。唐朝初年,全国共有三百几十个州,中央王朝管辖三百多个一级行政区,显然力不从心。

唐太宗在州县上面设置了“道”,最初也是监察区,全国划范围10个“道”。这几乎是汉武帝在郡县上面设置“州”的再版,而且“道”的数量逐渐增加,到了唐睿宗时期发展到23个“道”。就象州刺史逐渐摇身一变形成了州牧掌握着军政大权逐渐沦为军阀,唐朝各道“巡察使”逐渐发展为掌握着军政大权的“节度使”,节度使也逐渐成为拥兵自重的军阀。节度使制掌握地方实权后,“道”日渐演变为对一个节度辖区的称呼。

唐朝在京师、陪都、道治所在地置府,作用与州相同,但地位高于州,例如京兆府、太原府。唐朝实行道、州(府)、县制度。宋朝罢黜“道”,改设“路”为监察区,这就形成了路、州(府)、县制度。这其实是汉朝“州郡县”制度的延续,只是改名换姓。宋朝国都、陪都、皇帝诞生居住巡游过的地方、地位重要的州,改置为府。府的地位越来越高于州。

辽朝因循唐朝旧制,仍使用“道”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元朝管辖的版图过大,也就在各地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下设有道,道下有“路”的行政区划单位。元朝的地方行政区划极为复杂,省、道、路、府(州)、县多级制度。元朝的州分为直隶州与散州,直隶州下辖若干县,散州等同于县,如同“地级市”与“县级市”。

明朝行政区划上采取元朝的行省制度,下辖府(州)、县。后来取消行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还是成为“省”,明朝出现“两京十三省”即15个省级单位。明朝实行省、府(州)、县制度的同时,还把道改为副省级单位,例如分守道分巡道、整饬兵备道等。

清朝沿袭明朝的制度,依旧是省、府(州)、县制度。

中国的“两级地方制度”总是要向“三级地方制度”转化,这说明“三级地方制度”才适合中国这样地域广阔的国度。辛亥革命后,中国实行了“省管县”两级制度,后来还是逐渐走向省、市(州)、县(市)的三级制度。当然,随着人口的增加,县下面又出现乡镇。

谭其骧等“聪明人”认为中国应该划分为50个省(如同美国50个州),实行“省管县”两级制度。这些老教授忽视了中国人口是美国的5倍,这就要划分为250个省。问题是250个省,还能有效治理吗?岂不要在上面增设一级行政区?那样岂不再次回到“三级行政制度”?

中国的“三级行政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知道中国一个省等同于欧洲一个中等以上的国家,如果省下面不设两(三)级行政区,如同欧洲中等以上的国家只设两(三)级行政区,这如何有效治理?中国许多乡镇,等同于欧洲一些小国,几十万人口岂能不设置一级行政机构?

中国行政区划,保持省、市、县(区)、乡(镇)是合适的,只是不应该重复建设,而分层授权,例如中央管辖对外事务与省际事务,各省管辖市际事务,各市管辖市内事务,岂不更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